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數字手勢有差別 七七八八搞不清

2020-12-17 中國臺灣網

臺灣人看大陸:數字手勢有差別 七七八八搞不清

2012年12月17日 09: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16日刊登讀者羅艾妮的文章《臺灣人看大陸——數字意義不同,你了解多少》,作者有在北京生活的經歷,她舉了3個例子來說明兩岸數字的差異,如表示「7」和「8」的手勢常讓她搞不清、「半斤」和「八兩」也和臺灣的不同,買房子時需考慮的「平米」和臺灣的「坪」差很大。這些差異常讓她感到驚訝。

  文章摘編如下:

  數字,可謂是除了微笑之外的世界共通語言,到境外要殺價,不會講該地語言,也可按計算器或比手指頭。但在大陸比手指頭時可要小心別人看不懂,基本上,「6」之前的數字,臺灣和大陸比法是一樣的,但我們拍照時喜歡放在下巴的lucky seven在這邊可是代表「8」的意思。

  所以一開始來大陸買東西的時候,時常嘴裡喊著要7個,手裡比的卻讓大陸小販一臉茫然,搞不懂我到底是要8個還是7個,為了多掙一點,就丟了8個在袋子裡,我糊裡糊塗付完帳後還以為他多送我一個,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數字的比法不一樣,「7」在大陸是食指、中指和大拇指黏在一塊,「9」則是食指彎曲像是比「死翹翹」那樣,所以如果有人對你比9,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在詛咒你。

  除此之外,大陸許多東西都是趁斤論兩賣的,在北京,就連水餃跟飯都是問你要幾兩,通常水餃要3兩起跳,大約就是10多顆,飯大概2兩等於臺灣的一碗,可是他們的斤跟兩真正代表的重量都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一臺斤是600克,他們則是500克,而從小聽到大的「半斤八兩」在這邊也不成立,這邊一斤是10兩,一兩等於50克,所以半斤只有5兩,在買東西時如果不知道這點,還會冤枉小販偷斤減兩,如果因此發生爭執可就傷和氣了。

相關焦點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臺灣的身份證字號和大陸的不一樣,除了寫法不一樣:臺灣的「身分證」,是分手的「分」這個字。大陸的是有提手旁的「份」。
  • 臺灣人到底用不用微信?(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身在大陸的人都知道,微信已經是超級app了,基本上它不只取代了電話,也取代了媒體的功能,甚至還取代了  那麼,臺灣人用微信嗎?  答案是:有,但不多。  臺灣人最早是用whatsapp,接著用LINE,而微信,在臺灣是不叫微信,是叫wechat,它是比較後期才找羅志祥和楊丞琳代言。現在在臺灣的使用率是:LINE第一,whatsapp第二,再來才是wechat。
  • 臺灣女孩看大陸:大陸變化很快 回臺北不習慣
    「臺北和高雄都有差異,何況大陸那麼大。」之後再有臺灣朋友問大陸怎麼樣,郭雪筠答:「我只能告訴你,北京是怎麼樣,上海是怎麼樣,東北是怎麼樣,不要把臺灣跟整個大陸比。」 有臺灣朋友看了郭雪筠的日誌,說她講的都是大陸的好話。「臺灣市面上講大陸永遠是地鐵擠啊、人隨地吐痰啊……那你去看臺灣新聞就好了,不用看我的書。」
  • 臺灣人到底是有禮貌還是小肚雞腸?(我從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很多大陸朋友從臺灣旅遊回來,都一致認為臺灣人很有禮貌。例如,他們會排隊,不爭先恐後,叫服務員時不會說服務員,而是叫「不好意思,可以給我一杯水嗎」?在大陸,我怎樣吃飯都沒人管我,手垂在桌下,嘴就著碗吃。說真的,我倒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在臺灣,是禁止在地鐵裡飲食的。地鐵裡有一條黃線,明確規定了只要你進入了這條黃線,就禁止飲食。那個黃線大約是離驗票閘還有兩米。但是,如果你進了地鐵站,離那個驗票閘還遠得很,而你就開始在吃東西,就會有人以奇怪的眼神看你,那眼神像是在說:你沒教養。
  • 在大陸生活了十來年的臺灣人,講出了臺灣經濟的真相
    關於臺灣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物價、健保等等方面,很多大能已經回答過了。但我想以一個2004年就到大陸,每年只回臺灣幾周,現在快搞不清楚自己是臺灣還是大陸人(確切地說是我回臺灣時,所有人聽我說話都問「你是大陸/中國來的吧?」
  • 黃豆醬和豆瓣醬傻傻分不清,它們有什麼差別?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
    黃豆醬和豆瓣醬傻傻分不清,它們有什麼差別?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說起醬,種類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傳統的醬料加上一直創新的醬料,口味多變,適合各類人挑剔的嘴巴。家裡比較常見的醬料就是黃豆醬和豆瓣醬,但一開始我都分不清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因為對很多不懂下廚的人來說,這兩種醬料聽起來很相似,所以一直搞不清楚哪個是哪個。黃豆醬和豆瓣醬傻傻分不清,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其實只要料酒它們的製作方法和製作原理,就能知道它們的差別了。
  • 大陸和臺灣的文風,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這種差別是怎麼產生的?  臺灣的文風典雅深奧,大陸的通俗易懂  習近平和馬英九兩人的致辭有著鮮明的反差,從某種角度來說,兩個人的致辭分別代表了大陸和臺灣官方不同的語言風格。而這種語言風格,實際上是國共兩黨在革命時期語言風格的延續。
  • 大陸女孩:臺灣人高素質是不是表演給大陸人看的
    沒什麼轟隆隆的重工業,也就沒有了爭GDP的野心,臺北人自嘲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半是慚愧半是愉悅地,接下了「經濟停板,民生潦倒」的形容。是,國中生都知道臺灣經濟困頓,還會主動拿大陸作對比,可是他們繼而又一臉坦蕩地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常去的冰店、打網球的場地、買滷味的老店,總歸一直都去得起啊。」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有很多大陸朋友都喜歡看《讀者》,因為它有很多美文,有深度,文字又雋永,而且也便宜。  但是臺灣人不喜歡看這樣的雜誌。就算它是繁體字版。  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發行的大陸雜誌。據我所知,賣得不好。它的臉書粉絲團,也就只有712個贊。而我之前做過的雜誌,《FHM男人幫》卻有81萬個贊。  為什麼這樣?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2017,更多臺灣人書寫「大陸故事」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編者按:「茫」,這是「臺灣2017代表字大選」排名第一的漢字。「兩岸關係、臺灣未來的發展是『茫然』。在茫然當中,還看不清方向。」該代表字的推薦者如是陳述推薦理由。有島內網民評論說,「民進黨執政以來,全民被攪和得跟著忙忙忙,接著當然是茫茫茫了」。「茫然」之中,新的趨勢應運而生。
  •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49:1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一樣,例如春節、端午、中秋,也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不一樣
  • 臺灣人看大陸:橫掃臺灣土特產一點也不手軟
    臺灣人看大陸:橫掃臺灣土特產一點也不手軟   前幾年到大陸出差或者探視親友,不免俗地,總會帶一些臺灣當地土特產當伴手禮,剛開始的時候,很簡單,只要外盒上面,印有「臺灣特產」、「臺灣製作」字樣,或者被包裝成臺灣形狀,馬上被當成炙手可熱的搶手貨。
  •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2011年01月25日 14:4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你知道臺灣人還看報紙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你知道臺灣人還看報紙嗎?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在大陸,已經很少有人看報紙了。但在臺灣,卻還是有很多人在看報紙,當然,比起以前也是少很多了。  那麼,關於臺灣的報紙,你知道多少呢?  首先,臺灣人不「訂」報紙的,都是零售。但臺灣是沒有書報攤的,想零買報紙,就去便利商店。大街小巷滿滿的便利商店,要買報紙太方便了,而且你每天都可以選擇,不用一年都被一家報紙綁死,今天沒啥新聞你就不用買了。
  • 臺灣人看大陸:「杭清花」的互助養老堪稱典範
    中新網7月5日電臺灣《旺報》5日刊登文章《臺灣人看大陸-最是樂活「杭清花」》稱,由清華老校友及其家親眷屬、好友所組成的這個組織,他們的「互助養老」堪稱中國老年人典範。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抱得美人歸的班對(或校對),就佔了「杭清花」的三分之一,他們是「杭清花」的主心骨。「杭清花」的微信群成員約60人,每周四爬山、吃飯、飯後茶敘、至晚方散,要帶領這麼個群體,必須得每周規劃不同的登山路徑,才能讓「老杭州」也有「不安於室」的新鮮感。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2012年郭雪筠從臺灣來北京求學,她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研究生後發現大陸人不了解臺灣人在想什麼,她感知到兩岸彼此存在大量誤解的不安。郭雪筠就以「愛臺北」為名在豆瓣上開始寫系列日誌,然後自己頂,隨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的「謝謝」有幾層意思?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的「謝謝」有幾層意思?   中新網4月19日電 臺灣《旺報》19日刊出一名在臺就學的大陸學生的文章《臺灣人的謝謝有幾層意思?》。文章談及他對臺灣人說「謝謝」的感受。
  • 大陸遊客愛看臺灣政治模仿秀
    在臺灣,惟妙惟肖的政治模仿秀已成為社會熱潮,每天跟進時事的最新發展,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常常讓觀眾分不清臺上是真的政治人物還是演員。據說,很多臺灣藝人成為模仿政治人物的專業戶,有人甚至能模仿幾十個角色。
  • 兩岸貿易大陸依賴臺灣?國臺辦:數字會說話,誰依賴誰?
    有記者問:近期兩岸分別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至11月臺對大陸(含港)貿易總額為195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367.4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3.8%。對於這個數據,陸委會稱,就增長的品相觀察,是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進口,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