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年1日晚,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舉行了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次盛大慶祝國宴。
《解放日報》刊文說,考慮到出席這次國宴的賓客來自五湖四海,周恩來同志決定選用兼容南北菜系之長、適合大眾口味的淮揚菜招待客人。但當時的北京飯店缺乏中餐的製作經驗,於是,經周恩來親定,北京飯店專門從京城有名的淮揚飯莊——「玉華臺」調來淮揚菜名廚朱殿榮、孫久富、王杜昆等9名廚師,為「開國第一宴」掌勺。
當時,玉華臺的9位廚師烹製了60桌淮揚風味菜,供中外600餘位嘉賓享用。目前,掌灶玉華臺「開國第一宴」的中國烹飪大師申建國,就是當年9位淮揚菜大師之一張福祉的關門弟子。
申建國回憶說:「聽我師父回憶,開國第一宴所用的原料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樣神秘,用的也不是高檔華貴的原料,在今天的一些現在在一些飯店、餐廳都能吃得到。」
不過,申建國告訴記者,雖然「開國第一宴」上的菜餚聽上去都很平常,但是它背後卻有不少功夫。比如,一道「佛跳牆」,至少要熬三天三夜。這開國宴考驗的就是廚師,其水平高低主要是體現在調味的湯上。最好的湯就是用雞熬出的湯,看起來清淡,但味道很濃。
改革開放後才敢「解密」
申建國大師記得清清楚楚:1980年他在玉華臺剛上班的時候,又寬肉又厚的帶魚對於當時的京城百姓來說都基本是奢侈品了。那時候,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店裡對「開國第一宴」絕口不談。不過像鎮江餚肉、桂花鹽水鴨、「全家福」、蟹黃獅子頭、翡翠蝦、鮑魚濃汁四寶、雞湯煮乾絲等菜餚大多都出現在玉華臺日常供應的菜單裡,技術保持的非常完好。用玩古玩的人話來說就是「傳承有序」。
申建國回憶說:「參加工作又過了兩年,店裡關於『開國第一宴』的話題就漸多了,改革開放不僅經濟得到了發展,人們的思維也開闊了。到了1984年35年國慶的時候,張福祉師傅特意把我們這幫小徒弟叫到一塊,講了『開國第一宴』的事情,告訴我們,那是屬於我們玉華臺人的一份驕傲。」
「聽著師傅講,我們心裡想著當時的情景,」申建國說,「神往了,絕對是神往了,聽完了就剩下驕傲,幹活做事腰板直直的,特別有精神頭。」有人問過申建國「全家福「這道菜的來歷?申建國回答說:「那個時候,全家福也沒有這麼吉利的名字,在那個年代叫海雜拌。」
而今,玉華臺的「開國第一宴」1280元一桌,包括:「四小碟」有揚州小乳瓜、琥珀桃仁、白糖生薑、蜜醃金桔;「涼菜」有熗黃瓜條、香麻蜇頭、蝦子冬筍、芥末鴨掌、羅漢肚、酥燜鯽魚、鎮江餚肉和桂花鹽水鴨;「熱菜」有清炒翡翠蝦仁、鮑魚濃汁四寶、東坡方肉、蟹粉獅子頭、全家福、口蘑鑊燜雞;「一湯菜」是雞湯煮乾絲;「四道點心」分別是炸年糕、黃橋燒餅、艾窩窩、淮揚湯包;「主食」是菠蘿八寶飯等。
申建國說,而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原材料不再稀缺和昂貴,許多原材料不再稀缺和昂貴,玉華臺的「開國第一宴」也依靠著親民的價位,讓京城百姓也能體驗到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有人的口味。
每個國慶都能吃到「千年名菜」
「到了國慶,能買新衣服,家裡得燉肉,還能吃上草魚、帶魚,」張景嚴師傅回憶,「那個時候大概是70年代初,自己10多歲。家裡提前一個多星期家裡就得為國慶準備。肉,得買肥的,先煉出大油,家裡平時做菜全靠這個。然後就有了油渣,小時候覺得特別好吃。帶著瘦肉的部分就要留到國慶那天燉上了。」
雖說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逢年過節豐富的大魚大肉,可是當張景嚴回憶起國慶有種特別的甜蜜感,一直到他上班、上灶、主廚,這份甜蜜感一直伴隨著張大師到了今天。1980年,張景嚴18歲,還是「小張」,就來到了京城唯一的湘菜中華老字號曲園酒樓上班。
據張景嚴回憶,當初上班得先從洗菜、切菜的雜物做起,沒有十幾年的基本功根本談不上上灶,離著灶臺有一種距離感,離著師傅同樣有一種距離感。不過,每年國慶前曲園酒樓店裡的聚會,卻是舌尖與師傅廚藝的親密接觸。除了日常向顧客供應「千年名菜」東安雞,每逢國慶,老師傅們都得親自為店裡自己人的聚會同樣做上一道東安雞,這是當時大家國慶前必吃的一道菜;即使是到了春節,在店裡的聚會上老師傅們也不做,像是一種傳統,可沒有任何隻言片語的解釋,大家都默默的享受著這份口福。如果說距離產生神秘感,那此時的「小張」也同樣充滿了好奇。
東安雞為啥這樣令張景嚴好奇?其實,這早年間的東安雞,始創於唐玄宗年間,是東安縣一戶人家偶得靈感烹製而成,以其獨特的酸辣口兒得以流傳,成為湘菜中的經典代表作之一。曲園酒樓的東安雞專選雞腿肉,將蔥、姜、辣椒等在油鍋中煸炒出香味,加入店裡獨家秘制的碗汁,炒至入味。其成品靚汁靚芡,紅綠椒絲與雞肉的金黃色交相輝映;雞肉軟嫩適口,酸辣、微麻混合著碗汁所提升的鮮香,令味蕾著實享受不已。
十大元帥授勳 慶功吃的就是它
張景嚴大師清晰地記得,那是1984年的國慶前夕,當時還是的「小張」師傅」的他和幾位同事參加了國慶集體舞的訓練。,練了一天又渴又累,又沒有趕上曲園酒樓店裡「特殊的服務飯點」。眼瞅挨餓成了定局,這個時候,店裡的一位老師傅走了進來,對張師傅幾位年輕人他們說:「走,我掏腰包,給你們做東安雞。」
張景嚴清晰地記得,那是1984年的國慶前夕,當時還是「小張師傅」的他和幾位同事參加了國慶集體舞的訓練,練了一天又渴又累,又沒有趕上曲園酒樓店裡「特殊的服務飯點」,眼瞅挨餓成了定局。這個時候,店裡的一位老師傅走了進來,對他們說:「走,我掏腰包,給你們做東安雞。」
後來當他們狼吞虎咽著老師傅的廚藝時,老師傅也講出了自己的這份「元勳宴情緣」。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將官授銜、授勳典禮隆重舉行,新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元勳就此確立。「元勳宴」也成為了曲園酒樓人的最重要的一份驕傲和責任。
據後來的《西城區飲食行業志》記載,「十大元帥授銜後,曾在曲園酒樓設宴15桌」。慶祝宴會當天,曲園酒樓盛況空前,門前道路車滿難行。為了做好新中國歷史上的首個「元勳宴」,曲園酒樓湘菜大師王近仁帶領廚師隊伍,幾經琢磨,根據曲園酒樓當時的菜品供應,研製出了「元勳宴」菜單。
曲園酒樓「元勳宴」菜餚包括東安雞、大燴海雜拌、蒸臘肉、香酥鴨、油燜大蝦、家鄉燒花鯽、白辣椒炒雞胗、兩面黃豆腐、虎皮尖椒、四生片火鍋、銀絲卷、芸豆飯等。至今菜單上的不少菜品依然是曲園酒樓的熱門菜、經典菜。
張景嚴回憶說,他自己第一次做上了元勳宴中「千年名菜」東安雞的時間,又逢國慶前夕——那是1994年9月27日,師傅終於讓張景嚴上灶烹製「元勳宴」中的東安雞,「很興奮,有一種出師的感覺。」
張景嚴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漸漸放開了思想,一些過去不想說的事情,終於有了清晰的講述,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味道,更是祖國的歷史,也是今天美好生活的比照。今天曲園酒樓的元勳宴細化成了三個版本,其中包括1980元和1080元兩款,味道同樣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