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拼多多助寧夏農民福建吃貨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2020-12-21 東南網

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數字經濟正全面賦能東西部協作扶貧。

12月18日,「山海攜手 優品雲行」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在寧夏啟動,「寧夏優品館」消費扶貧專區同步上線。本次消費扶貧周旨在創新電商消費扶貧模式,促進東西部協作扶貧產品電商上行。

本次活動亦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拼多多深化戰略合作關係的延續。8月,自治區與拼多多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上線「寧夏優品館」。雙方圍繞促消費、擴內需,在「雙循環」背景下,圍繞電商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寧夏優品」區域品牌塑造、電商人才孵化培養等多個方面展開合作。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領隊,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長黃水木對消費扶貧周充滿期待,「希望藉此機會,助力寧夏打造一批網絡生產基地,提高優質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努力探索電商扶貧利益連接機制」。

24年閩寧執手相攜 西海固上長出數字經濟

西海固,是一個蒼涼、熾烈而又堅硬的名字。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在給皇帝的奏摺中用四個字形容西海固—「苦甲天下」。自此,西海固成為貧窮的代名詞。

徐美佳原是西海固一名村官,2年前來到閩寧鎮原隆村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擔任負責人。緊抓農產品上行風口,徐美佳開設了拼多多「閩寧禾美官方旗艦店」,並利用車間閒置區域,開起了「閩寧巧媳婦直播間」。

據徐美佳介紹,電商扶貧車間向全國銷售枸杞、乾果等各類寧夏土特產。例如,依靠向拼多多頭部商家供貨,年產值就達到了上千萬,為此還設置了專門的拼多多發貨倉。

活動當天,徐美佳帶著「巧媳婦」直播團隊的代表馬燕來到現場,她們和來自九縣一鎮的企業代表們一起,擔綱「閩寧協作九縣一鎮」東西部扶貧成果展示的主播。

▲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美佳(左)和「巧媳婦」直播團隊主播馬燕在推介寧夏特產。(攝影:小安)

6年前,馬燕與村民從西海固一同搬遷到閩寧鎮原隆村,丈夫在外打工,她負責照顧幾個孩子。扶貧車間到來後,馬燕先是成為電商扶貧車間的分揀工。靠著勤快、和學習能力,成為「巧媳婦」直播團隊骨幹成員。有了工作,「巧媳婦」們手裡的零花錢多了,也愛上了網購,手機基本都裝上了拼多多,有給孩子買學習用品的,也有給自己添置絲巾、羽絨服的。

辛寶同則是一位「堅守西海固」的殘疾人電商從業者。在福建工作隊掛職幹部的幫助下,他創建了隆隆薯助殘商貿中心。

在拼多多平臺,辛寶同的「隆隆薯企業店」十分活躍,還邀請一些藝人幫忙推廣,把西海固的沙棘汁、枸杞、土豆粉等特產推介給拼多多的平臺消費者,目前已有將近2500人關注,賣出了幾萬單。

徐美佳、馬燕、辛寶同……這些普普通通的名字,僅是閩寧協作幫扶裡受益群眾的縮影。持續24年的閩寧協作中,寧夏來了11批183名福建援寧掛職幹部,33.69億無償幫扶資金。60萬貧困群眾受到幫扶。

在閩寧扶貧協作機制的促進下,福建和寧夏兩省區下重力氣推進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使之成為閩寧兩地共享發展紅利的「耦合器」。2020年7月3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直播助力寧夏農產品上行 政企協作共推電商發展

黃河自中衛市南長灘進入寧夏,全長397公裡。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便於引流灌溉,使得位於西北乾旱地區的寧夏成為一片「塞上江南」。枸杞、灘羊、甘草、硒砂瓜、馬鈴薯、葡萄酒等農特產品享譽全國。

隨著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的完善,自治區農特產品電商成為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

據統計,2016年以來,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年均保持近25%的增長勢頭。在疫情的影響下,寧夏網絡零售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速,2020年上半年實現網絡零售額100億元,同比增長23.4%。

拼多多「寧夏優品館」自上線至12月9日,訪問量達2500萬人次,累計銷售額近1500萬元,帶動平臺寧夏產品銷量同比增長200%。

本次消費扶貧周,上百款扶貧商品上線拼多多,扶貧專區日均銷售同比增幅超過180%,枸杞、灘羊等扶貧產品搜索、關注、拼單量上漲3倍,專區內大量產品均出自閩寧協作共建的扶貧企業。

消費扶貧周啟動前,中寧縣、靈武市、青銅峽市三地市進行了拼多多「家鄉好貨」東西部協作扶貧成果專場直播,向拼多多直播間近130萬消費者推介寧夏風味。

「《詩經》中就有『陟彼北山,言採其杞』的記載」,中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志剛在拼多多直播間裡耐心地向年輕消費者介紹了枸杞的歷史、養生價值、食用方法。據介紹,直播間的商品來自當地農村經濟合作社及本地優質枸杞企業,涵蓋受益的建檔立卡戶將近1000戶。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這座寧夏小城與全國人民養生需求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據介紹,拼多多枸杞銷量破10萬的商家中,六成以上來自寧夏。順著網線,寧夏枸杞從「禮品」變成「餐桌伴侶」。

靈武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斌則一邊講起秦惠文王巡視靈武的典故,一邊為消費者帶來滋味鮮美的灘羊腿。在全國羊肉價格連續上漲的當下,不膩不羶還具有高性價比的羊腿肉、羊排、羊肉塊吸引大量消費者拼單。

▲百瑞源車間聽障員工專班正加班加點打包發貨 (攝影:小安)。

在政府帶動下,寧夏的企業們也在積極行動,把消費扶貧與電商上行相結合。百瑞源是寧夏枸杞的頭部企業之一,也是首批入駐「寧夏優品館」企業中的一員。憑藉對枸杞「種植-採摘-加工-包裝-銷售」全鏈條品質把控,百瑞源已經有10款產品進入拼多多「百億補貼」活動,藉助平臺開拓全新消費人群,擴大品牌線上影響力。

據拼多多副總裁韓東原介紹,7月以來,拼多多連續支持「三區三州」地區農產品開拓農特產品上行通路,協同地方政府,在四川、甘肅、青海、西藏、貴州等地發起消費扶貧活動,已經初步實現 「直播+店鋪+品牌+人才培訓」的創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拼多多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拼多多將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技術、營銷等資源,助力寧夏扶貧產品、特色農產品做出銷量,做出品牌、打出影響力」,韓東原表示。

相關焦點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產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 【扶貧攻堅看寧夏】閩寧鎮:東西扶貧協作的「霸王花」
    閩寧鎮福寧村鳥瞰圖談扶貧攻堅,不能不提寧夏;說東西扶貧協作,不能不提「閩寧模式」;要談要說這兩個「亮點」,第一站繞不開寧夏永寧縣西部的閩寧鎮。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了對口扶貧協作,作為起點,閩寧鎮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見證了閩寧攜手從單向扶貧到互利共贏的20載。如今,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4.4萬多祖祖輩輩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走出大山,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6年的10350元,增長了20.7倍。
  • 閩寧24年山海相連,福建採訪團用腳步丈量新寧夏
    深入寧夏各閩寧協作示範基地  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閩寧協作24年發展成就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東南網聯合主辦,在為期8天的時間裡,採訪團一行將前往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感受群眾生活的滄桑巨變;前往易地扶貧搬遷的閩寧鎮與紅寺堡區,感受群眾幸福新生活。
  • 接續奮鬥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
  • 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經過24年的久久為功,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福建幫助寧夏培訓教師上萬名,派遣教育、醫療、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億多,先後援建公路385公裡,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完成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支持建設閩寧鎮和11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近6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 八閩情暖六盤山 閩寧共圓小康夢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自此遠隔千山萬水的閩寧兩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福建人不遠千裡來到六盤山下,開啟了一場跨越2000公裡,持續24年的山海之戀。閩寧結對扶貧的生動實踐和故事,有一位福建的「林大姐」總是被人提及,協作初期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的林月嬋先後40多次來到寧夏,援寧的諸多項目裡都傾注了她的心血。
  •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24年來,以閩寧鎮幫扶為起點,福建、寧夏兩地攜手,跨越山海,推動以西海固為重點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開創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之路。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玲認為,閩寧兩省區扶貧協作抓真章、見實效,最基本的經驗在於強化頂層設計,把中央推動東西部協作戰略部署和閩寧兩省區在扶貧開發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結合起來,建立起持續帶動、持續突破的長效機制,這是「閩寧模式」成功實踐的戰略前提。
  • 「閩寧情深話協作」架好勞務協作「連心橋」 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
    勞務協作是困難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搭上閩寧勞務協作的快車,寧夏困難群眾走出大山,飛向東南沿海增收致富,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飛毛腿福建電子有限公司,2018年響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號召,招收了大量來自寧夏的貧困務工人員。如今,在這裡就業的固原籍員工就有10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戶847人。來自固原市原州區的陳滿庫就是其中一位。
  • 莆田:消費扶貧「一張網」 產業扶貧「兩頭香」
    來自西北土地上的這些「金蛋蛋」跨越山海,乘著閩寧協作的「專列號」啟程東送。 國慶期間,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消費扶貧展示館開業,西吉三粉、黃花菜、枸杞、大棗、雜糧等西北特產被碼上貨架,更多寧夏農產品成為東南百姓餐桌上的熟面孔。
  • 投放專櫃、開連鎖店、搭建平臺,馬尾消費扶貧有一套
    開特產館、設扶貧專櫃、搭建消費扶貧公益平臺……近年來,馬尾區深入開展馬尾原州對口幫扶,深化閩寧協作,馬尾區將消費扶貧作為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不斷拓寬消費扶貧渠道,積極探索「7+13」模式,即通過產銷對接渠道、電商扶貧營銷平臺等 7 種採購方式 13 種類型推動寧夏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產品銷售
  • 【圖片故事】閩寧協作:一棵艾草的扶貧之路
    扶貧車間外,艾草長勢良好。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過去遍地生長的野生艾草,如今成了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鮮綠的艾草長勢喜人,獨特的香氣撲面而來,清新熱烈如夏日陽光。走進古城鎮閩寧協作艾草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上忙活。目前,這裡可生產艾草產品20多種,每天出廠產品1000多件,以線上銷售為主銷往全國各地。  一棵艾草,帶動一個產業。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③|羅彬:支教是...
    海峽教育報記者 羅小春編者的話截至2019年,福州市共向寧夏派出18批230名教師,每人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以李丹等教師為代表的支教先進群體以濃濃師愛詮釋了高尚的師德和人生價值。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 寧夏六盤山特產館開業 位於倉山利嘉鴻航食品城內
    福州新聞網1月1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張鐵國)1日上午,閩寧協作消費扶貧項目啟動暨寧夏六盤山特產館開業儀式在榕舉行。這是馬尾區與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加大產業協作、拓展協作領域、推進對口幫扶的實際舉措,也是閩寧協作的又一成果。  閩寧協作,是199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親自推動建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模式。
  • 閩寧協作釀出寧夏美酒 推介會昨在廈舉行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沈彥彥 通訊員 廈商軒)昨日下午,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務廳、寧夏回族自治區博覽局、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管委會主辦的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推介會在廈門舉行,來自廈門市酒類銷售行業協會、廈門建發美酒匯酒業有限公司、廈門國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的100餘人出席對接會,品味寧夏美酒。
  • 寧夏同心:南安村用菌菇打造閩寧示範村新範本
    寧夏同心縣南安村是一個生態移民村,也是閩寧協作示範村之一。近年來,按照「政府引導、村兩委為主體、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和「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的生產模式,南安村食用菌產業實現了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的多贏。24日,「援建之光閩寧24年」採訪團走進同心縣下馬關鎮閩寧協作食用菌項目基地,了解食用菌種植、銷售、產業模式等情況。
  • 網龍助力固原學前教育信息化升級 打造閩寧協作教育名片
    閩寧協作又一教育成果落地!11月24日,由寧夏固原市教育體育局和福建網龍網絡公司聯合打造的寧夏固原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將輻射當地430所幼兒園,全面助力固原市學前教育信息化升級。寧夏固原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啟動儀式在固原市第九幼兒園舉行固原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是固原市教育體育局和網龍網絡公司合作開發的學前教育信息化平臺。
  • 福建省精準開展教育扶貧工作
    福建省精準開展教育扶貧工作 2017-08-09 來源:福建省教育廳   精準幫扶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強化對23個重點縣教育扶持,2016-2020年省級財政安排教育扶貧專項資金,在公辦幼兒園建設、全面改薄等工程中給予傾斜支持。實施經濟困難縣補充農村學校教師資助計劃、緊缺師資代償學費計劃、省屬本科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等,2016年補充教師4294人、安排招生計劃1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