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覺自己的眼界,又被撐開了一些,能看到的事情又多了一點。
這事源自近期的一次聊天。
我說最近感覺自己進步挺大的。
他說,你又沒做飯,廚藝沒有進步。
只盯著我沒做飯,其他方面的進步看不到嗎?比如生氣後,能很快想明白;可以全心的陪孩子玩耍;不再進行爭論等等。
後來,我突然想起一句話,
外界都是自己內心的折射。
我看不慣的,其實是自己。
我身上肯定也存在同樣的做法。
只盯著別人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忽略了他已經做到的事情。
我搜索記憶,發現,我也是這樣對他的。
我一直盯著,他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認為他沒辦法用孩子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
但是我卻忽視了。
一直以來,他在陪著孩子學習,帶著孩子出去散步,做遊戲。而且,這段時間,都是他買菜做飯。
給別人設定一個期望,然後時刻用自己的期望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審視。
如果對方沒有做到,就否定他,指責他,批評他,埋怨他。
眼裡只有自己的期望,看不見他已有的進步,看不到他的努力,甚至看不見他的喜怒哀樂。
「如果一位主管專找下屬的缺點——例如我們的考評制度,這必將破壞主管與下屬之間的團結。」
「考評制度的確是一種錯誤的工具,用錯了地方,也弄錯了目標。」
德魯克認為,管理者考評下屬或者進行績效談話時,更多地是在「找缺點」,而德魯克建議應該努力「助發展」。
「他什麼目標沒完成?他哪裡做的不好」就是在「找缺點」;
「他哪方面的工作確實做得很好?因此,他可能會在哪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就是在「助發展」。
想到這裡,我認為自己發現了一條真理。
要多多關注自己還有他人身上的優點,關注已取得的進步。
我高興之餘,畫了下面的圖,「現狀目標關係圖」。
在已有進步處,故意用陰影加重,起到提醒之意。
我盯著圖看。
突然想到。
如果有人像我一樣,時刻盯著,自己或他人的,沒有完成的地方。
那同樣也有人,會時刻盯著,自己或已有的成績,看不到還需要進步的地方。
那些時刻盯著自己已有成績的,是什麼樣的人呢?固守著已經取得成就,驕傲自滿,難以看到更進一步的可能。
到這裡,我對這種情況的認識更加全面。
從原來的,只盯著目標,盯著未完成的部分,時刻準備指責自己或者指責他人,
到後來,
可以看到,已經取得的成績,放下批評指責,
再到後來
可以知道,有另外一種人,會時刻盯著自己已經取得的進步驕傲不已。
我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這兩種情況分別發生在哪裡呢?
家長更容易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以此去評判孩子是否達成。
領導更容易給員工設定一個目標,以此評判員工是否達成。
這是真的嗎?
或許,是因為我現在工作是項目管理,是績效考核制定者與執行者,才會更直觀的體會到,領導給員工設定目標,並以此評判他們。
作為員工,我又何嘗沒有在內心裡給領導設定一個期望,想著他們如何如何做,就好了。
或許,是因為我現在的身份是母親,才更容易感受到,家長常常給孩子設定目標,以此評判他們。
作為孩子,我又何嘗沒有在內心裡給父母設定一個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做某種改變呢。
我想更可能的情況,或許是,
我們常常喜歡為別人設定一個期望和目標,以此來評判他們。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以後該怎麼做呢?
轉移注意力。
當我們想要指責和抱怨別人時,提醒自己轉移注意力。看看他已經取得的成績,看看他已經為此付出的努力,關注他已有的進步。
寫成功日記,就可以協助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成就事件上,增加自信心。
德魯克問員工,你近期做的最棒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這種提問的背後,也是把注意力轉向已經取得的進步上。
當我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覺得沒什麼可以改變時,也要提醒自己,將注意力從已經取得的成績上移開,鎖定更高的目標。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要讓勝利衝昏了頭腦,而失去了進一步提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