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們的身邊,有些人下午2點以後就不再進食了,名曰:「過午不食」。據說,這種忍受飢餓的養生法方興未艾,頗為流行,既可減肥,又能防病。那麼,這種方法究竟是否擁有科學依據?是否有益於身體健康呢?請看,有關權威專家如何評說。
過午不食胃腸遭殃
據了解,過午不食養生法是指,每天只吃早餐和午餐,下午2點以後除了水,就不吃別的任何東西了。如此這般,一日三餐縮減到一日兩餐,試圖通過控制晚餐的攝入,達到減肥防病的效果。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學專家範志紅指出,如果原來的生活習慣絲毫不變,只是簡單地把晚餐從餐單上面抹掉,結果只有一種可能:你的身體會越來越差。「當然,長此以往,也許會瘦,也許會苗條,但同時會精神萎靡,體能下降,抵抗力下降,臉色也會變得暗淡無光。」
專家們認為,如果午餐後不再進食,身體就會有近13個小時處於空腹狀態。當胃裡面的食物消化完以後,胃分泌的強酸性消化液會長時間腐蝕胃壁,長此以往脾胃很受傷,容易導致胃潰瘍等各種胃腸疾病,會對胃腸道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過午不食養生法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方法。
節食養生需要完善
專家們忠告,各種五花八門的節食之法,也有健康或不健康兩類操作方式之分。
如果有人已經習慣了節食之法,非要堅持過午不食不可,那麼必須經過適當的調整加以完善——
首先,必須保證晚上9點睡覺。
其次,要早上5點起床,先喝點水,然後吃個蘋果,可出門去健身。半個小時或一小時後回來,開始認真做早餐,早餐要有葷有素,至少三個菜。
第三,中午正常吃午飯。但在下午5點前吃半斤水果、喝半斤酸奶,這樣到晚上9點前才不會覺得餓,胃腸也不至於受到傷害。
有些提倡過午不食的人強調,現代人的晚飯吃進了太多熱量,再加上不運動,易誘發多種慢性疾病。對此,營養學專家範志紅表示,此言說得的確在理,但是就此拒絕晚餐的做法過於偏激,太極端了。人們應該儘量做到三餐能量平衡,早餐佔全天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均為30%-40%。最佳狀態應該是,努力提高早餐質量,午餐不隨便湊合,晚餐有所節制,三餐科學搭配。如此這般,就不必過午不食了。
晚餐並非可有可無
依照國情,晚餐本是大多數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因為早餐時間倉促,質量往往偏低;午餐或在食堂或在快餐店湊合,往往也達不到理想狀態;而晚餐則是全家人聚會的時候,吃得比較「隆重」,攝入的營養物質是最豐富的。突然,把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全部取消掉,身體的營養供應將會下降40%左右。沒有足夠的營養,體能、精力、抵抗力,以及皮膚和血液的養護支撐都成了問題。
從科學養生的角度看,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吃對晚餐?
晚餐素吃,防癌抗癌。晚餐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主,蛋白質、脂肪類吃得越少越好。據科學研究,晚餐時吃大量的肉、蛋、奶油等高蛋白食物,會使尿中的鈣量增加。由此,一方面降低了體內的鈣貯存,誘發兒童佝僂病、青少年近視和中老年骨質疏鬆症;另一方面尿中鈣濃度高,罹患尿路結石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另外,攝入蛋白質過多,人體吸收不了,就會滯留腸道中,會在變質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刺激腸壁誘發癌症。
晚餐吃少,睡眠美好。晚餐吃得過多,可引起膽固醇升高,刺激肝臟製造更多的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誘發動脈硬化。長期晚餐過飽,反覆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島素β細胞提前衰竭,從而埋下糖尿病的禍根。此外,晚餐過飽還可使胃腸膨脹,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胃、腸、肝、膽、胰等器官在餐後的過分緊張工作,會傳送大量信息給大腦,引起大腦活躍,誘發失眠。
有人認為,兒童吃富含維生素c食物會影響睡眠,這是錯誤的。事實上人體每天維生素的需求量很大,兒童應當多吃蔬菜。有的孩子不愛吃菜,卻喜歡用湯或水泡飯吃,這樣,不僅缺乏營養,而且很多飯粒還沒有嚼爛就咽了下去,會影響消化吸收。兒童的晚餐飲食安排,應儘量做到顏色品種多樣化,葷素搭配,粗細糧交替,保證每日能攝入足量的營養。
總之,專家們的結論是,相比不吃晚餐來說,吃對晚餐更有助於健康。晚餐最好安排在晚5點至7點之間,並儘量保持規律。晚餐要儘量吃得清淡些,可以適當吃些瘦肉或蛋類,多吃蔬菜和粗糧。(綜合 宏坤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