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下拉和引體向上主要都依靠背闊肌發力,其次是肱二頭肌等肌肉。
高位下拉能夠用大重量成組進行鍛鍊,卻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可能的原因較多,下面逐一分析各種可能性。
首先是鍛鍊者體重過大,即使能用很大的重量做高位下拉也做不了引體向上,這是正常現象。
其次,鍛鍊者體重即使不是特別大,但缺乏引體向上鍛鍊經驗,平時不重視引體向上。雖然兩個動作都依靠背闊肌、肱二頭肌等肌肉發力,但因為在動作軌跡、鍛鍊習慣上的細微差異,做得了大重量高位下拉,卻做不了引體向上也比較正常。
第三,仔細分析一下高位下拉這個動作,鍛鍊者在鍛鍊時是否足夠標準,是否存在借力的情況。
比如身體後仰幅度過大,下拉時身體前後移動幅度過大,下拉時直杆運動軌跡是否與背闊肌基本垂直,小臂是否與地面基本垂直,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大圓肌、肱二頭肌發力過多,降低背闊肌發力。在做高位下拉時用大重量鍛鍊本身就容易導致動作變形,產生借力或藉助慣性進行鍛鍊。
如果做高位下拉時過度借力或藉助慣性,在做引體向上時不管怎麼調整軀幹與地面角度,都不可能像高位下拉時那樣借力,自然就無法做引體向上,即使能做,也只能勉強做幾個。
其它細節。比如握距,握杆時手的朝向,是否收縮肩胛骨等細節。雙手握距分為標準握距、窄握和寬握,當直杆在最低點時小臂與地面基本垂直的握距就是標準握距,窄於標準握距是窄握,反之是寬握。握距越寬鍛鍊難度相對越大,反之則難度較低。反手握槓相對更容易。
做引體向上時同樣使用標準握距或窄距握槓,要比寬距握槓更容易完成動作。反手引體向上要比正手引體向上更容易。
收縮肩胛骨,能讓背闊肌最大程度發力,否則大圓肌等肌群更容易產生借力。
第四,動作幅度問題。高位下拉是否做全程,如果只做半程,不管是做前半程,還是後半程,只要不做全程,就不能算一個完整的高位下拉,做半程動作使用的重量比全程大,會讓鍛鍊者誤以為自己能使用大重量進行鍛鍊。
第五,做高位下拉時腿放在壓腿之下,會使身體更加穩定,實際上也相當於借力。
第六,高位下拉這個動作並不需要使用特別大的重量,只要超過自重一半以上即可,使用體重大約60-80%左右的重量即可,關節是要讓背闊肌充分發力,避免肱二頭肌、大圓肌等肌肉過度發力。要注意以上提到等各種細節。
那麼對於健身者來說,應該如何做引體向上呢。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鍛鍊方法。
能用較大重量做高位下拉,不管動作是否標準,至少有一定鍛鍊基礎,在做高位下拉時必須把動作做標準,不要借力和使用慣性進行鍛鍊。在此基礎之上再做引體向上。
剛開始鍛鍊時可以使用固定器械做引體向上。比如下圖的器械,選擇適合的配重即可,配重越低,自身發力越多,鍛鍊效果越好。
也可以藉助彈力繩、助力帶做引體向上。相對來說使用固定器械做引體向上時身體不能移動,背闊肌發力到一定程度限制,使用彈力繩或助力帶做引體向上時身體自由度更大,更接近普通引體向上。
鍛鍊時逐步提高鍛鍊難度,下面介紹一下簡單的鍛鍊計劃。
1.寬握引體向上;
2.窄握引體向上;
3.快速引體向上,標準握距;
4.慢速引體向上,標準握距;
5.正手引體向上,標準握距;
6.反手引體向上,與肩同寬;
7.如果還有力氣,可以用標準握距或稍窄握距做離心引體向上,也就是快上慢下的引體向上。
以上動作,每組做5-8個,也可以少於5個,如果感覺比較疲勞,可以適當延長休息時間。經過一段時間鍛鍊,每個動作的數量可以適當增加,慢慢就能成組做引體向上。
高位下拉和引體向上是不同的兩個動作,都需要經常鍛鍊才能成組完成動作,都需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