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2020-12-22 金臺資訊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寧夏考察。這是6月9日下午,習近平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同正在勞作的村民親切交談。來源:新華社

「20多年前,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還是茫茫戈壁、連綿沙丘,被稱為『幹沙灘』。現如今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金沙灘』」,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黨委書記張文說起閩寧鎮的發展變化,如數家珍。

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他說:「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六盤山所處的寧夏西海固,與甘肅定西、河西,合稱「三西」,這裡是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發源地,又曾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

24年前,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戰略部署,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係。24年來,以閩寧鎮幫扶為起點,福建、寧夏兩地攜手,跨越山海,推動以西海固為重點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開創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之路。

拔「窮根」

改天換地,解決不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

「天旱乾枯水斷流,麻雀渴得喝柴油。」

提到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世人皆知。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人均國民收入340多元,寧夏是230多元,西海固人均國民收入不足百元。

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群眾在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攝於1997年7月。新華社發

黨中央、國務院對西海固非常關注。黨和政府撥款、送糧、拉水、發棉衣,多方扶持救濟,然而,因自然條件惡劣、各種災害頻繁發生,「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依然持續困擾這片地區。

西海固的最大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乾旱缺水是當地貧困的主要原因。為解決當地不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一代代共產黨人以改天換地的氣概,加強西海固地區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的改造,尤其是閩寧協作以來加強了頂層設計,思路之一是「吊莊移民」,讓西海固貧困地區村民集體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區。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親自將其命名為「閩寧村」,自此開啟了閩寧鎮大開發、大扶貧、大發展的新篇章。

面對寧夏貧困的面貌,福建以「福建所能」補「寧夏所需」累計提供各項幫扶資金26.3億元,超過60%資金投向全區「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

經過20多年的建設發展,閩寧村陸續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閩寧村也從最初8000多人發展成6.6萬人的閩寧鎮,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發展目標。全鎮移民人均純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19年的13970元,24年間增長了近27倍。西海固持續推進「吊莊移民」,經過六次搬遷,123萬人離開了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閩寧合作真正幫助我們走出了貧困山區,實現了脫貧致富」,生活在銀川閩寧鎮原隆村的村民李敏么,是在閩寧鎮原西海固人的一個縮影。李敏么老家在寧夏隆德縣鳳嶺鄉,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由於乾旱缺水,莊稼收成不好,只能種植馬鈴薯等作物。談起自己現在的生活,臉上充滿著笑容和自信。

閩寧鎮紅樹莓扶貧生態園。來源:人民網

「在沒有搬遷之前,我們家種的糧食僅僅夠吃飽穿暖,老人生活也沒有保障,我們需要外出打工,不能照顧老人和孩子。」自2012年從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搬遷到閩寧鎮以來,她們家的生活從脫貧進入了小康,真正走向富裕。目前,李敏么在閩寧鎮紅樹莓產業園工作,距離家步行也只有十幾分鐘。

李敏么說,「我們年收入在十萬元左右,家裡的老人除了養老保險,還有村裡的土地分紅。」

一邊向外「吊莊移民」,一邊加強生態修復。

圍繞西海固地區生存和發展的水的問題,閩寧聯手通過建造梯田來達到蓄水、保水的作用,通過種草、種樹減緩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海固,從過去的荒山禿嶺,變為漫山遍野的梯田綠地。

到2019年,西海固生態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年均降雨量從不足300毫米,發展到近幾年穩定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間,從過去的植被覆蓋率不足10%,達到現在的33%左右。

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玲認為,閩寧兩省區扶貧協作抓真章、見實效,最基本的經驗在於強化頂層設計,把中央推動東西部協作戰略部署和閩寧兩省區在扶貧開發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結合起來,建立起持續帶動、持續突破的長效機制,這是「閩寧模式」成功實踐的戰略前提。

摘「窮帽」

深度合作,穩得住、能致富、才能紮下根

給資金,引項目,出點子,打通翻山路,扮靚村裡景,民房變民宿。

鄉親們搬出來後,要穩得住、能致富,才能紮下根。

在寧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粱積裕看來,閩寧協作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是一種深度幫扶。在建立之初,閩寧對口協作就有五項機制,聯席推動機制、結隊幫扶機制、產業帶動機制、互學互助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這五個機制不是單純的給錢和物,其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社會參與的模式。

閩寧生態移民示範村、閩寧學校、閩寧兒童福利院、閩寧敬老院、閩寧扶貧產業園……「閩寧」二字,如今在寧夏6.6萬平方公裡的大地處處鐫刻下印記,兩省區同心戰貧困的成果俯拾即是。

空中拍攝的原隆村一景 來源:人民網

縱向看,結對幫扶已由縣區如今延伸到鄉鎮和行政村,兩省區64個鄉鎮、34個村結對幫扶,精準幫扶力度更大,在全國開創了先河。

橫向看,兩省區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推進對口協作,組織、統戰、民政、司法教科文衛等幾十個部門和社會團體建立起幫扶關係。

「上世紀80年代,閩商來寧夏創業,以水暖、建材、機電為主。90年代後,來寧做服裝鞋帽生意的福建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寧夏福建總商會會長、寧夏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添進告訴記者。

「1997年是個拐點。」黃添進說。當年4月召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提出,「廣泛深入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協作,促進閩寧雙方共同發展」「動員企業家到寧夏投資辦廠」「開展經貿合作」等等,這些舉措為「閩寧模式」注入了市場因子,明確全方位協作、互融式發展。

閩寧合作真抓實幹,帶來基礎設施、產業鏈條的進步,還通過消費扶貧、金融扶貧一系列舉措,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在西海固的各個鄉村幾乎都有閩寧協作的扶貧車間,生產當地的土特產品,苦苦菜、蕨根菜、蒲公英、地椒茶、雜糧、土豆、手工粉條等等土產在扶貧車間進行加工包裝,直接分銷到南方各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援助實踐成效卓著的典型樣本,其中一條重要經驗是從省區主要領導到普通扶貧參與者和脫貧主體,無不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正是由於福建對口扶貧幹部真扶貧、扶真貧,真心投入,紮實工作,爭取了一筆又一筆幫扶資金,落實了一個又一個幫扶項目。

「閩寧協作20多年來對寧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福建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隨著我們援寧集體在寧夏支醫、支教、幫扶,包括產業協作發展過程中,合作的過程中,帶到了我們西海固地區,對我們寧夏西海固地區本地的企業家、群眾在發展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影響,起到了引領作用。」從事扶貧工作35年的寧夏自治區扶貧辦二級巡視員馬振江說。

從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閩寧兩地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謀「振興」

互惠互利,現在和未來在於優勢互補

通過閩寧協作很多的寧夏人喜歡上了福建的功夫茶,很多福建人喜歡上了寧夏的手抓肉。

閩寧協作的現在和未來在於優勢互補,東西協作的發展在於共同幫助。互惠互利方能持續發展,才能真正留住企業、留住產業,留得下人才。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寧夏下一步將鄉村振興作為發展重點。在產業上,寧夏提出發展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綠色食品、新興材料、電子信息、清潔能源、文化旅遊九大產業。九大產業不僅能夠讓貧困群眾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就業和提高收入,也給企業和資金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

寧夏作為塞上江南,自然資源優勢讓當地的葡萄、蔬菜、肉牛等都成為優質資源,這些資源優勢正在福建企業的帶動下獲得長足的發展。

賀蘭山東麓,我國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是寧夏呈現給世人的「紫色名片」,從20多年前種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條鏈,葡萄產業在這片曾經荒涼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改變了西海固許許多多貧困家庭的命運。

截至2019年底,寧夏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達57萬畝,葡萄產業每年為生態移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給福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

除了葡萄酒產業,福建的服裝企業也在寧夏尋找自身發展的未來。

「福建的服裝在閩寧協作中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閩寧鎮富貴蘭服裝廠負責人許上等介紹稱,目前福建服裝外貿企業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傳統的價格競爭已經越來越沒有出路了。而寧夏擁有巨大的勞動力資源,西部也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寧夏當地政府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視,投資環境越來越好。目前該企業年產值一億多元,解決當地就業近300人。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外貿企業遭遇了困難,但許上等認為,只要發揚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肯定能夠尋找到一條出路,把企業品牌做大做強。

閩寧鎮富貴蘭服裝廠 曲源攝

除了產業發展,寧夏同福建在旅遊上也進行著深度融合,從巍巍賀蘭到六盤之巔,從塞北大漠到黃河兩岸,寧夏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有令人稱羨的優美風景。春仰獅子座、夏觀銀河、秋尋仙女座、冬追獵戶座,在這「星星的故鄉」尋找星空之旅已然成為寧夏全域旅遊的新亮點。

閩寧兩地旅遊協作由來已久。近年來,兩地旅遊發展委員會通過籤訂旅遊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設計推廣了十多條旅遊精品線路,初步實現了優勢互補、客源互送。特別是寧夏推出的「八閩親人寧夏遊」系列優惠措施,很多景區對福建籍遊客實行半價甚至免費等優惠,吸引眾多福建遊客到寧夏旅遊。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賈海薇表示,1996年,福建省GDP達到2600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2位,寧夏GDP只有202.9億元,不足福建的十分之一。到2019年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42395億元,全國排名第8位,寧夏GDP3748.48億元。數據說明通過福建的幫扶,寧夏快速成長,而且幫扶寧夏並沒有給福建帶來發展的負擔。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寧夏哈納斯集團投資110億元在福建莆田建設國家級天然氣儲備基地項目,將福建向寧夏單向投資的「傳統」改寫為雙向互助的「新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將成為「閩寧模式」更長久、更有效的堅實基石。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位於固原的六盤山,是紅軍當年長徵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從此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如今,閩寧協作煥發出不竭的動力,凝聚新的智慧與力量,在六盤山下奏響脫貧攻堅的勝利凱歌。

相關連結:

西海固用半個世紀劃上的句號

西海固脫貧最後一戰

相關焦點

  • 寧夏同心:南安村用菌菇打造閩寧示範村新範本
    寧夏同心縣南安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村,也是閩寧協作示範村之一。近年來,按照「政府引導、村兩委為主體、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和「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的生產模式,南安村食用菌產業實現了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的多贏。24日,「援建之光閩寧24年」採訪團走進同心縣下馬關鎮閩寧協作食用菌項目基地,了解食用菌種植、銷售、產業模式等情況。
  • 「閩寧情深話協作」架好勞務協作「連心橋」 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
    勞務協作是困難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搭上閩寧勞務協作的快車,寧夏困難群眾走出大山,飛向東南沿海增收致富,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飛毛腿福建電子有限公司,2018年響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號召,招收了大量來自寧夏的貧困務工人員。如今,在這裡就業的固原籍員工就有10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戶847人。來自固原市原州區的陳滿庫就是其中一位。
  • 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經過24年的久久為功,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福建幫助寧夏培訓教師上萬名,派遣教育、醫療、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億多,先後援建公路385公裡,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完成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支持建設閩寧鎮和11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近6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牡丹園」促使當地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147戶。看到這些村民每月有了可觀的收入,紛紛告別過去的破窯洞,蓋起了敞亮的新房,我感到無比欣慰。常年往返於閩寧之間,我發現,寧夏處處都是寶:這裡的人力資源豐富、特產品質優異,缺的只是通往市場的渠道;而福建市場繁榮,人們對來自西部的特色產品有一種偏好。
  • 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拼多多助寧夏農民福建吃貨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12月18日,「山海攜手 優品雲行」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在寧夏啟動,「寧夏優品館」消費扶貧專區同步上線。本次消費扶貧周旨在創新電商消費扶貧模式,促進東西部協作扶貧產品電商上行。本次活動亦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拼多多深化戰略合作關係的延續。8月,自治區與拼多多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上線「寧夏優品館」。
  • 八閩情暖六盤山 閩寧共圓小康夢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自此遠隔千山萬水的閩寧兩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福建人不遠千裡來到六盤山下,開啟了一場跨越2000公裡,持續24年的山海之戀。閩寧結對扶貧的生動實踐和故事,有一位福建的「林大姐」總是被人提及,協作初期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的林月嬋先後40多次來到寧夏,援寧的諸多項目裡都傾注了她的心血。
  • 閩寧24年山海相連,福建採訪團用腳步丈量新寧夏
    深入寧夏各閩寧協作示範基地  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閩寧協作24年發展成就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東南網聯合主辦,在為期8天的時間裡,採訪團一行將前往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感受群眾生活的滄桑巨變;前往易地扶貧搬遷的閩寧鎮與紅寺堡區,感受群眾幸福新生活。
  • 接續奮鬥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
  • 仁懷蒼龍街道:「123」模式打通疫情防控宣傳「最後一公裡路」
    連日來,仁懷市蒼龍街道運用「123」宣傳方式,為防控疫情宣傳打通「最後一公裡路」,讓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據了解,蒼龍街道緊緊圍繞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一個目標,搭建「線上+線下」兩個宣傳平臺,精準「三個一」模式,著力擴大宣傳覆蓋面,提高群眾知曉率。通過蒼龍官方微信公眾號、各村(居)民組臨時自建的疫情防控微信群等方式,開展「線上」宣傳,及時傳達上級政策、發布疫情消息、推送疫情防控知識,引導群眾不隱瞞、不傳謠、不信謠。
  • 【圖片故事】閩寧協作:一棵艾草的扶貧之路
    走進古城鎮閩寧協作艾草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上忙活。目前,這裡可生產艾草產品20多種,每天出廠產品1000多件,以線上銷售為主銷往全國各地。  一棵艾草,帶動一個產業。這個閩寧協作項目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當地村集體、農戶種植艾草,扶貧車間吸收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多措並舉幫助村民脫貧增收致富,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 一朵小蘑菇見證中國東西部攜手戰貧困
    祁登榮出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2007年成為彭陽縣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範園的負責人。這個園區主要生產杏鮑菇和香菇,目前種有100多個菇棚,帶動當地40多戶農戶就業,日產鮮菇4到5噸。「沒有閩寧協作,就沒有彭陽的食用菌產業。」祁登榮說。
  • 碧藍航線蒼龍改裝備搭配 蒼龍改裝備推薦
    碧藍航線中蒼龍改的裝備大家是怎麼搭配的呢?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蒼龍改裝備搭配,也是蒼龍改裝備推薦,想知道蒼龍改帶什麼裝備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 安溪:靠自己骨頭長肉 撬開貧困絆腳石
    貧困之於安溪,刻骨銘心。改革開放初期,2400多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團團包裹住茶鄉,於1985年將「福建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重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全縣近四成人口、31.37萬名貧困群眾「冬缺棉被春缺糧」。
  • 《盜賊之海》蒼龍套裝怎麼解鎖 蒼龍套裝解鎖方法分享
    盜賊之海蒼龍套裝我們應該怎麼去解鎖呢?其實這個套裝的解鎖對於玩家們來說也是不錯的哦。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款套裝的解鎖與攻略吧,希望可以在遊戲中幫助到你們去搞定問題。
  • 秦時明月蒼龍七宿到底是什麼東西 蒼龍七宿繼承人分別是誰
    《秦時明月》中蒼龍七宿到底是什麼東西,還沒有公開,但其他的很多東西都已經透露了。七個星辰,七個國家,七個秘密,蒼龍七宿的核心,歷朝歷代都是由各國唯一的繼承人掌握,傳說誰掌握了蒼龍七宿的秘密,就擁有掌握天下的力量。
  • 蒼龍七宿的秘密
    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 閩寧協作釀出寧夏美酒 推介會昨在廈舉行
    事實上,「東方波爾多」的綻放,也是閩寧因地制宜、探索產業扶貧模式結下的碩果。閩寧鎮將發展葡萄酒產業作為新經濟背景下的精準扶貧舉措之一,打造業界公認的釀酒葡萄種植和高端葡萄酒生產的黃金地帶。2018年以來,廈門建發集團在閩寧鎮獨資設立公司,落實閩寧鎮產業協作項目,以「賀蘭山葡萄酒莊+建發酒業供應鏈+柏雅品牌葡萄酒」的模式,推出高端葡萄酒品牌「柏雅」。
  • 秦時明月之蒼龍七宿的秘密
    蒼龍七宿和青龍計劃一樣都被視為秦時明月中的重大秘密,而青龍計劃在第五部中,我們基本知曉,但是這個蒼龍七宿從第三部出來之後,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有幸,在滄海橫流的預告中,我們會在第六部中獲得蒼龍七宿的秘密,但是玄機到目前來看仍然沒有放出第六部的播放時間,那麼我們也只能在這大體上說一下這個蒼龍七宿會是什麼樣的秘密
  • 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23年裡,西吉留下了太多動人的莆田故事。2020,決勝脫貧攻堅,西吉將小康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