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奮鬥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

2020-12-17 人民網福建頻道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許多同學表示,要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為榜樣,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積極投身教育扶貧工作,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海洋學院輔導員、第17屆支教團成員巫俊:一年的援寧支教之行,讓我對寧夏這片土地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感情,三營已經成為了我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從一名支教團志願者到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我會繼續用心講好閩寧協作故事、傳承閩寧協作精神,相信閩寧協作的故事定會在支教團一屆屆接力前行中書寫更加華彩的篇章。

2017級材料加工工程專業研究生、第18屆支教團成員江良煊:回望過去,那特別的一年之於一生,其長度不過是短短一瞬,但是其份量是舉足輕重的。現在我依稀都還記得給他們上課的場景,離別時他們不舍的神情,還有孩子們的「紙短情長」……這一切的回憶全部都壓縮在那短短的一年。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辱使命,紮根基層,服務社會,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

2018級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研究生、第19屆支教團成員陳憲:「一年三營行,一生閩寧情」。在寧夏,我為一群可愛的回族孩子教數學,帶他們上晚自習,給他們講習題;拿出支教工資給貧困的家庭送去慰問和補助,給近視的孩子配上眼睛,給凍得發抖的孩子添置棉衣,我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成為棟梁之材。如今,我雖已離開那裡,但這不是結束,而將是我繼續參與扶貧工作的開始。

2019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第20屆支教團成員陳燕:作為福建籍服務寧夏的西部計劃志願者,我為曾經的選擇感到自豪!寧夏是我的第二故鄉,很感謝在寧夏遇到的可愛的人們,這也將成為我終身難忘的回憶。在今後,我也將會繼續發揚閩寧對口協作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中繼續奉獻青春力量。志願服務,無怨無悔;閩寧協作,山海情深!此生不負寧夏情!

2019級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第20屆支教團成員鄭琰楠: 從支教的第一天起,我們便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課,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課堂上,我用愛心去感染一顆顆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快樂、輕鬆地學習,孩子們的進步、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我最大的欣慰。從寧夏回來後,我對寧夏學生更加思念,對閩寧協作的認識也更深了。無論今後在什麼工作崗位,我都願意繼續為寧夏的發展服務。

2016級英語專業本科生、第22屆支教團成員王旭薇:對於即將開展的赴寧夏支教工作,我將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為榜樣,學習他們的精神力量和楷模風範,積極向上,奮發進取,不斷激勵自我,充分發揮志願者奉獻精神,做好教育扶貧、精神扶貧工作,給當地的孩子帶去知識和希望,在祖國西部大地書寫無悔的青春。

據悉,截至目前,福州大學共派出7批共42名大學生赴寧夏固原開展支教工作,並積極承擔起扶貧助學、文化藝術、媒體宣傳等方面工作,以良好的風貌、踏實的作為有力支援寧夏三營中學教學育人工作的開展,積極服務閩寧協作,先後獲得「赴寧研究生支教團先進集體」「寧夏固原市志願服務先進團體」「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志願者」等表彰。

(責編:陳楚楚、吳舟)

相關焦點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③|羅彬:支教是...
    海峽教育報記者 羅小春編者的話截至2019年,福州市共向寧夏派出18批230名教師,每人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以李丹等教師為代表的支教先進群體以濃濃師愛詮釋了高尚的師德和人生價值。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產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 八閩情暖六盤山 閩寧共圓小康夢
    央廣網北京7月6日消息(記者廉軍 萬存靈)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東西對口協作24年來,在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區,福建援助寧夏群體接續奮鬥、勇於擔當,開創了一條東西幫扶、實現共同富裕典範道路。
  • 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拼多多助寧夏農民福建吃貨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數字經濟正全面賦能東西部協作扶貧。12月18日,「山海攜手 優品雲行」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在寧夏啟動,「寧夏優品館」消費扶貧專區同步上線。本次消費扶貧周旨在創新電商消費扶貧模式,促進東西部協作扶貧產品電商上行。
  • 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經過24年的久久為功,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福建幫助寧夏培訓教師上萬名,派遣教育、醫療、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億多,先後援建公路385公裡,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完成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支持建設閩寧鎮和11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近6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 【圖片故事】閩寧協作:一棵艾草的扶貧之路
    扶貧車間外,艾草長勢良好。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過去遍地生長的野生艾草,如今成了脫貧致富的「香餑餑」。走進古城鎮閩寧協作艾草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上忙活。目前,這裡可生產艾草產品20多種,每天出廠產品1000多件,以線上銷售為主銷往全國各地。  一棵艾草,帶動一個產業。這個閩寧協作項目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當地村集體、農戶種植艾草,扶貧車間吸收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多措並舉幫助村民脫貧增收致富,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 《山海情》定檔1月12日開播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攻堅克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事跡
  • 閩寧24年山海相連,福建採訪團用腳步丈量新寧夏
    深入寧夏各閩寧協作示範基地  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閩寧協作24年發展成就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東南網聯合主辦,在為期8天的時間裡,採訪團一行將前往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感受群眾生活的滄桑巨變;前往易地扶貧搬遷的閩寧鎮與紅寺堡區,感受群眾幸福新生活。
  • 滬滇扶貧協作紀錄片《山海之戀》16日播出
    供圖 人民網昆明7月14日電 (朱紅霞)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在此關鍵年份,由雲南廣播電視臺製作的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將於7月16日在雲南衛視播出,謹以此片全面回顧梳理
  • 四集大型滇滬扶貧協作紀錄片《山海之戀》將於7月16日登陸雲南衛視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在此關鍵年份,由雲南廣播電視臺製作的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將於7月16日在雲南衛視播出,謹以此片全面回顧梳理24年滬滇扶貧協作路,記錄「從山到海,共飲一江水」的滬滇情。
  •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玲認為,閩寧兩省區扶貧協作抓真章、見實效,最基本的經驗在於強化頂層設計,把中央推動東西部協作戰略部署和閩寧兩省區在扶貧開發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結合起來,建立起持續帶動、持續突破的長效機制,這是「閩寧模式」成功實踐的戰略前提。
  • 福建援寧幹部鄭永璘:同心永春,吾之所望
    福建援寧幹部鄭永璘。 永春縣駐同心工作組供圖東南網7月17日(通訊員 劉雲燕)「每次遇到扶貧工作發言時,我總喜歡用『祝願同心永春,美好常在!』作為結束語。」福建援寧幹部鄭永璘感慨地說。同心永春。讀起來有一種詩意的美好,韻律舒服。
  • 山眺望著海, 海依戀著山,共譜《山海之戀》
    值此之際,雲南廣播電視臺製作了四集大型紀錄片《山海之戀》,全面回眸滬滇扶貧協作路,記錄滬滇之間的深情。今晚起本片將於紀實人文頻道播出。《山海之戀》從滬滇幫扶歷史沿革、援滇幹部視他鄉為故鄉、以消費扶貧為主的產業幫扶、醫療教育合作以及志願者幫扶四個方面全景式展現滬滇攜手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點點滴滴。
  • 東西部扶貧協作:演繹崆峒版《山海情》
    東西部扶貧協作:演繹崆峒版《山海情》 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玉龍 李芳芳 最近正在各大衛視和網絡視頻平臺上熱播的電視連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