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市場為媒 山海攜手譜新篇

2020-12-19 杭州網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在已經成功開展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閩寧雙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始終注重發揮市場作用,讓科技、資源、產業奏出動人的和弦。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產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一線講述】

以商招商,為閩寧深度協作添動力

講述人:寧夏福建總商會會長、寧夏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添進

32年前,我18歲,揣著借來的3000多塊錢來到銀川,成了最早在這裡生產糕點食品的個體戶,也是福建到寧夏從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剛到寧夏時,手裡沒有多少錢,是銀川當地的朋友借錢給我,幫我闖過了創業之初的重重難關。

有很長一段時間,到寧夏創業的福建企業家基本是「散兵遊勇」。直到1996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進行了為期6天的對口扶貧考察,並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就在這一年,寧夏福建總商會成立。

閩寧協作給在寧閩商提供了機遇和平臺,也帶來了責任和動力。總商會成立之初,定名為「閩寧扶貧協會」,其初心就是服務於閩寧協作。此後,一批批福建企業家帶著技術、資金和銷售渠道,從八閩大地向黃土地進發,從最初的幾個行業,拓展到如今的建築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個行業。

招商引資過程中,當客商對寧夏的營商環境有疑問時,在寧閩商們便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打消他們的疑慮。我們以產業鏈招商,不斷補鏈、延鏈,從而打通上下遊,推動全產業鏈發展。20多年來,總商會幫助寧夏招商引資1500多億元,捐助各類社會公益事業資金1.3億元。

我的兩個女兒都是在寧夏出生、寧夏長大,在福建上大學後,又聽從我的建議回到寧夏,對象都找了寧夏本地人。和我一樣的閩商還有很多,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寧夏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

2019年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業、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名福建人在寧夏從業;近5萬名寧夏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

在我的企業裡,90%的員工是寧夏人,大部分來自西海固地區,其中一部分來自建檔立卡戶家庭。隨著企業的發展,每年還將新增70人至100人就業。這些年,不少員工在銀川附近買了房子、結婚生子,有些員工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學。這給了我把企業做好的更大動力。

面向未來,我們會堅定信心,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把企業做精做強;同時,充分發揮商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堅守初心,以商招商,為閩寧協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架起寧夏物產與福建市場的橋梁

講述人:寧夏固原市福建企業家協會名譽會長 林錦雲

20多年來,在福建援寧幹部的牽線搭橋與熱情服務下,大量閩商到寧夏投資興業、開展協作幫扶,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員。

2006年,第五批福建援寧掛職幹部領隊周秀光回到福建招商引資。在他的感召下,我於當年開始到固原投資辦廠。

經過多年摸索與發展,2014年,我在固原市河川鄉康溝村創辦寧夏瑞丹苑油牡丹產業有限公司,專業種植及加工生產油牡丹系列產品,並以黃土臺塬為背景,以牡丹文化為主線,打造集農業種植、生態修復、休閒觀光、民俗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示範園,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牡丹園」促使當地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147戶。看到這些村民每月有了可觀的收入,紛紛告別過去的破窯洞,蓋起了敞亮的新房,我感到無比欣慰。

常年往返於閩寧之間,我發現,寧夏處處都是寶:這裡的人力資源豐富、特產品質優異,缺的只是通往市場的渠道;而福建市場繁榮,人們對來自西部的特色產品有一種偏好。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架起寧夏物產通往福建市場的橋梁,讓企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去年,國務院扶貧辦將消費扶貧納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定點扶貧政策框架,更讓我心動不已。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在福建設立寧夏特產館,把更多寧夏土特產推介給八閩的父老鄉親。我的這一設想得到了援寧幹部的支持。第十批援寧幹部李仲福主動為我牽線搭橋,在福州物色特產館的地點,還幫我申請優惠政策。在當地政府支持下,2019年1月,第一家寧夏六盤山特產館終於在福州馬尾創辦。此後,援寧幹部們又紛紛向特產館推薦寧夏各地土特產,幫助特產館充實貨源。

我們的特產館立足消費扶貧,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寧夏特色原生態農產品,企業員工中20%以上為建檔立卡戶。目前特產館已吸引38家寧夏本土企業入駐,銷售寧夏灘羊肉、紅(黑)枸杞、五穀雜糧、葡萄酒、固原紅土雞等300餘種產品。這種模式既為福建市場增添了優質的特色農產品,也為寧夏當地農戶增加了收入。特產館開業一年多來,營業額已達4000餘萬元,帶動就業10101人次,其中建檔立卡戶7122人次。在廣大援寧幹部的支持推動下,目前,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已經在福建各地開設了11家分館。

與寧夏結緣的15年,我深深地認識到:在閩寧協作的歷史性機遇面前,只要打好資源與市場兩張牌,廣大企業大有可為,一定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從灘羊「探路」,到特產「組團出山」

講述人:寧夏百草灘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雲龍

這些年,寧夏鹽池灘羊肉在全國聲名大震,被端上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重大國際會議的餐桌,成了響噹噹的「地方名片」。作為多年從事鹽池灘羊產業的本土企業家,我深感鹽池灘羊的「詩與遠方」離不開閩寧協作搭建的平臺。

我出生在鹽池縣農村,從小就是伴著灘羊長大的。把家鄉的灘羊產業做出品質、做成品牌,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2010年,我結束了在外打拼的生活,回鄉創業,在從事灘羊肉加工貿易過程中,我越發感到,只有把最好的體驗帶給大家,才能讓人們對鹽池灘羊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我們自主創立了「百草灘羊泉水涮羊肉」品牌,得到了市場廣泛認可。

在閩寧協作中,我和很多福建企業家成了朋友,在交流交往中,我深感自己在對市場的認知、對商機的把握上與他們存在不小差距。

在掛職鹽池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泉州幹部李奉恆聯絡推動下,一些福建餐飲和商貿領域企業家到鹽池考察,對百草灘羊肉很感興趣,也認可我們的經營模式。藉助閩寧協作的平臺優勢和福建援寧幹部、閩商的牽線搭橋,鹽池百草灘羊相繼落戶泉州、福州。通過福建消費者的口耳相傳和企業家朋友的推介,前不久,來自北京、江蘇、湖南等地的企業家慕名而來尋求合作。

每隻走向餐桌的灘羊背後,都有一個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養殖脫貧致富的故事。隨著閩寧協作不斷深入,寧夏特產開始「組團出山」。這幾年,鹽池黃花菜、雜糧等六盤山區土特產落戶八閩大地,受到福建消費者的青睞,福建和寧夏在人文、旅遊、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深化。

有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才有了今天福建和寧夏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總書記始終牽掛著寧夏人民,前不久又來到寧夏考察,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我堅信,乘著閩寧協作的東風,寧夏優質特色產品一定會在全國市場大放異彩,鄉親們的生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科技助力,小菌菇「長」出大市場

講述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林佔熺

1996年,福建和寧夏結成幫扶對子。得知這個消息,正在各地推廣菌草技術的我坐不住了:作為福建的科技工作者,應該為閩寧協作出一份力,把菌草技術帶到寧夏去,造福當地貧困群眾。1997年4月,我帶著六箱菌草種子前往寧夏調研,首次走進這片黃土地。20多年的菌草扶貧之路讓我深深體會到:正是閩寧協作的好機制、好政策,讓科技扶貧插上了翅膀,讓貧困百姓抱上了「金娃娃」。

初到寧夏,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雖然國家補貼資金給當地群眾蓋了新房,但搬遷過來的村民卻將房門用磚砌起來,跑回原來的山上居住。我感到,要想讓當地群眾安居樂業,首先要有一個短平快的項目,菌草實為首選。於是,我向閩寧對口幫扶辦的領導匯報了想法,得到幫扶辦支持。很快,菌草技術扶貧被列為閩寧協作項目,第二年又被列為閩寧協作重點項目。我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技術攻關。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大部分運用於南方,寧夏氣候乾燥,菌草技術需要進一步改良。經過無數次試驗,我們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在當地試種出了又白又大的蘑菇,質量和營養價值都很高。

但是在推廣菌草技術時,又遇到了難題:當地老百姓不敢種,怕賣不出去。時任閩寧對口幫扶辦主任的林月嬋找到我,希望我帶頭包銷菌草蘑菇,並承諾政府會提供擔保。幫扶辦的支持讓我有了底氣,我率先在承包書上簽了字,一位福建援寧幹部也在擔保書上簽了字。這樣,當地群眾才放心地種起了菌草蘑菇。

為了打通銷路,我們帶著產品馬不停蹄地四處推銷,從銀川出發,跑遍了全國主要蘑菇市場。到2000年,僅閩寧村每天通過航班運輸的蘑菇就接近60噸。到2007年,當地累計發展菌草生產農戶1.75萬戶,戶均收入近萬元,大批農戶告別貧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業也由此發展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第一個產業。經過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如今,菌草產業鏈在寧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我們還幫助寧夏各地建設菌草加工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營銷體系。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我們闖出了一條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利用菌草在寧夏開展生態綜合治理,也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到寧夏考察時提出,要「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近年來,我們積極開發生態扶貧新技術,市場化運作、產業化推進,大力發展菌草產業助力當地畜牧業發展,推動生態建設轉型升級。

我相信,在閩寧協作機制的帶動下,在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支持下,藉助科技與市場的雙翼,寧夏的菌草產業必將越來越興旺,必將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山綠與民富互促共贏的新路子。

相關焦點

  • 市場為媒,山海攜手譜新篇
    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產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產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 接續奮鬥 續寫山海豪情——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事跡在福州...
    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消息傳來後,在福州大學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學校自2013年起積極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加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③|羅彬:支教是...
    海峽教育報記者 羅小春編者的話截至2019年,福州市共向寧夏派出18批230名教師,每人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以李丹等教師為代表的支教先進群體以濃濃師愛詮釋了高尚的師德和人生價值。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 閩寧24年山海相連,福建採訪團用腳步丈量新寧夏
    深入寧夏各閩寧協作示範基地  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閩寧協作24年發展成就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報紙副刊工作委員會、東南網聯合主辦,在為期8天的時間裡,採訪團一行將前往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感受群眾生活的滄桑巨變;前往易地扶貧搬遷的閩寧鎮與紅寺堡區,感受群眾幸福新生活。
  • 忠誠擔當搭橋梁 昆碧攜手譜新篇——崑山市對口幫扶碧江工作組工作...
    武陵之都碧江,坐落長江支流的沅水上遊錦江之濱;江南魚米之鄉崑山,居於長江下遊的吳淞江畔。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2017年10月,一紙「契約」,先富起來的江蘇省崑山市給碧江區立下「海誓山盟」,攜手攻堅拔窮根、共奔小康。
  • 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啟動,拼多多助寧夏農民福建吃貨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數字經濟正全面賦能東西部協作扶貧。12月18日,「山海攜手 優品雲行」閩寧協作消費扶貧周在寧夏啟動,「寧夏優品館」消費扶貧專區同步上線。本次消費扶貧周旨在創新電商消費扶貧模式,促進東西部協作扶貧產品電商上行。
  • 閩寧模式,縛住「貧困」蒼龍
    24年前,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戰略部署,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係。24年來,以閩寧鎮幫扶為起點,福建、寧夏兩地攜手,跨越山海,推動以西海固為重點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開創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之路。
  • 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經過24年的久久為功,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福建幫助寧夏培訓教師上萬名,派遣教育、醫療、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億多,先後援建公路385公裡,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完成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支持建設閩寧鎮和11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近6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 石獅與永春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 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石獅市與永春縣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工作座談會於1月23日下午在永春縣蘇坑鎮政府舉行。石獅市委書記張永寧,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貽山,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龔志陽,副市長張鴒翔;永春縣委書記林錦明,縣委副書記、縣長蔡萌芽,縣委副書記鄭顯章,副縣長王超萬,以及石獅市、永春縣的有關部門、鎮(街道)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  張永寧表示,永春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 通衢之州續寫山海協作新篇
    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舉全省之力推進山海協作工程,力爭為浙西南地區發展增速,從而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四省通衢、五路總頭。衢州,是一座歷經1800載歲月洗禮的文化名城。借力山海協作工程,衢州這些年在探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道路上不斷前進,續寫發展新篇章。
  • 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福建與寧夏,在黨中央東西對口扶貧協作戰略搭起的橋梁中緊緊相連。莆田與西吉,跨越千裡,山海相連,心手相牽。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自1997年開始,一場扶貧協作「接力長跑」。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
  • 動 態丨長汀縣黨政代表團到晉江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互訪活動
    長汀縣黨政代表團到晉江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互訪活動【9月16日-17日,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帶領長汀黨政代表團一行到晉江,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互訪活動。】晉江與長汀結緣7年,兩地對口幫扶從最初的資金幫扶,拓展到產業協作、園區共建、精準扶貧、幹部交流等全面幫扶,推進了一大批項目,打造了一系列平臺,讓企業、群眾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獲得感。
  • 晉江舉辦山海協作特色農產品展銷對接活動
    晉江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為進一步深化對口幫扶合作關係,貫徹落實消費扶貧政策,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加快形成山海協作產品互通、互惠互利、互補互促的良好格局,搭建起一個匯聚晉江、長汀、上杭三地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新通道。
  • 泉州市舉辦山海協作優質農產品展銷對接交流活動
    農產品展銷現場 (林勁峰 攝)泉州網10月20日訊 (記者許雅玲)為進一步深化對口幫扶合作關係,昨日,泉州市舉辦晉江、長汀、上杭三地山海協作優質農產品展銷對接交流活動。本次活動以「山海合力·協作共贏」為主題,在位於晉江內坑的福建省力豪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省級現代蔬菜產業園展示中心設置60個展位,三地農產品供銷商帶來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其中,長汀特色農產品有河田雞、燒大塊、紅菇、茶油、豆製品等,上杭特色農產品有貴妃雞養生湯、烤乳鴿、海鮮菇、通賢烏兔等,晉江特色農產品則有牛三寶、靈水菜脯、衙口花生、拳頭母、肉粕等。
  • 「閩寧情深話協作」架好勞務協作「連心橋」 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
    勞務協作是困難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搭上閩寧勞務協作的快車,寧夏困難群眾走出大山,飛向東南沿海增收致富,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度」。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飛毛腿福建電子有限公司,2018年響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號召,招收了大量來自寧夏的貧困務工人員。如今,在這裡就業的固原籍員工就有1000多人,包括建檔立卡戶847人。來自固原市原州區的陳滿庫就是其中一位。
  • 開啟山海協作新徵程!江山市黨政代表團赴下城區開展山海協作考察...
    開啟山海協作新徵程! 12月24日下午,江山市委書記童煒鑫率黨政代表團一行赴下城區開展山海協作考察交流活動,實地考察我區基層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舊改項目、對口幫扶農產品展銷中心、城市大腦下城平臺、轄區企業,進一步深化下城-江山兩地的交流合作。
  • 【圖片故事】閩寧協作:一棵艾草的扶貧之路
    扶貧車間外,艾草長勢良好。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過去遍地生長的野生艾草,如今成了脫貧致富的「香餑餑」。走進古城鎮閩寧協作艾草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上忙活。目前,這裡可生產艾草產品20多種,每天出廠產品1000多件,以線上銷售為主銷往全國各地。  一棵艾草,帶動一個產業。這個閩寧協作項目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當地村集體、農戶種植艾草,扶貧車間吸收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多措並舉幫助村民脫貧增收致富,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 莆田:消費扶貧「一張網」 產業扶貧「兩頭香」
    涵江區區長連向紅(中)為閩寧協作農產品帶貨直播。(資料圖片) 入秋,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新營鄉大窯灘村迎來土豆豐收季。 搭建扶貧產品展示館、扶貧產品歸集購銷平臺,開拓線上銷售渠道……近年來,閩寧協作扶貧產業持續發展,莆田對口幫扶西吉縣,多措並舉,大力實施消費扶貧,拓展銷售渠道,解決買難賣難,紮實推進產業扶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 東西部扶貧協作,崑山碧江攜手打贏脫貧攻堅戰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蘇州崑山和銅仁碧江,一個是位居江南水鄉的」全國百強縣之首」,一個是地處武陵山區的脫貧出列「新生」。2017年10月,崑山市和碧江區正式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幫扶關係,這兩個相距1400公裡的城市,跨越千山萬水攜起手來,矢志打贏脫貧攻堅戰。
  • 秀洲龍泉攜手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
    這也是嘉興市上榜的三個案例中唯一一個來自縣市區的「最佳實踐案例」。一起來看下這個榮獲省級榮譽的項目。項目簡介2019年,秀洲與龍泉正式啟動山海協作粽葉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由秀洲區發展和改革局、供銷社、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發動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與龍泉市供銷社、經濟薄弱村、農戶開展合作,在龍泉市5個鄉鎮11個經濟薄弱村先行試點,開闢約600畝山地,開展粽葉移植與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