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掖人的雞肉墊卷子
雞肉墊卷子可以說是張掖最有代表性的小吃,張掖人看到雞肉墊卷子,沒有任何抵抗力,春夏秋冬,百吃不厭。都說西北人的飲食粗獷,以肉食為主,其實也很講究搭配營養的均衡,口味的調配。就拿雞肉墊卷子來說,以大口的鐵鍋為炊具,鮮美的雞肉做鍋底,飽吸湯汁的面卷子,味濃且精道,肉食和麵食完美結合,說它是菜也好,主食也罷,保證你吃一口就捨不得放下筷子,吃一次就會牢記住終生。
雞肉墊卷子,是張掖普通百姓家待客慣用的一道大菜。這道菜的關鍵要點是個「墊」上,怎麼墊?墊什麼?這道特色菜的的發展是由其民間基礎的,因為張掖人喜好殺雞待客,只有貴客或重要節點才能用雞待客。
雞肉墊卷子這道美食,做起來也頗有講究。宰殺一隻當年生的土雞,褪毛出血,將肉切成方塊,大小適中,在鍋內放油加熱,煸炒爆香。加入雞肉,翻炒至變色,調入佐料,加水高過雞肉,大火燒開,再轉小火慢燉。卷子面不要太硬,最好面和完後「醒」一段時間備用。
燉肉時就可以準備卷子,將「醒」發的麵團擀成薄厚均勻的麵皮。擀好的面片抹油,撒少許切碎的小蔥,卷3-4層就可以了,太多層的話湯汁吸收不好,不入味。切成寬度為1-2釐米左右的小卷子。當鍋內湯汁稍多於肉時,卷子逐個碼放在鍋內,儘可能保證都能吸飽湯汁,大約10-15分鐘就能熟。將蒜苗和辣椒進鍋翻炒一下,嘗味出鍋。其特點口味濃鬱、面卷筋韌,色香味俱佳,吃起來那自然是滿口生香。
其實,說起雞肉墊卷子,在張掖民間還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西漢時期,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軍西徵,長驅千裡,翻越扁都口,來到祁連山下的大野口,長途跋涉,已是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下令將士安營紮寨,生火做飯,當時行軍以自帶的乾糧(餅子)和炒麵為主要吃食。開水就饃,沒有一點油水葷味,清湯寡水,難以下咽。一些將士主動到附近的山林裡打來野雞改善夥食,但野雞肉少將士卻多,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一向與將士同吃同喝,以不虧待將士而著稱的霍去病將軍,下令在即將煮熟的野雞肉裡儘量加水,然後把自帶的乾糧放進去一起蒸煮,幹餅子吸入野雞煮熟的湯汁後,香氣濃鬱,聞之增食慾,食之如佳餚,將士們風捲殘雲,吃了個一乾二淨。也許是因為將士們長途跋涉,確實餓了,也許是這頓野味確實太香了。那雞肉的香味自然就永久地留到人們的記憶中。後來行軍的官兵就模仿著這個做法去效仿加工吃食,這種吃法和做法漸流傳開來,就是雞肉墊卷子的最早來歷了。後來,隨著人們對吃食的追求,雞肉墊卷子就衍生出雞肉墊餅子和雞肉墊餃子這樣的美食了。
張掖還有這樣的說法:新疆的大盤雞也是從張掖的雞肉墊卷子中演化而來的。話說,口外的新疆人到口內的張掖親戚家做客,主人虔誠地給做了個雞肉墊卷子。客人只顧和男主人聊天,沒有看到女主人是怎麼把雞肉墊卷子做出來的。等吃完後,才發現雞肉墊卷子奇香無比,但他沒看到女主人在上桌之前,為了方便客人用餐,她已經把煮熟的卷子裝盤時散開鋪到了雞肉上面。這人回到新疆就摸索著做這道菜。他以為雞肉墊卷子是在雞肉煮好後,在上面蓋了皮帶面,誰知道陰差陽錯,這樣做出來的這道菜也一樣的好吃。後來流傳開來,就有了新疆的大盤雞。
傳說不論真假,美食就是美食。
□付聰林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