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難辨 鱈魚市場亂象全景揭秘

2020-12-19 中國網財經

  

  

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

  銀鱈魚、法國銀鱈魚、阿拉斯加鱈魚、東北鱈魚……市場上出售的鱈魚種類超過10種,幾乎橫跨了全球各個海域。近日,有消費者向新京報《新食品》周刊反映,在一些電商購買鱈魚時發現難以選擇。

  6月30日起,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個海鮮批發市場和貿易商發現,不少非正宗「鱈科鱈屬」的水產品被冠以各種「鱈魚」名義出售,價格從13元/斤-130元/斤不等,有時連生鮮電商平臺的專業採購都難以辨別。

  此外,不少商家以每斤十幾元的價格購買能致人腹瀉的油魚,經過一系列加工后冠以「龍鱈魚」、「馬加鱈」的名義高價出售,已經形成一條從進口商到地區分銷商再到餐廳的完整產業鏈。

  鱈魚市場亂象背後是國內鱈魚市場命名混亂、難以鑑別甚至以次充好的複雜現狀。「鱈魚產業亟須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標誌、認證標準。」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吳文惠表示,針對國內市場鱈魚產業的混亂現狀,需要通過清晰標註捕撈海域、學名等來規範銷售,「同時也要建立起第三方認證體系,對進口到生產各個環節進行規範」。

  揭秘1

  傍「鱈」魚身價倍增 品種不同價差十倍

  7月1日,新京報記者走訪京深海鮮市場發現,不少攤位都在出售鱈魚,產品大多按照整段、切塊陳列在冰櫃,其種類和售價也偏向高端,多為法國銀鱈魚、阿拉斯加鱈魚等,售價普遍在120-130元/斤不等。

  一位攤主拿起冰櫃中的整段鱈魚告訴新京報記者,這種肉質雪白且帶有魚鱗的品類是法國銀鱈魚,其價格受進口貨源影響多為100-130元/斤,一般都是整條或分段加工後供給北京高檔餐廳、酒店等。

  不過,與這些動輒百元每斤的鱈魚相比,一種名為「龍鱈魚」的產品則要便宜近十倍。

  「20元/斤,長期供應的話還可以更便宜點。」一位攤主表示,這種「龍鱈魚」就是常見的油魚,主要供應中小餐廳,烹飪的時候要控制用量,否則會引起腹瀉,「口感也比較粗糙,不如銀鱈魚那麼細嫩」。

  與線下批發市場相比,電商平臺零售的鱈魚品類更加豐富。新京報記者在1號店、本來生活等平臺注意到,有大量標稱「法國進口銀鱈魚」、「加拿大深海銀鱈魚」、「扁鱈」、「東北鱈魚」的品類在售,價格相差也較為懸殊。如一款「法國進口銀鱈魚」售價為198元/斤,而「東北鱈魚」價格僅為13元/斤。

  「目前鱈魚市場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命名混亂。」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吳文惠告訴新京報記者,從生物學特性和國際通用分類而言,只有鱈科鱈屬方可以稱作鱈魚,但目前這個專業指稱已經被商家混淆,整個市場的價格體系也比較混亂。「許多非鱈科、鱈屬的產品也標為鱈魚出售,在商品流通上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容易誤導消費者。」

  吳文惠介紹,目前鱈形目、鱈科、鱈屬的魚只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格陵蘭鱈魚,而市場上常見的「法國銀鱈魚」實際上是南極魚科,「銀鱈魚」實際上是裸蓋魚科,消費者很難分清,給整個行業也帶來了困擾。

  

由於缺乏統一標準且市場混亂,導致真假鱈魚難辨。圖/視覺中國

  揭秘2

  油魚冒充鱈魚可成噸供應毛利率超638%

  命名不清的同時,以次充好的現象也遍布整個鱈魚產業鏈。不少商家以低價採購可致人腹瀉的油魚,經過加工後以「龍鱈魚」等名義堂而皇之地在餐廳高價出售。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以來,北京、南京等地餐廳曾出現多起消費者食用「鱈魚」後腹瀉、「拉油」的案例,其食材多為油魚冒充。這種油魚學名棘鱗蛇鯖,體內40%以上為蠟酯。由於人體無法分解及吸收蠟酯,因此腸道受刺激後會出現腹瀉現象,排出橙黃色的油脂。

  而在國內某電商平臺上,不少商家直接打出「假鱈魚」、「龍鱈魚」、「油甘魚」的名義,以13元-20元/斤不等的價格低價出售油魚。

  6月30日,新京報記者以採購名義聯繫到一家福建供應商,其負責人表示可長期成噸批發供應油魚,並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分銷商,通過其渠道銷往餐廳、超市等,價格僅為2.7萬元/噸,折合13元/斤左右。不過該供應商建議,在餐飲加工環節要控制量,「用料最好不要超過半斤,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另一位供應商則告訴新京報記者,這種油魚業內一般稱為粗鱗油甘魚,因為價格低廉備受餐廳歡迎,最便宜時只有11元/斤,但在零售時一般會冠以其他名頭,「像市場上賣的龍鱈魚、馬加鱈,其實原料都是油魚」。

  事實上,這其中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催生了一條完整產業鏈:由進口貿易商從國外進口油魚後,以低廉價格成噸批發給國內各個城市的分銷商,再由其經過簡單加工後轉手賣給餐廳,最後以「龍鱈魚」、「馬加鱈」等各種名義高價出售。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此前曝光的以油魚冒充鱈魚的餐廳,其成品菜售價為48元/例,而以批發商推薦的不超過250g的烹飪比例和13元/斤的批發價格來看,每斤「假鱈魚」的利潤空間高達83元,毛利率超過638%。

  揭秘3

  專業採購也難辨別

  專家呼籲建立統一標準

  「在所有水產品中,最頭疼的就是鱈魚市場。」國內一家生鮮電商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鱈魚市場以次充好或摻假的情況時有發生,很難通過感官特點進行分辨,甚至連專業採購人員都不敢輕易涉足這個品類,「尤其在國內經過分段加工後,單從肉質根本無法分辨捕撈海域、來源和種類」。

  廣東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專家陳芝夢表示,市場上鱈魚眾多,但在產品被切片的情況下,不僅普通消費者很難分清,「就連專家也得查看檢驗檢疫證明,或者驗DNA分辨品種」。

  新京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尚未出臺針對鱈魚命名標準和市場規範的準則,也並未禁止油魚的進口銷售,但一些地區和國家已經制定出相關標準。

  香港在2007年出臺《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建議所有入口商應將「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名定為「蠟油魚」和"oilfish",不可使用「鱈魚」等其他俗名,以供業界和消費者分辨。此外,加拿大、英國、新加坡允許貿易和食用油魚,但在包裝上必須得列出商品名和學名,不得與其他魚類混淆,還要提示食用的風險和後果並給出食用建議。

  吳文惠建議,國內應儘早出臺統一的鱈魚商品標誌規範,如直接在商品上明確標註捕撈海域、所屬生物類目等信息,讓消費者有明確的品類和價格參考信息,避免出現以低價魚類冒充高端鱈魚的情況,也能防止命名不規範引發的市場混亂;在此基礎上聯合第三方機構建立認證標準,對進口、生產加工等各環節進行認證,以提升市場辨識度和消費者信任度。

  新知食

  正宗鱈魚只有三種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鱈魚五花八門,價格也相差懸殊,但實際上,這些鱈魚的捕撈海域相對單一,根據品類的不同在國際上已經具有相當穩定的價格體系。目前國際公認的正宗鱈魚僅有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和格陵蘭鱈魚。此外,銀鱈魚、法國銀鱈魚等產品也被習慣歸為鱈魚類。儘管從感官上很難辨別真假鱈魚,但專家建議,可從產品標籤、檢驗檢疫證明、報關單等進行鑑別。

  正宗鱈魚

  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格陵蘭鱈魚

  大西洋鱈魚:也叫真鱈魚、挪威鱈魚,是市場上最著名也是歐美消費者最認可的鱈魚,曾一度引發英國、冰島兩個主產國之間的「鱈魚戰爭」。由於過度捕撈,目前大西洋鱈魚產量下滑較快。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1970年真鱈魚年產量超過300萬噸,到2002年時只有84萬噸,30年間減產近2/3。其市場價格也比較昂貴,國外出口價約為3500美元/噸,國內零售價通常達到100元/斤左右。

  太平洋鱈魚:主要出產自太平洋海域,在國內也叫做「大頭魚」,我國黃海、渤海等產區有較高產量。其市場價格相對便宜,僅為10元-15元/斤,但市場需求量較小,主要用於加工成冷凍魚片後供應國內外市場。

  格陵蘭鱈魚:產量較小,分布區域比較狹窄,僅在格陵蘭島周邊海域出產,由於體積較小鮮有人捕撈,市場上也非常罕見,參考價格暫無。

  鱈魚「親屬」

  銀鱈魚、法國銀鱈魚、阿拉斯加鱈魚

  銀鱈魚:裸蓋魚科,因肉質雪白被習慣稱為「銀鱈魚」。由於生長緩慢、捕撈量少,銀鱈魚市場售價比較昂貴,通常為150元/斤左右。

  法國銀鱈魚:南極魚科,學名「巴塔哥尼亞齒魚」,法國留尼旺地區出產。目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委員會對其有嚴格的捕撈要求,全球僅有20多艘船在每年規定月份捕撈,且捕撈方式和捕撈量也被嚴格管控。其全年捕撈量約為2萬噸,市場參考價為120元/斤。

  阿拉斯加鱈魚:別名明太魚,屬於狹鱈科,是大西洋鱈魚的親屬,主要產地是美國。近年來阿拉斯加鱈魚產量也出現下滑,其在上世紀80年代全球捕撈量為700萬噸,現在已銳減至300萬噸,市場參考價為30-50元/斤。

  鑑別方法

  查看產品標籤、檢驗檢疫證明、報關單

  儘管這些「鱈魚」的捕撈海域各不相同,但中國沿海地區憑藉較低的人力成本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鱈魚加工基地,並由此輾轉出口至全球市場。多位行業專家表示,「鱈魚」在經過冷凍、切片加工後,很難從肉質辨別出真假和所屬種類,但消費者可以從標籤、進出口檢驗檢疫證明、報關單等分辨其產品來源信息。

  1、可以從包裝上查看原料進口國、分割加工廠家等資質信息,如果不具備這些信息要謹慎購買。

  2、可以向商家索要供應商提供的報關單、檢驗檢疫文書等手續,通過其上面標註的進口國、捕撈海域、商品名稱等信息進行對比分辨。

(責任編輯:毛凱悅)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焦點

  • 市場鱈魚難辨真假 國外煉油的「油魚」假冒成鱈魚賣
    因為肉質鮮嫩、營養豐富並且少刺,醫生建議剛開始吃輔食的新生兒多吃一點鱈魚。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生鮮市場上,鱈魚名目有十幾種之多,而且這些「鱈魚」價格差別也十分大,難辨真假。  據山東人民廣播電臺《直播山東》報導,近日,新泰市民徐女士在水產市場上花15元買了一斤鱈魚。但上鍋一蒸之後,出了很多水,口感也不好。徐女士被告知,可能買到了假鱈魚。
  • 鱈魚市場亂象:不同品種價格相差數十倍 消費者難辨真假
    因為刺少、口感好、營養豐富,鱈魚一直是大家喜愛的魚類之一。然而,《工人日報》記者日前調查發現,生鮮市場上出售的鱈魚多達十多種,不少商家還將油魚當「鱈魚」公開出售,價格從5元/500克到300元/500克不等,一般顧客難辨真假。有專家指出,有必要對鱈魚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標誌和認證標準。
  • 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多 以假亂真行家難辨真偽
    水母網3月28日訊(YMG記者 龐見波) 目前,煙臺市場上千種進口葡萄酒有多少是「真貨」?業內人士王曉露透露,進口葡萄酒銷量大增的直接「推手」便是背後高額的利潤。而煙臺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叢生,除原裝進口葡萄酒外,還有大量打著進口旗號的假進口紅酒充斥著葡萄酒市場,一些假酒以假亂真,甚至連行家都難辨真偽。
  • 寧波批發市場下架魚翅產品 人工合成魚翅難辨真假
    日前,省工商局在全省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對魚翅市場的專項執法檢查,發現市場上魚翅產品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主要問題包括:重金屬超標、三無產品、人工合成、真假混合、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  隨著這一消息的爆出,寧波市場的魚翅經營者反應不一。批發市場的經營戶暫時下架了所有魚翅。而高端餐館、星級酒店則聲稱「貨源渠道正規」,依舊正常供應相關魚翅產品。
  • 鱈魚營養價值高 但要擦亮雙眼辨真假!
    原標題:第434期:鱈魚營養價值高 但要擦亮雙眼辨真假!   近日,有朋友發朋友圈,怒斥不良商販用假鱈魚冒充真鱈魚,導致寶寶腹瀉「拉油」。啊!鱈魚也有假的?那就跟著營養師來一探究竟吧。
  • 抵制市場亂象 滬部分商超為銀鱈魚三文魚正名
    原標題:滬部分商超為銀鱈魚三文魚正名  據《勞動報》報導,水產界套路深,油魚可能冒充銀鱈魚,淡水虹鱒偽裝深海三文魚……記者注意到,滬上部分商超正為銀鱈魚、三文魚等富有「爭議」的水產品正名,增設命名標準、定製標籤,並實現追溯管理。
  • 兩項國家標準正式實施 珍珠粉不再真假難辨
    有不良商家將貝殼粉假冒成珍珠粉,而兩者從外形到成分都十分相似,令人真假難辨。據介紹,雖然酷似雙胞胎,但貝殼粉完全不具備珍珠粉的多種功效,在研磨貝殼粉時往往會採用藥物腐蝕,殘留的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傷害。2010年,有媒體曝光了珍珠粉市場亂象,消費者被嚇跑了,銷量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就連行業龍頭「長生鳥」也未能倖免,曾停售過一段時間。
  • 紅薯粉條真假難辨?老師傅:牢記「一看二聞三掰」,輕鬆辨別真假
    導讀:紅薯粉條真假難辨?老師傅:牢記「一看二聞三掰」,輕鬆辨別真假冬天到了,燉菜和火鍋成為這個季節最受歡迎的美食,大家在吃這類美食的時候,總是少不了紅薯粉條的點綴,不管是白菜燉粉條,還是火鍋涮粉條,喜歡吃的人都特別多。其實紅薯粉條能這麼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它口感筋道爽滑,不管怎麼做,都能堪稱美味,都能讓人愛不釋手。
  • 市場上「紅薯粉條」真假難辨?買粉一定要記住3點,就能辨別真假
    市場上「紅薯粉條」真假難辨?相信在我們的這個社會當中,從穿到衣服還有吃的食物很多都有一些是假的產品,很多人也是非常擔心現在的食品安全了,因為我們去超市買菜的時候,也是很難辨別出一切食物到底真假,現在我就給你們說一下,市場上的一些紅薯粉條,他們也出現一些劣質的產品了,還有的人說價格真的是非常便宜,就是因為他們往裡邊藏了一些東西,所以市場上這些紅薯粉條也是非常難辨假。
  • 揭秘紅糖市場亂象,純手工製作才是臻品-巧然間小碗紅糖
    消費者對紅糖的需求被許多無良商家看在眼裡,以工業生產的劣質紅糖充斥市場,導致市場亂象叢生。而消費者由於對紅糖知識匱乏,往往對紅糖難辨真偽。作為一名民訪記者,通過調查我發現,市場上近八成的紅糖都是假的,所謂「紅糖」其實更多的是赤砂糖,不僅往紅糖裡面加白砂糖,甚至直接用白糖摻雜色素進行製作。這樣通過機器大規模生產的劣質紅糖不僅甜而無香、口感乾澀,更沒有紅糖應有的功效,毫無營養,過多食用甚至還有傷身體。
  • 海鮮市場鱈魚差價懸殊 超市裡賣的都是"假貨"?
    海鮮市場鱈魚差價懸殊 商家各有各的說法難辨真假   1月27號上午,記者來到了西安炭市街海鮮市場,在地下一層的冷凍海產品區,一家商戶老闆聽說記者要買鱈魚,立刻拉開冰櫃給記者看自家銷售的鱈魚切片。   記者:「這多錢啊?」   水產銷售商:「我們上個牌子賣32,這個算25吧,批發價給你。」   記者:「25啊,這幹嘛買段?」
  • 真假難辨?長康將你一招挑選優質芝麻油
    真假難辨?長康將你一招挑選優質芝麻油時間:2019-02-03 13:31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真假難辨?長康將你一招挑選優質芝麻油 現在市面上芝麻油系列的調味品很多,品牌實力也參差不齊。所以很多消費者在挑選芝麻油的時候也非常矛盾,究竟應該怎樣辨別真假芝麻油呢?
  • 真假難辨 瀘州查獲69120支「高仿」阿爾卑斯棒棒糖
    原標題:真假難辨 瀘州查獲69120支「高仿」阿爾卑斯棒棒糖   龍馬潭區工商部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數量統計   隨著年關越來越近,工商部門加強了市場巡查力度。西南商貿城這批假冒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與正品相差並不大,由於包裝仿造得特別逼真,往往能夠以假亂真,連一些副食經營部老闆都不知道自己進的糖是假的。據了解,西南商貿城流動人員較多,這些假冒的食品流通到周邊副食經營部後,被直接售賣給了消費者。
  • 只需三招,輕鬆分辨真假鱈魚
    鱈魚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致敏性的食物,含有豐富的OMEGA-3,而且它沒有刺好操作,堪稱寶寶最佳輔食,許多的媽媽在最初給寶寶添加魚類輔食的時候,大多會選擇鱈魚。然而,隨著關於「鱈魚」的一些負面新聞的曝出,如何分辨真假鱈魚也成為了現在寶媽們面臨的一大難題。什麼是假鱈魚?「假鱈魚」也稱「油魚」,為了抬高身價,「油魚」往往擁有跟鱈魚沾邊的名字,如「水鱈」、「龍鱈」、「金鱈」。在日本及西方國家,「油魚」被列為禁止食用的魚種。
  • 油魚冒充鱈魚 多圖教你分辨油魚和鱈魚
    該傳言後被藝人馬伊琍轉發,引發輿論關注,馬稱自己4歲的女兒曾因誤食假鱈魚,拉稀不止。  油魚冒充鱈魚的情況是否真的存在?記者昨走訪滬上多個海鮮市場,發現個別地方確實存在「以油充鱈」的現象,而海鮮市場價格的混亂,更是讓消費者如霧裡看花,難辨真假。(4月19日 東方早報(博客,微博))
  • 德國矽膠製精緻假肢真假難辨 逼真假肢售價昂貴
    德國矽膠製精緻假肢真假難辨 或引發義肢革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德國的兩名設計師在最近設計出一種矽膠製作的精緻假肢,這些假肢從外型上與正常人的肢體幾乎完全一樣,真假難辨,而如果這項設計普及的話,可能引起整個義肢市場的革命。
  • 濟南魚翅市場真假亂象:業內自曝90%魚翅是假的(2)
    【成本揭秘】  一盅假魚翅,成本最低三五元  「人造翅絲」能做出真魚翅的味兒嗎?記者採訪中發現,除了可以買到能以假亂真的「人造翅絲」外,還能買到調料。一盅假魚翅,最低成本僅三五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海鮮市場內不少水產店的翅骨因為熱銷已經缺貨。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酒店肯下點兒本錢,會加上部分真魚翅,就更難辨真假了。而即便是真魚翅,也可能被做了手腳。據二環東路一家酒店的廚師介紹,一斤牙揀翅泡發出大約八兩。「聽說一些酒店一斤魚翅可以發兩三斤?」該廚師表示,他們可能是加鹼泡發,然後往翅絲上刷膠,其不僅沒什麼營養,還可能對人體有害。
  • 大閘蟹市場亂象,去陽澄湖吃大閘蟹哪家飯店蟹質量好
    導語:大閘蟹市場亂象,去陽澄湖吃大閘蟹哪家飯店蟹質量好。又是一年秋風起,又是一年吃蟹時,然而市場上鋪天蓋地的&34;,真的產自蘇州陽澄湖嗎?我們去陽澄湖吃大閘蟹哪家飯店蟹質量好?秋風起,秋月明,秋膏味美好賞秋。中秋將至,又是一年吃蟹時,然而市場上鋪天蓋地的&34;,真的產自蘇州陽澄湖嗎?
  • 濟南魚翅市場真假亂象:業內自曝90%魚翅是假的
    【成本揭秘】   一盅假魚翅,成本最低三五元   「人造翅絲」能做出真魚翅的味兒嗎?記者採訪中發現,除了可以買到能以假亂真的「人造翅絲」外,還能買到調料。一盅假魚翅,最低成本僅三五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海鮮市場內不少水產店的翅骨因為熱銷已經缺貨。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酒店肯下點兒本錢,會加上部分真魚翅,就更難辨真假了。而即便是真魚翅,也可能被做了手腳。據二環東路一家酒店的廚師介紹,一斤牙揀翅泡發出大約八兩。「聽說一些酒店一斤魚翅可以發兩三斤?」該廚師表示,他們可能是加鹼泡發,然後往翅絲上刷膠,其不僅沒什麼營養,還可能對人體有害。
  • 真假鱈魚你分得清嗎
    幾天前,一場關於「真假三文魚」之爭引發全國討論,有人還列舉假三文魚的種種不是,當時我就笑了,天天關注什麼三文魚啊,你以為我們吃得起嗎?而最近,「真假鱈魚」又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在淘寶上搜索,會出現很多不同價位的「鱈魚」,售價從幾百到幾十不等,而在生鮮市場,各類「鱈魚」更是魚龍混雜。不僅價格懸殊,各類鱈魚的產地、品種、營養、口味甚至命名都大不相同,那麼哪種才是正宗的呢?科普時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