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開始,養雞行業經歷了一段史上最艱難的時刻。很多從事養殖幾十年的人,都表示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由於飼料緊缺,雞苗沒法養,成雞運不出。從南到北,肉雞養了就要挖坑埋掉,雞苗孵化之後,命運也是挖坑埋掉。根據新聞報導,在北京的一家蛋雞育種公司,規模已達世界前三,僅今年2月份的損失就超過了7000萬元。掩埋人員當時感覺很心疼,但時間久了,自己都說「已經麻木」了。
不僅僅是規模化養雞場,農民合作社的養雞場也損失慘重。在湖北省當陽市,一家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經有十幾年養雞的歷史,合作社負責人謝華說,春節前,合作社共有存欄雞33萬隻。在春節後的50多天裡,12萬隻雞被挖坑掩埋,21萬隻被2元錢每斤賤賣,而這批雞的養殖成本就達到了每斤4-5元。到現在,損失已經超過300萬元。為了讓合作社的養殖戶減少損失,不少養殖戶關閉了雞棚燈,三天餵食一次,這也僅僅是為了讓雞能活著。
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專家分析,在過去的50多天裡,中國的家禽養殖業,每天的損失達到3億元。其中,黃羽肉雞、白羽肉雞、白羽肉鴨以及蛋雞等家禽類產品,損失共計將達到149.76億元以上。
原本隨著豬肉價格飛漲,人們把吃豬肉的習慣調節為吃雞肉的時刻,全國的養雞行業卻經歷了有史以來的最艱難時刻。雞苗孵化成功後,要在一天時間內送給養殖戶進行下一步養殖,可因為疫情影響到了道路的通行,養雞的產業鏈全部都被打亂了。沒人接收的雞苗只能回收,原本每隻5元錢,回收後每隻只能賣5分錢,即便全部低價售出,也根本不夠成本,更別提車輛的油錢了。
雞苗送不出,飼料也進不來。平時每2萬隻雞,一天吃兩次飼料,共消耗2.8噸飼料。現在變成三天吃一次,一次吃1.4噸飼料。但對於飼料0庫存,或者飼料庫存不足的養殖場,只能採用強制換羽的方法來延緩飼料的攝入。一般情況下,蛋雞在入冬前會換一次羽毛,強制換羽,也就是人工介入,強行讓雞改變換羽的規律,主要作用在節省飼料,同時蛋雞不再產蛋。
換羽後的蛋雞,會餓半個月左右不進食,然後再有幾天少量進食的過渡時期,前後加起來要有20天左右。不少從業者表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總不能棄養或者全部掩埋吧。專家估算,2019年全國有蛋雞大概13億,這個春天強制換羽的至少會達到10%-20%。
和養豬業相似,家禽養殖對於交通的需求程度很高,說交通是養雞業的生命線也不為過。從飼料,到雞蛋,再到雞苗、屠宰加工、銷售,環環相扣,沒有了交通的保障,養雞鏈條只能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疫情發生地又是全國的禽蛋產出大省,根據2019年的統計,湖北省2019年家禽存欄近3.5億隻,出欄5.3億隻,每天日均需要飼料3000噸,其中玉米1800噸,豆粕1200噸。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養殖場的玉米、豆粕告急,甚至到了斷糧的地步。而玉米的主要來源則來自東北,豆粕則是江南地區。
交通確實讓許多養雞戶陷入了恐慌中,到底是繼續購買雞苗積極復養?還是處理完現有的肉雞從此罷養?都是近一個月裡農村養殖戶心裡反覆盤算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