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6日消息(記者廉軍 萬存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東西對口協作24年來,在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區,福建援助寧夏群體接續奮鬥、勇於擔當,開創了一條東西幫扶、實現共同富裕典範道路。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自此遠隔千山萬水的閩寧兩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福建人不遠千裡來到六盤山下,開啟了一場跨越2000公裡,持續24年的山海之戀。
閩寧結對扶貧的生動實踐和故事,有一位福建的「林大姐」總是被人提及,協作初期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的林月嬋先後40多次來到寧夏,援寧的諸多項目裡都傾注了她的心血。
林月嬋接受採訪(央廣網發 福建省委宣傳部供圖)
林月嬋說:「第一次代表團去寧夏的時候,大家都比較快的進入自己的崗位,黨中央國務院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幫助他們解決溫飽,所以我牢牢抓住溫飽這個問題來選項目。」
林月嬋把福建企業引進寧夏建起土豆加工廠,還請來了時任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菌草專家林佔熺推廣菌草種植。1997年林佔熺第一次到「全國貧困之冠」的六盤山區,他沒想到條件這麼差。
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種的生態,感覺像撒哈拉沙漠那樣,兩邊都是光禿禿的。」
菌草專家林佔熺(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乾旱貧瘠的土地上能種出蘑菇嗎?在一片質疑聲中,林佔熺領著當地貧困農民利用相對保溫保溼的廢棄土窯洞,大膽嘗試「南菇北種」的菌草革命。林佔熺成功種出了香菇,成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菇」,是閩寧協作中農民受益最大的項目之一,寧夏目前有菇農2萬多戶,戶均增收近萬元。他說:「老百姓非常高興地算錢,說之前見都沒見過一百元的鈔票,現在一天收入好幾百,他們非常高興。」
24年中2000多名福建援寧幹部使命在肩,對這片貧瘠的土地灑下真情。福建先後支援寧夏30多億資金,積極實施工農商、教育衛生、培訓等幫扶項目近千個,實現了幫扶由「輸血」到「造血」的歷史性轉變。
2016年,福建幹部李仲福來寧掛職時把「家」搬到了寧南山區,妻子主動申請同到寧夏支教,還帶上了11歲的兒子。現在李仲福推動的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已在福州等多地開館。李仲福說:「我覺得『閩寧協作』,最重要的,應該是閩寧兩地的幹部群眾之間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流、觀念的改變。是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這樣能夠增強幹部群眾內生的動力。」
福建廈門泉祥紡織品公司去年響應閩寧協作政策,整體搬遷到涇源縣建起3個扶貧車間,生產各類背包,用工5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0多人。公司負責人黃水海說:「公司給當地老百姓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體現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我有信心把公司規模做起來,紮根寧夏長期發展。」
閩寧扶貧車間在寧南山區隨處可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廉軍 攝)
目前有5700家福建企業和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福建人在寧夏從業創業。同時兩省區政府組織5萬寧夏人到福建穩定就業,每年工資收入超過10億元。
扶貧車間打工的當地農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廉軍 攝)
如今閩寧扶貧協作已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變成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融合,它生動詮釋了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優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