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國金證券
行業觀點
農作物受疫情影響有限,我國糧食供需格局總體較穩定,玉米及白糖存在產需缺口;我國稻穀、小麥、大豆供需格局平衡或較為寬鬆,國內玉米產需存在一定缺口,2017-2019年已連續三年呈現產需缺口,且經歷2016年的去庫存改革之後,目前庫存消耗比也下降至39.93%;我國國內白糖2019/2020榨季小幅減產,預計產量1030萬噸,全球白糖供給寬鬆形勢有所鬆動,預計19/20 年度全球白糖產量為1.68億噸。
疫情對我國糧食安全影響有限,但目前糧食安全風險邊際在抬升;
1)儲備糧政策有效削弱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確定17-18%的庫存消費比為最低糧食安全儲備水平,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常年在安全儲備水平之上,我國儲備糧倉儲能力、物流能力充足,根據中儲糧社會責任報告,2005-2018年中儲糧集團累計收購政策性糧油總量超過9.3億噸,2017年我國糧食物流總量達到4.8億噸。
2)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自給率均超過安全水平95%,稻穀、小麥、玉米自給率分別為98.72%、96.67%、98.48%,因此疫情全球化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我國主要糧食市場影響較小;但國內大豆、白糖進口依存度偏高,大豆短期或受疫情影響供貨推遲,白糖需關注主要製糖國家市場:巴西需關注疫情下油價對製糖比的影響;泰國受氣候及疫情影響,預計下榨季產量持續下降;古巴恢復糖業急於增加出口,預計新榨季產量及出口增加。
關注玉米板塊迎來行業拐點;玉米行業受到政策及蟲害影響,同時下遊養殖業存欄回暖,供需格局不斷變化。
從供給端看:1)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下滑,2017年首次出產需缺口達2344 萬噸;2)我國對玉米進口實行配額制,短時間內難以通過進口來彌補國內的產需缺口;3)自2016年供給側調結構改革,玉米庫存持續下降, 2019年庫存消耗比下降為七年最低水平39.93%;4)2020年草地貪夜蛾預計全國需要防治面積0.8-1億畝次。
從需求端看:玉米下遊需求主要為飼料消費及工業消費;1)從飼料消費看,飼料總產及豬飼料在19年9月份後環比均轉正,畜禽養殖飼料需求隨生豬存欄回暖而逐步加大;2)玉米行業深加工能力和量逐步提高,2019年預計產能 10,995 萬噸,深加工產量達到7217萬噸。
轉基因商業化促使行業變革:若我國放開轉基因玉米商業,一方面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或將重複巴西快速增長的道路,農作物種子價格及利潤率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擁有豐富技術儲備的種業龍頭公司具有相對優勢,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投資建議
疫情對我國農產品影響較小,我國糧食作物供需格局總體穩定,玉米及白糖存在產需缺口,看好玉米行業迎來價格拐點及行業集中度提升,建議關注擁有轉基因安全證書的隆平高科、大北農,關注玉米種子龍頭企業登海種業。
風險提示:自然災害風險;糧價及糧食安全風險;食品安全風險;下遊養殖行業不確定性風險;疫情影響農民耕種風險;政策風險;數據口徑問題。
附錄/正文
1、全球疫情下農作物是否受影響?
1.1 看歷史,疫情不是影響農產品主因
糧食安全之於我國意義重大,建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總體趨勢不斷提高,但也發生過三次明顯下滑,形成了我國糧食產量增長過程中的三次波動:
第一次波動(1959-1961 年):改革開放後,我國對農業生產進行一系列改革,促進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了糧食產量的穩步提高,1984年我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賦予農民自主的生產支配權力,糧食產量實現高增長。
第二次波動(1985-1988 年):糧食產量從 40000 萬噸水平下降到 37000 萬噸;1984 年的糧食豐收導致糧食市場上供大於求,出現了難賣糧現象,1985 年我國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取消了部分鼓勵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最終導致產量大幅度回落。
第三次波動(1999-2003 年):糧食產量從 50000 萬噸水平下降到 43000 萬噸;導致這次嚴重減產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乾旱氣候引起糧食單產降低;二是經濟快速發展之後耕地被工業發展、城鎮化建設蠶食,種糧面積迅速降低;三是經濟作物大面積種植,降低了糧食種植比例。2004 年以來,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提高,糧食單產能力快速上升,糧食總產量有增無減。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的變化,可以得出我國糧食產量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政策(價格政策、補貼政策、土地政策等)、生產力(農戶種糧收益等)、生產條件(生產資料、耕地資源、水資源等)、技術發展(灌溉系統、地膜覆蓋等)。
疫情不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主要原因,回顧03年非典期間,主要農作物產品略有漲價,但在非典時期,我國剛經歷了連續5年的糧食產量下降,並且當時的農產品銷售供應鏈體系並不十分健全,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價格水平;在20年的今天,我國糧食連年豐產,供應鏈體系成熟,疫情對於農產品的影響較小。
1.2 看現在,疫情演變下農作物受影響有限
疫情主要影響的是糧食流通和春耕生產;一方面,這個時節臨近春播及以冬小麥為主的大田糧食的農事管理,另一方面,疫情禁運影響了生產資料及糧食的流通運輸。
我國共有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區,分別是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江西、江蘇、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8%以上,其中包含6個稻穀主產區、4個玉米主產區、3個小麥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共有7各,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主銷區糧食產量和需求量缺口較大。
我們統計了各農作物播種時間,春播在4月份以後進行,冬小麥的收穫時間也在次年的4、5月份,而從全國各省份(除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澳門外)的疫情演變情況看,疫情基本在3、4月份處於穩定狀態,而隨著疫情穩定控制各個地方也開始了解運,並且國家糧食儲備局、扶貧辦等均組織示範企業對小麥進行田間管理,開展線上直播培訓等,幫助農戶解決春耕生產技術難題,故農作物受疫情影響有限。
2、我國糧食供需格局總體較穩定,玉米及白糖存在產需缺口
2.1 稻穀:國內供給階段性過剩,全球供需平衡
我國一直堅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每年稻穀產量基本穩定,產需平衡,同時庫存保持較高水平,2019年我國稻穀庫存消耗比在86.24%,處於近10年高位。因此我國稻穀供給形勢總體保持寬鬆,受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影響較小。全球供需較為平衡,2019年全球大米產量為496.08萬噸,總供給為670.83萬噸,總消費量為532.36萬噸,庫存消費比穩步提升,2019年達到34.11%。
2.2 小麥:國內及全球供給均較為寬鬆
我國國內小麥供需較為寬鬆,從供給看,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1.34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並且已經連續5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而國內消費總體平穩,2019年國內小麥消費量為1.12億噸;但庫存量大幅上升,2019年期末庫存達1.01億噸,2019年庫存消費比大幅上升至91.14%,國內供給寬鬆。
全球小麥供給較為寬鬆,從供給看,2019年小麥產量為7.64億噸,小幅上漲;總消費量維持穩定2019年為7.55億噸,庫存及庫存消費比也都維持穩定,2019年分別為2.87億噸、38.04%,全球小麥預期庫存消費比維持較高水平,若剔除中國數據則小幅下降,整體供給仍偏寬鬆。
2.3 玉米:國內產需存在缺口,全球供需平衡
國內玉米連續三年呈現產需缺口,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3月份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報告,2017-2019年我國玉米已經連續三年呈現產需缺口,且經歷2016年的去庫存改革之後,目前庫存消耗比連續四年下降至39.93%。從需求端,飼料消費是玉米最大的消費需求,下遊養殖存欄量逐步回升將提振玉米飼用消費,國內玉米供需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
國際玉米庫存消費比有所下降,整體供需格局平衡;全球供給端看,2020年3月份USDA最新預測19/20 年度全球玉米產量為11.12 億噸,期初庫存3.21 億噸,全球玉米總消費量為11.35 億噸,期末庫存2.97億噸,期末庫存消費比降至26.19%,全球玉米供給形勢整體較為平衡。
2.4 大豆:國內供需平衡,全球供給較為寬鬆
國內大豆供需平衡,從供給看,2015年至今國內大豆產量持續增長,一方面是源於國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間接增加了大豆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是當前政策扶持大豆種植,因此從國內供給形勢來看,國產大豆產量穩增長趨勢不變。從消費端看,下遊主要飼料銷量在生豬存欄逐步企穩回升背景下,預計飼用豆粕需求量將增加。
全球供給較為寬鬆:從全球供需形勢來看,USDA3月份預測19/20年度全球大豆預期產量3.42 億噸,期初庫存1.12 億噸。從消費看,19/20 年度預期國內總消費量3.50 億噸,全球大豆預期期末庫存1.02 噸;預期期末庫存消費比為29.26%。19/20 年度全球大豆庫存消費比已經接近 16/17 年度的歷史高位,全球大豆供需格局較為寬鬆。
2.5 白糖:國內及全球產需預計出現缺口
國內新一榨季小幅減產,缺口擴大;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尚存,《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5月最新預測2019/20年度國內食糖產量1030萬噸,比上月下調10萬噸,而食糖消費量比上月下調40萬噸為1480萬噸,產需缺口達到450萬噸,2019年進口量達304萬噸,佔國內消費比重20%,需求端整體較為穩定。
5月最新預測2020/21年度,中國糖料種植面積1453千公頃,比2019/20年度增加30千公頃,增幅2.1%,主要是內蒙古自治區甜菜面積增加。食糖產量1050萬噸,比上年度增加20萬噸;食糖消費量1520萬噸,比上年度增加40萬噸,產需缺口依然較大,預計2020/21年度食糖進口量350萬噸,比上年度增加46萬噸。
全球白糖供給寬鬆形勢有所鬆動;最新預測19/20 年度全球白糖產量1.68億噸,印度產量第一為3031萬噸,巴西第二為2935萬噸,其次歐盟為27國1785萬噸,總消費量為1.74億噸,預測19/20 年度全球白糖期末庫存4340萬噸,期末庫存消費比下降至24.73%,全球白糖供給寬鬆形勢開始有所緩解。
3、疫情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
3.1 儲備糧政策有效削弱疫情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1974年在第18次會議上提出了庫存消費比概念,由本年度糧食結轉儲備與消費量的比值來表示糧食儲備水平,並確定17-18%的庫存消費比為最低糧食安全儲備水平,而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常年在安全儲備水平之上。
糧食儲備在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防止糧食公共危機的「保護傘」,也是調節糧食供求平衡的「蓄水池」。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社會儲備多層次全覆蓋的糧食儲備體系。在糧食豐收時通過收購市場上過剩的糧食進行儲存,可以調節市場糧價,保護農民的利益;糧食歉收時通過輪出儲備糧,平抑糧價,補充市場缺口,維護糧食市場秩序,確保糧食安全。
我國儲備糧及倉儲能力十分充足;我國中央儲備糧糧權歸屬國務院,由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受委託進行代儲,根據中儲糧社會責任報告,2005-2018年,中儲糧集團累計收購政策性糧油總量超過9.3億噸,其中稻穀2.26億噸、小麥3.12億噸、玉米3.51億噸、大豆1898萬噸、油菜籽2219萬噸。其次倉儲能力也連年提高,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食用油罐總罐容2800萬噸,比1996年增長7倍,在大中城市和價格易波動地區,也建立了10-15天的應急成品糧儲備。
我國儲運及物流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我國糧食物流總量達到4.8億噸,其中跨省物流量2.3億噸;糧食物流骨幹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格局基本形成,原糧散糧運輸、成品糧集裝化運輸比重大幅提高,糧食物流效率穩步提升。中儲糧也依託重要港口,建設了一批綜合儲備基地,實現在北糧南運、糧油進口重要通道的佔位,自組建以來,公司累計完成政策性糧食調運7500 萬噸、接運進口糧2300萬噸。
3.2 我國農產品自給率高,國外疫情影響較小
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自給率均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劃定的安全水平95%。其中稻穀自給率98.72%,2019年我國稻穀及大米總進口量255萬噸,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小麥自給率為96.67%,2019年小麥進口量為370萬噸;玉米自給率為98.48%,2019年玉米進口量為470萬噸,因此疫情全球化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目前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較小。
國內大豆進口依存度偏高,短期或受疫情影響供貨推遲。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1810萬噸,進口量為8800萬噸,大豆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比重為84.86%(2016-2019進口佔比均保持在80%以上),因此關注相應主產國疫情情況,關注其產量及出口形勢至關重要。
目前主產區大豆種植及收穫暫未受影響,但仍需關注各國出口限制措施,從進口國看,2019年我國從巴西、美國、阿根廷大豆進口量分別是5767.3、1694.7、880.3萬噸,佔進口總量比重為55.6%、16.34%和8.5%。種植方面,巴西、阿根廷大豆3月開始進入收割季節,目前收割進度暫未受到影響。美國4月份進入種植季節,儘管美國3月中旬新冠疫情進入爆發期,但美豆種植區主要位於人口密度較小的中西部地區,疫情相對較輕,故美豆新作的種植工作受影響較小;在運輸方面,巴西和阿根廷為控制新冠疫情採取了相應的運輸和其他限制措施,或將影響從產地運至港口的時間,但並未限制出口。
我國白糖進口依存度也相對較高,2019年我國白糖進口量為304萬噸,佔國內消費比重為20%。目前我國白糖進口國主要有巴西、泰國、古巴、澳大利亞、韓國,2019年佔比分別為45.73%、24.35%、14.04%、6.10%、5.97%,其中巴西常年為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而我國與古巴籤訂了進口協議,每年從古巴進口至少40萬噸的原糖轉入國家儲備庫,故古巴也是我國白糖進口主要國家。
1)巴西:關注疫情下油價對製糖比的影響
2019/2020榨季巴西白糖產量預計穩定在2935萬噸,出口量預計在1862萬噸,較上個榨季下降近100萬噸。目前巴西中南部甘蔗壓榨已正式開始,有部分糖廠在3月份就已經開榨,3月前半月,巴西主要產區中南部地區共有32家糖廠壓榨甘蔗,同比增加7家,目前疫情對巴西製糖影響較小。
但由於巴西製糖原料同時生產白糖和乙醇,巴西會根據當期油價調整製糖和制乙醇的比例;目前疫情嚴重打擊全球汽油需求端,使得油價大幅下跌,甘蔗制醇的悲觀前景也會促使巴西糖廠改變製糖比例,若後續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位,則20/21榨季巴西或將上調製糖比,那麼巴西中南部白糖產量或將上行。
2)泰國:受氣候及疫情影響,預計下榨季產量持續下降
泰國2019/2020榨季生產已經於3月底結束,由於氣候乾旱損及甘蔗產量,本榨季共有57家糖廠開榨,累計榨蔗7489萬噸,同比下降42.8%,累計產糖827萬噸,同比下降43.3%,創9年以來產量新低。泰國蔗糖產業會預計2020/21榨季泰國甘蔗產量及產糖量將繼續下降。
同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泰國食糖消費量將下降至240萬噸,食糖出口量將降至500萬噸。
3)古巴:恢復糖業急於增加出口,預計新榨季產量及出口增加
同樣受天氣因素及人力不足影響,2018/19榨季古巴實際產量低於原計劃的170萬噸僅為130萬噸,目前2019/20榨季於11月開始。
古巴恢復糖業急於增加食糖出口,預計在2019/20榨季生產約150萬噸原糖,高於上一季的130萬噸,計劃出口80萬噸原糖。但目前由於美國對古巴實行新的資源封鎖制裁,今年 1月份以來古巴有兩家糖廠暫時癱瘓,48家正在運營的糖廠出現問題,原糖的收穫量比原定計劃少15萬噸。古巴每年消耗60萬至70萬噸食糖,並與我國達成協議,每年向我國出售40萬噸原糖。
4、關注玉米板塊迎來行業拐點
4.12020年玉米供給端持續收緊
玉米行業受到價格支持政策的影響,供需格局不斷變化。目前隨著玉米產量持續下滑以及臨儲庫存的清空,下遊飼料需求及精深加工行業的不斷發展,玉米行業供需格局不斷向好,或將迎來行業拐點。
從供給端看,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下滑;自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至2018年三年時間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累計調減超過200萬公頃,2019年玉米產量較2016 年下降約1979萬噸。2017年我國玉米市場首次出現產不足需的情況,產需缺口達到2344 萬噸,近三年產需缺口在持續擴大,同時由於我國對玉米進口實行配額制,配額每年約 720 萬噸,因此,短時間內難以通過進口來彌補國內的產需缺口。
其次我國玉米庫存持續下降,自2016年供給側調結構改革,我國開始玉米去庫存,近三年玉米庫存大幅去化,2019年期末庫存為13764萬噸,同時19年庫存消耗比下降為39.93%,為近七年來最低水平。
草地貪夜蛾2019年首次入侵我國,對我國農作物特別是玉米造成較大危害;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19年草地貪夜蛾全國玉米發生面積1104347公頃,佔所有為害作物的98.61%,甘蔗佔比1.09%,其他作物佔比0.3%。而草地貪夜蛾作為遷飛性害蟲,繁殖迅速,2020年防控態勢愈加嚴峻,今年蟲源基數大,發生面積進一步擴大,雲南、四川等地蟲源積累基數明顯高於上年,截至2月上述地區見蟲面積超過60萬畝,是2019年同期的90倍,與雲南毗鄰的寮國蟲源基數也明顯大於上年,此外加之越冬基數大、北遷時間提前、發生代次增加等因素,利於該蟲向黃淮海等北方玉米區擴散蔓延,威脅區域佔玉米種植區域的50%以上,預計全年發生面積1億畝左右。
根據農村農業部印發的《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2020年預計全國需要防治面積0.8億-1億畝次。其中,西南華南周年繁殖區防治面積3500萬-4000萬畝次,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防治面積1500萬-2000萬畝次,黃淮海及北方重點防範區防治面積3000萬-4000萬畝次。
4.2 畜禽養殖+ 精深加工需求端持續加大
從需求看,畜禽養殖+ 精深加工需求持續加大;玉米下遊需求主要為飼料消費及工業消費;從飼料消費看,除了2020年1月份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飼料數據環比有較大下降,其餘飼料總產量及豬飼料在19年9月份後環比均轉正,母豬飼料在去年8月份後也均環比轉正;目前根據農業部數據能繁母豬3月環比增長2.8%,生豬存欄逐步回暖,飼料需求將持續加大。
其次玉米行業深加工能力和量逐步提高,2019年預計產能 10,995 萬噸,深加工產量達到7217萬噸,2019年市場需求基本保持穩定,下半年要好於上半年,需求有所好轉,企業盈利能力提升,以酒精行業為例:根據酒精協會統計,全國規模以上酒精生產企業上半年虧損面較大,下半年有所改善,目前大部分企業經營呈現向好趨勢;以商品澱粉行業為例:澱粉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出現全面虧損,到7月份澱粉價格有所回升,行業虧損面減小,預計今年將得到全面改善。
4.3 玉米轉基因商業化進程有望超預期
2019年12月30日,農業部《關於慈KJH83等192個轉基因植物品種命名的公示》中顯示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報的適合北方春玉米區的「DBN9936」和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學申報的適合北方玉米區的「雙抗12-5」已經獲得我國農業農村部核發生物安全證書。
目前程序已經走到了第四個階段: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安全證書審批、生產性試驗,下一步等待商業化許可,一般轉基因性狀允許商業化之後,便進入農作物種子新品種上市的審批流程,在品種試驗階段需要進行不少於兩個生產周期的區域試驗和不少於一個生產周期的生產性試驗,以及進行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等,後續將開啟農作物種子新品種審批流程:提交新品種申請、提交申請材料、品種試驗、品種審定。農業部有望在2020年頒布轉基因品種審定細則,後續進展則有超預期的可能。
若我國放開轉基因玉米商業,玉米行業將迎來大機遇,對我國種業市場以及格局產生較大影響,一方面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或將重複美國和巴西快速增長的道路,轉基因作物在我國空間較大,農作物種子價格及利潤率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轉基因技術所需時間長、資金多,擁有豐富技術儲備的種業龍頭公司具有相對優勢,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5、投資建議
隆平高科:雜交水稻龍頭,平臺型公司技術實力雄厚
公司為雜交水稻龍頭,雜交水稻新品種市場認可度高。公司雜交水稻業務行業領先,品種隆兩優、晶兩優系列市場認可度良好,目前水稻業務市佔率在30%左右,隨著隆兩優、晶兩優系列進入推廣成長期公司市佔率有望持續提升;同時公司外延發展玉米種子,持續推進玉米品種研發,聯創種業擁有國內一流的科研育種和企業管理人才,品種科玉 505、裕豐 303、聯創 808等玉米新品種市場認可度良好,收購完成後將進一步增強公司在玉米育種研發實力。同時公司不斷在海外市場發力,增厚研發實力和業績。
公司技術及品種儲備豐厚,有望享受轉基因玉米商業化紅利;公司擁有杭州瑞豐、海南隆平、巴西隆平為主體的轉基因種子研發營銷體系,並且參股目前申報雙抗12-5轉基因玉米安全證書的杭州瑞豐,在轉基因領域獲得先發優勢。
大北農:獲轉基因先發優勢,生豬業務增厚業績
公司擁有進入擬批准名單的兩個轉基因玉米品種之一,適宜種植區是中國最大玉米產區,未來前景廣闊。公司依託大北農生物技術公司,提前深耕布局轉基因多年,對內承接兩項國家轉基因重大項目,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儲備;對外率先憑藉優良品種拓展阿根廷等國市場,為在國內的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公司形成了以生豬養殖、飼料銷售、種業、網際網路農業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在商品化放開後不僅可以賣種,還可以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務方案,有利於公司長期發展。
其次公司加快圍繞養豬,進行飼料、種豬、獸藥、科技養豬產業鏈布局,公司自 13 年便開始在全國跑馬圈地,完成 3000 萬頭生豬出欄能力土地儲備,以自建為主+租賃為輔迅速在全國布場,建成8 平臺+84個養豬主體,目前在豬價高預期下公司努力實現出欄目標,生豬業務增厚公司業績。
登海種業:玉米種子龍頭,新品種不斷迭代穩定業績
公司是國內玉米種子龍頭,目前已經建立以登海 605 為龍頭,登海 618 等其他登海系列品種以及先玉系列品種為補充的品種梯隊,公司品種儲備豐富,近期公司自主研發的登海 169、登海 1717 等 25 個玉米新品種通過最新的國家品審委審定,新品種的加入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公司品種梯隊,為明後年的業績觸底回升以及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公司擁有先進的研發育種平臺,技術水平行業領先,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國家玉米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山東省玉米育種與栽培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玉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平臺。公司在全國設立了 32 處育種中心和試驗站,建設成遍布全國的國內最大的玉米育種科研平臺。此外,公司與國內一些高校及相關跨國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不斷進行技術儲備與創新,保證了公司技術水平在同行業的領先性。
6、風險提示
蝗災、草地貪夜蛾等自然災害風險;自然災害對種植業影響十分大,目前蝗災、草地貪夜蛾等頻頻發生,若我國蝗蟲、草地貪夜蛾防治體系未能有效防治蟲災,造成玉米等供需偏緊的作物進一步減產的風險,同時蟲害以及極端氣候等影響會對種子行業經營狀況產生影響。
糧食價格存在波動風險;糧食價格受到供需格局、政策等影響,若供給出現變化,或是近幾年受農業供給側及去庫存等影響,糧食價格波動存在不確定性。
糧食安全風險;目前我國大豆、白糖等對外依存度較高,若國際形勢或疫情影響國外進口,獲將影響我國糧食安全;
食品安全風險;目前我國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種業位於農業生產鏈條的最前端,對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同樣存在食品安全風險。
下遊養殖行業景氣度不確定性風險;若下遊養殖行業發生禽流感、藍耳病、非洲豬瘟等較為嚴重的禽畜疫情,會造成禽畜大規模產能去化,從而導致飼料需求大幅下滑,影響原料玉米、大豆等需求。
新冠疫情影響農民耕種風險;若出現新冠疫情復發及擴散情況,勢必會影響人員流動和工作,或存在影響農民春耕風險;
轉基因等政策審批不及預期風險;目前轉基因玉米、大豆程序已經走到了第四個階段安全證書審批,下一步等待商業化許可,政策落地還存在不確定性,2009年我國有關部門就層發放抗蟲水稻華恢1號、抗蟲水稻Bt汕優63、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未有後續動作,農作物種子新品種上市的審批流程時間也存在不確定性,其次農產品受農業政策影響較大。
海外農產品衝擊風險:其次目前國外種業紛紛進入我國,並且進入我國的均為發展歷史悠久的國際大型種業龍頭,擁有強勁的研發實力和完善產業鏈,或將帶來一定衝擊。
品種推廣不及預期;目前我國農作物審定品種較多,但具有競爭力推廣面積大的品種極少,以玉米為例, 2016年玉米推廣面積達47185萬畝,玉米品種共有965個,而單品種推廣面積達到1000萬畝及以上只有鄭單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四個品種;品種推廣影響因素較多,故新品種的推廣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數據口徑問題;或出現數據不一致情況,主要因為農村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口徑存在一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