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看中網約車、社區團購、電商平臺,不過是在消費人口紅利

2020-12-18 暮潮從去早潮來

自從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等超級電商平臺盯上社區團購後,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感覺,那就是資本在和普通民眾搶飯碗,前期阿里淘寶和實體商場爭搶消費者,後來滴滴等又和各地的計程車爭搶乘客,最近這些大電商平臺又盯上了市場裡小攤販的買賣。

01老大成長記

從2003年淘寶網成立,距現在將近20年了,整個社會基本形成了淘寶、多多、京東幾個寡頭壟斷的線上平臺和普通的線下實體商場並存的局面。網約車則是在2012年以黑車的身份出現了,到2015年開始走上正規,現在形成了網約車和傳統計程車並行的局面。社區團購前兩年已經小範圍出現,但並未引起電商平臺大佬的關注,並不是不想進,只是時機不成熟,2020年下半年,各大平臺競相發力,瘋狂補貼,都只是為了搶奪流量,試圖儘可能多地從線下爭取市場,最後的結局只能是線上和線下並存。

這些超級電商平臺,背後有著雄厚資本的支持,但卻每天和這些社會底層的人進行著競爭,動則補貼十個億、二十個億的,完全就是一種我就是有錢,用錢就能砸死你們。這些超級平臺究竟為何要去盯這樣的市場?

02資本的惰性

很多人都講,這些平臺每年拿出上百億補貼,互相之間爭奪流量,有這麼多錢為什麼不去投入到科技領域,去研究晶片,研究半導體。其實這也不能怨他們,畢竟他們自己並沒有多少錢,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背後的金主,也就是那些個風投資本。這些資本不會幾十年如一日的等待著科學研究的開花結果,他們更喜歡變動的數字能吸引到華爾街的注意,一夜之間,幾十倍、上百倍的利潤翻番。

由於中美關係的原因,我國的晶片從來沒有受過如此高的關注,華為對於科技的投入也從來沒有多少人關心。任正非為了讓華為的技術走到世界的前面,在過去的10年中研發投入超過了4000億元,培養了至少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6000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再有6萬多工程師。先進的生產技術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用時間、金錢和人力堆出來的。就是華為這樣的投入,我國的晶片仍然處於空白區,原因很簡單,基礎人才、基礎技術出現了斷檔,這些功課需要補,但卻不是短時間可以跟上的。

試想這樣的投入,這樣的結果,有哪個資本願意去做,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專利保護並不是特別嚴格,一旦有技術落地,可能很快就盜版泛濫了。資本很懶惰,只看眼前。

03還要什麼自行車?

2000年以前,中國有充足的勞動年齡人口(18-59歲),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沛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形成巨大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化發展中搶到位置,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這個時期被專家們稱之為人口紅利,也就是依靠廉價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我們都知道,勞動力價格是剛性的,隨之時間的推移,2000年以後,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已經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什麼現在很多國外企業都在討論企業外遷的問題,也就是受此影響,因為在其他國家有了更便宜的勞動力。

雖然我們在生產方面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這些年積累起來的財富卻支撐起了國內人口的消費紅利。

我國現在的總人口已經接近14億,曾經的那些勞動者已經逐漸開始享受生活。而新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是天生具備很強的消費屬性,他們能夠接受新鮮事物,並且樂於嘗試。14億人將會在消費側貢獻巨大的能量。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41.2萬億人民幣,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按照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計算,相當於5.97萬億美元。而美國同期的消費品零售總額是6.2萬億,中國消費趕超的跡象愈發明顯。這充分表明,中國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消費能力。

受主流消費人群(有不錯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財富積累)的變化影響,消費的方式從粗放變為精細,更加追求體驗和個性,這就是為什麼線上平臺會輕易從線下搶到市場。這樣的財富積累比起幾十年如一日地搞科研,沒有幾個老闆去學習任正非。

2020年雙十一天貓銷售額突破4900億元,京東銷售額突破2700億元。

他們還要什麼自行車?

相關焦點

  • 資本、團長、供應鏈:社區團購是如何煉成的?
    風起雲湧2018年,資本盯上社區團購這塊肥肉。興盛優選、小區樂、松鼠拼拼等30多家社區團購平臺先後獲得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社區團購融資事件達23起,融資金額約為40億。其中短短2個月之間,便有20多億投資資金湧入市場。
  • 社區團購的日子開始變壞,是從被資本巨頭們盯上後開始的
    應該是從社區團購被資本巨頭們盯上之後開始的。當社區團購被資本盯上以後● 各大社交平臺輿論指責:巨頭入局社區團購,與民爭食吃相太難看!●國家反壟斷政策出臺側面敲打:反對價格戰和資本的無序擴張!但這次,讓大佬們一擁而入的賽道竟是「社區團購」,高頻且剛需的生鮮肉類產品是社區團購平臺售賣的主流品類,而「次日達」「便宜」「種類單一選擇性不多」是這些平臺商品的特點。怎麼看都不是年輕人的菜,反倒是正中中年人下懷。不知是巨頭們因焦慮導致殺紅了眼?還是另有所圖?
  • 社區團購燎原要反思整個電商時代 不能讓全社會成為資本的打工人
    來源:秦朔朋友圈原標題:社區團購?不,要反思的是整個電商大時代作者:劉子,民間觀察派,獨立思考者,上海樸人資產合伙人,杭州鼠打貓互動合伙人。社區團購正在燎原,而關於社區團購也有很多針鋒相對的立場。下半年以來,幾乎所有的社區團購平臺,從本地經營已久的興盛優選、十薈團,到各大電商、生活服務平臺,乃至打車軟體、資訊類巨頭都紛紛拍馬殺到,鼓動我妹妹做他們的團長或站點。好在電商巨頭們搞不定菸草,我妹妹還有拒絕的底氣。
  • 大批資本入駐社區團購,平臺與團長爆發信任危機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裡,看似冷淡的投資市場,在社區團購領域卻爆發出巨大的活力。數百億的資金鼓舞下,興盛優選、美團優選、每日生鮮、同城生活、考拉買菜、誼品生鮮、多多買菜等超百家社區團購平臺先後下場,打響了社區生鮮領域的「百團大戰」。資本的角逐是血腥的,而且每一次都將對行業發生質的變革,影響到無數國人的命運。
  • 洪詩鴻:日本電商為什麼做不了社區團購?
    近日,社區團購在國內引發熱議,反對觀點認為,網際網路巨頭利用資本優勢殺入社區中的傳統商販市場,會對原來賴以生存的菜販、小商販構成威脅。
  • 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資本江湖中的「社區團購」社區團購併不是一個新事物,其萌芽源於社區電商。早在2014、2015年,各種社區電商服務就已經遍地開花,例如與體彩店合作,搭建社區O2O服務平臺的「咕啦電商」;再比如瞄準我國社區連鎖便利店空白的「購百特」;還有房地產公司孵化的以物業為基礎,定位於智慧社區服務的「愛助家」。資本也在此時「盯」上了這些精耕社區流量的新勢力。
  • 資本動了你的菜籃子?社區團購是模式創新or惡意競爭
    她表示,社區團購減少供應環節,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實惠,但從長期看,薅羊毛式的消費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充足的信任。  廣州的歐女士是社區團購的常客,但通常只在上面買熟悉的品牌,「肉類、海鮮生鮮不知道來源,一般不敢買,鮮花也會常買,但質量不太穩定。」她告訴記者,所謂便宜貨,公司說每次促銷都不多,要秒搶,比如公司只放出來1000斤,哪些小團搶得到,就賣給他們。
  • 資本動了你的菜籃子,社區團購是模式創新還是惡意競爭?
    年初,新冠疫情來襲,讓線上消費迅速增長,連阿姨、伯伯們也學會了在網上買菜,社區團購進入爆發性增長期。12月11日,《人民日報》一篇評論卻給搞社區團購的網際網路巨頭潑了一盆「冷水」。社區團購對傳統肉菜市場形成衝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 社區團購,一地雞毛?
    桂姐和雯雯是私人團長轉戰平臺的兩個典型。不過,也有不轉型的私人團長,她們堅信只要社群在自己手中,做貨品差異化是有競爭力的。然而,零售君發現,私人團長不轉型一來是不想被平臺束縛,更重要的底氣在於,團購只是她們的副業。
  • 社區電商領域投融資事件增多
    而資本入局「菜市場」由來已久,若從生鮮產品線上化算起,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生鮮電商從萌芽期到探索期,各種模式層出不窮,無論是最早的垂直類生鮮電商模式,還是近年來興起的前置倉模式、平臺模式、「超市到家」模式以及最近火熱的社區拼團模式,經營模式持續迭代的背後是對經營效率的追求。  對於何為社區團購,分析人士目前更多地從其運行模式上進行定義。
  • 我們為什麼要抨擊社區團購?
    利在2點;1有前景據第3方平臺預估,2020年中國社區團購規模約為1020億元,這是塊大餅,來晚了餅渣子都舔不到。2幹好了能一本萬利在你眼裡,社區團購是個低價的團購平臺;可在資本家眼裡,這是流量入口。社區團購是電商的新的垂直領域,在獲客上離用戶很近,這是天生優勢,後期把流量入口打通,就可以建成一個以人為核心,團購、商城、全國包郵的電商城池。
  • 電商「菜品社區團購」低價傾銷即將終止,社區團購應該如何發展?
    12月9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對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企業以「菜品社區團購」模式從事經營活動提出合規告知。巨頭布局社區團購除了強大的平臺優勢,更重要的就是依託強大的資金優勢,如同早期的打車大戰一樣,不計成本的補貼,只為能夠快速的通過資本的力量搶佔市場。團購市場的爭奪戰硝煙瀰漫,全國各地的社區瞬間湧現出很多的「團長」,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社區內就有5-6家團購點,每個團購點也都同時開通了多家團購平臺。
  • 社區團購的「生意經」,有錢就能「念」好嗎?
    今年疫情又讓社區團購的風又刮起來了,並且還格外的大。賣菜的大叔大媽們絕對想不到,從不差錢的網際網路企業們會和他們搶生意,並且還當作了核心業務。隨著阿里,京東,騰訊,美團,拼多多,滴滴的逐步入局,再加上生鮮電商平臺和原始的社區團購平臺,社區團購的「團戰」愈發激烈起來。
  • 批評社區團購,並不是批評社區團購業務,而是批評資本吃相太難看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社區團購呢?我們要辯證地分析社區團購,它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能用片面觀點去看,更不能跟風亂喊亂叫一陣,最後就草草收場,從此沒有下文。先來講社區團購不好的方面。國內大型社區團購平臺,都是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及中外資本機構投資的。興盛優選主要投資方是騰訊、紅杉中國、KKR、京東等。多多買菜,是拼多多旗下的社區團購平臺。美團優選,是美團公司旗下的平臺。
  • 社區團購「親民誠品」獲 1 億元融資,to B 思路搭建平臺,單日銷售...
    今日,社區團購(批發)平臺「親民誠品」宣布完成 1 億人民幣融資,領投方為路寅資本,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上下遊的布局、倉儲物流的建設以及人員的擴張,還將扶持 10000 家中小企業為居民提供高性價比的源頭好貨。
  • 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
    拼多多(多多買菜)、美團(美團優選)、滴滴(橙心優選)等網際網路+平臺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勢頭再起   眾所周知,本次疫情對於線上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業態,無形中起到了一個大幅促進的作用。但即便沒有疫情,當前社區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購物與消費習慣早已從以往的「自己到店」向「貨品、服務配送到家」轉變,甚至人們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需求,也有照此發展趨勢。
  • 關於人民日報接連喊話社區團購的思考
    繼上周喊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之後,人民日報又對社區團購發聲了。不過,這一次的發聲似乎要耐人尋味很多。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數十年時間內的經濟高速增長,可以粗略理解為這麼一個邏輯——因為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廣博地理環境帶來的充裕自然資源,中國在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方面天然有著巨大的優勢。
  • 社區團購「十宗罪」:耗子尾汁向左,乘風破浪向右
    但是黨與國家核心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資本為人民幣服務VS國策為人民服務,後者當然更重要,是社會運營的根基。3)網際網路在中國已經捨命狂奔20餘年,享盡了人口紅利、政策紅利與環境紅利。4)政治局會議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以及防止大而不能倒的隱患。結合螞蟻金服擱淺資本上市前夜,你懂得。社區團購本身邏輯成立,資本化的社區團購平臺壟斷和無序擴張才有問題。5)疫情黑天鵝事件加劇了社區團購升級迭代,也是加速了網際網路巨頭企業提前入局,更多的是搶先佔位。
  • 「社區團購」電商低價搶市場 供應商:不許賣給他們
    一斤白果9毛9分錢,一斤冬筍7塊6毛錢,新人下單還能全額返現……近期,不少電商平臺聚焦蔬菜等生鮮食品的社區化運作,通過低價優惠、廣泛布點的方式搶佔市場,這就是許多市民比較熟悉的「社區團購」。這些店老闆表示,他們代收的並非單獨某個平臺的貨,許多生鮮蔬菜銷售平臺都會找他們做代收點,作為社區團購的終端。「它那個是個平臺,我只不過是貨送過來,我給它放一下而已,跟我沒什麼關係的。滿10元錢我們就拿一兩毛錢,有的特價的菜都沒有錢拿,我們跟快遞點不一樣。」南京某花店老闆表示。
  • 從現狀到模式:社區團購的終局是什麼?
    次日,社區團購根據訂單量配送至小區團長處,消費者再到團長提貨點取貨,團長根據銷售額獲得佣金。社區團購主要面向25-50歲的女性,該群體佔比70%以上,考慮到社區團購是次日達業務,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更多為婚後持家用戶使用,整體用戶群在25歲以上。從消費頻次看,目前真正的留存用戶1個月在平臺上購買的次數為7-10次,周購買率為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