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閩寧協作:一棵艾草的扶貧之路

2020-12-26 新華網福建頻道

  扶貧車間外,艾草長勢良好。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過去遍地生長的野生艾草,如今成了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鮮綠的艾草長勢喜人,獨特的香氣撲面而來,清新熱烈如夏日陽光。走進古城鎮閩寧協作艾草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上忙活。目前,這裡可生產艾草產品20多種,每天出廠產品1000多件,以線上銷售為主銷往全國各地。

  一棵艾草,帶動一個產業。這個閩寧協作項目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當地村集體、農戶種植艾草,扶貧車間吸收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多措並舉幫助村民脫貧增收致富,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扶貧車間外,艾草長勢良好。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工人將艾絨與中藥材放入攪拌機,制出產品原料。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工人將艾絨製成卷艾條。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工人正在車間趕製艾寶產品。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工人正在包裝艾草產品。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產品展廳裡,一名遊客正在挑選艾草眼罩。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產品展廳裡,一名工作人員展示艾草枕頭。新華網 肖和勇 攝

  這是艾草製成的工藝品。新華網 肖和勇 攝

相關焦點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光明網-《光明日報》編者按在已經成功開展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閩寧雙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始終注重發揮市場作用,讓科技、資源、產業奏出動人的和弦。直到1996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進行了為期6天的對口扶貧考察,並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就在這一年,寧夏福建總商會成立。閩寧協作給在寧閩商提供了機遇和平臺,也帶來了責任和動力。總商會成立之初,定名為「閩寧扶貧協會」,其初心就是服務於閩寧協作。
  • 接續奮鬥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
  • 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拼多多助寧夏農民福建吃貨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數字經濟正全面賦能東西部協作扶貧。12月18日,「山海攜手 優品雲行」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在寧夏啟動,「寧夏優品館」消費扶貧專區同步上線。本次消費扶貧周旨在創新電商消費扶貧模式,促進東西部協作扶貧產品電商上行。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③|羅彬:支教是...
    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教師節來臨之際,福州教育新媒體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將連續推出代表教師李丹、陳瑩、劉岷晶、羅彬等系列報導,敬請關注。本期為第三篇。
  •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24年前,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戰略部署,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係。24年來,以閩寧鎮幫扶為起點,福建、寧夏兩地攜手,跨越山海,推動以西海固為重點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開創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之路。
  • 【扶貧攻堅看寧夏】閩寧鎮:東西扶貧協作的「霸王花」
    閩寧鎮福寧村鳥瞰圖談扶貧攻堅,不能不提寧夏;說東西扶貧協作,不能不提「閩寧模式」;要談要說這兩個「亮點」,第一站繞不開寧夏永寧縣西部的閩寧鎮。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了對口扶貧協作,作為起點,閩寧鎮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見證了閩寧攜手從單向扶貧到互利共贏的20載。如今,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4.4萬多祖祖輩輩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走出大山,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6年的10350元,增長了20.7倍。
  • 「閩寧情深話協作」架好勞務協作「連心橋」 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
    勞務協作是困難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搭上閩寧勞務協作的快車,寧夏困難群眾走出大山,飛向東南沿海增收致富,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飛毛腿福建電子有限公司,2018年響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號召,招收了大量來自寧夏的貧困務工人員。如今,在這裡就業的固原籍員工就有10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戶847人。來自固原市原州區的陳滿庫就是其中一位。
  • 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經過24年的久久為功,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福建幫助寧夏培訓教師上萬名,派遣教育、醫療、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億多,先後援建公路385公裡,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完成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支持建設閩寧鎮和11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近6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 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福建與寧夏,在黨中央東西對口扶貧協作戰略搭起的橋梁中緊緊相連。自1997年開始,一場扶貧協作「接力長跑」。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23年裡,西吉留下了太多動人的莆田故事。
  • 莆田:消費扶貧「一張網」 產業扶貧「兩頭香」
    涵江區區長連向紅(中)為閩寧協作農產品帶貨直播。(資料圖片) 入秋,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新營鄉大窯灘村迎來土豆豐收季。來自西北土地上的這些「金蛋蛋」跨越山海,乘著閩寧協作的「專列號」啟程東送。 國慶期間,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消費扶貧展示館開業,西吉三粉、黃花菜、枸杞、大棗、雜糧等西北特產被碼上貨架,更多寧夏農產品成為東南百姓餐桌上的熟面孔。
  • 八閩情暖六盤山 閩寧共圓小康夢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自此遠隔千山萬水的閩寧兩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福建人不遠千裡來到六盤山下,開啟了一場跨越2000公裡,持續24年的山海之戀。閩寧結對扶貧的生動實踐和故事,有一位福建的「林大姐」總是被人提及,協作初期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的林月嬋先後40多次來到寧夏,援寧的諸多項目裡都傾注了她的心血。
  • 閩寧24年山海相連,福建採訪團用腳步丈量新寧夏
    深入寧夏各閩寧協作示範基地  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閩寧協作24年發展成就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東南網聯合主辦,在為期8天的時間裡,採訪團一行將前往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感受群眾生活的滄桑巨變;前往易地扶貧搬遷的閩寧鎮與紅寺堡區,感受群眾幸福新生活。
  • 閩寧協作釀出寧夏美酒 推介會昨在廈舉行
    事實上,「東方波爾多」的綻放,也是閩寧因地制宜、探索產業扶貧模式結下的碩果。閩寧鎮將發展葡萄酒產業作為新經濟背景下的精準扶貧舉措之一,打造業界公認的釀酒葡萄種植和高端葡萄酒生產的黃金地帶。2018年以來,廈門建發集團在閩寧鎮獨資設立公司,落實閩寧鎮產業協作項目,以「賀蘭山葡萄酒莊+建發酒業供應鏈+柏雅品牌葡萄酒」的模式,推出高端葡萄酒品牌「柏雅」。
  • 山海偕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福定」故事
    福州與定西,一處東南海濱,一在西北高原。三年多前,相距2000多公裡的兩個地方攜手前行,在產業、生態、就業等各個領域開展深度協作,先賢開闢的「福定」情誼之路越走越親、越走越寬,見證了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生動實踐與豐富成果。  從「去定西」到「來福州」  10月中旬,甘肅聚春園福定公司土豆粉條生產線正式投產。
  • 寧夏同心:南安村用菌菇打造閩寧示範村新範本
    寧夏同心縣南安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村,也是閩寧協作示範村之一。近年來,按照「政府引導、村兩委為主體、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和「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的生產模式,南安村食用菌產業實現了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的多贏。24日,「援建之光閩寧24年」採訪團走進同心縣下馬關鎮閩寧協作食用菌項目基地,了解食用菌種植、銷售、產業模式等情況。
  • 蘄艾:一棵小草串起扶貧產業鏈
    一些農戶在艾草產品生產企業領取艾灸產品材料,他們將在家中進行手工加工,賺取加工勞務費(11月14日攝)。  艾草產品生產企業的工人在車間生產艾炙貼等產品(11月14日攝)。  蘄艾,艾草的一種,在鄂東大別山一帶田間地頭隨處可見。
  • 網龍助力固原學前教育信息化升級 打造閩寧協作教育名片
    閩寧協作又一教育成果落地!11月24日,由寧夏固原市教育體育局和福建網龍網絡公司聯合打造的寧夏固原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將輻射當地430所幼兒園,全面助力固原市學前教育信息化升級。寧夏固原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分為教師版、家長版和政務版固原市教育體育局局長馬鳳賢表示,固原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上線運行是閩寧對口支援的結果,將會提高固原市幼兒教育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