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要中餐廚師去做西餐、做位上菜嗎?

2020-12-13 騰訊網

本次爆發的新冠肺炎事件,讓很多食客和廚師都開始意識到「分餐制」的重要性。而在紅廚網發布的《疫情重挫後,餐飲業會變成什麼樣子?很多廚師可能會失業......》一文中,更有人預測,分餐制將會成為顧客的新需求。

然而,很多人卻認為分餐制是舶來品,是西方的用餐方式,如果推行,就是讓中餐廚師去做西餐、做位上菜,華而不實。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何謂分餐制。

01

分餐制並非西方獨有

其實分餐制並不是西方國家專屬的用餐方式,我國早在商周秦漢時代,就已實行分餐制。從我國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

據歷史記載,商周秦漢都是實行分餐制,即一人一案,每人面前都放一套飯菜。

魏晉南北朝,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逐漸融合,也帶來了飲食風俗的變化,最為典型的是這一時期有了高足坐具。高桌大椅的出現,促使大家開始同桌而食。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代表大家已經開始「共食」了。實際上,食物的分配仍然是一人一份,只是圍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種氣氛而已。

這種飲食方式一直延續到唐中期,隨著食材的多元化、烹飪樣式的多變極大地豐富了餐桌的菜式,與教坊酒樓、勾欄瓦舍等公共飲食空間的出現,也促使了當時的飲食文化走向了商業化,而烹調技術的進化和用餐環境的提升,也使得合餐製成為了日常的用餐方式。

02

為何共餐製成為現代中餐主流用餐方式?

共餐文化的形成,是中國人民對於情感交流需求的結果。

我國民眾在就餐時,喜歡採用多人共享一席的進餐方式,因為「共餐」有易於烘託宴飲氣氛,就餐程序簡單等特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共餐已經成了習慣,成為常態。不論城市還是農村,日常飲食中無論是宴請還是聚餐,大多數人都喜歡一桌人圍在一起,共同享用,熱熱鬧鬧,歡歡喜喜。

國人不僅好客,也好面子,或由於主人的熱情,或講排場,或講形式,或出於禮儀,或出於真情實意,或出於風俗習慣等等。總之,大家愛往一起湊,願在同桌吃。很多人覺得,大家一起吃飯,其樂融融,頗為親切,既拉近了距離,又增強了情感。

「大家在一起吃飯,就是圖個熱鬧,如果分餐食用,會讓大家感覺很彆扭,而且一般出去吃飯的都是好朋友,除了吃西餐,其實很少分餐。」一公司職員馮媛媛說。

03

共餐制的衛生安全隱患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大家共同進餐,互相夾菜被認為是熱情的體現,但是,這種就餐方式的最大弊端,在於提高了就餐者相互間傳染疾病的機率,在用筷子或勺子取食的過程中,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會直接接觸到筷勺,許多病原微生物便會藉由筷勺傳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了共餐者罹患各種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比如最常見的感冒,在共餐時就會傳染。

還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腦膜炎球菌、結核桿菌等均可傳染。其中,在人群中傳播最多的是B肝病毒和幽門螺桿菌。

如幽門螺旋桿菌(Hp),這是一種微厭氧,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黏附於胃黏膜及細胞間隙。目前我國Hp感染率大約為50%,這個數字非常高,而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生危險因素之一。

我們幾輩人都是採用共餐制進食,然而這種飲食文化,卻隱藏著衛生安全隱患,比如上面提到的一半的Hp感染者,就和共餐制密切相關,一桌人中只要有一個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他吃飯時筷子上沾染的唾液就很可能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當這雙筷子去夾菜時,幽門螺旋桿菌就可能被沾染到其它菜上,其他人食用了這些菜便有可能被傳染。

04

分餐制的優點

首先我們來看看共餐制與分餐制的分別:

共餐制:就是一桌人圍坐在一起,沒有公筷,想吃什麼就用自己的筷子從一盤菜中夾來吃,也是現在中國最常見的用餐形式。

分餐制: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就拿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

我們的聚餐習慣都是「萬筷齊發」,一桌人的筷子都伸到同一個盤子裡,共餐時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從盤中夾菜,一盤菜你夾我也夾,有的人還喜歡隨意翻動食物,有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還為別人夾菜,別人礙於面子也不得不吃,從飲食衛生角度來看,更容易發生顯而易見的衛生問題。

而分餐制則可以解決共餐制所帶來的衛生安全隱患,它可以切斷「口-口」傳播途徑,有效避免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預防傳染性疾病,是一種衛生健康的就餐方式。因為分餐制是專人專盤,自己有自己的筷子,自己吃自己的,避免了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在內的有害微生物傳播。

因此,在2003年「非典」之後,全國多個一二線城市便產生了分餐制的意識,開始以「一人兩筷」「分餐分盤」等模式推廣開來。

而在粵港澳等地,分餐制、公筷制等更是司空見慣,用餐的時候,常會見到公筷。在部分酒樓,一般都備有兩雙筷子,一黑一白,一公一私,食客可以自主選擇哪雙筷子用作公筷。

05

七成人支持分餐制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對健康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各吃各飯的分餐方式更加衛生健康,值得大力提倡。

青年調查聯合問卷網近日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調查,數據顯示,67.1%的受訪者認為分餐制更加衛生,72.9%的受訪者支持「分餐制」用餐,15.6%的受訪者不支持,11.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在北京某銀行工作的鄭微認為,分餐制不僅能很好地預防疾病傳染,也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禮貌和素養,還能提高擺盤的美觀程度。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王世平表示,分餐制一是衛生,二是可以節約食物材料。

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分餐制最大的好處是衛生,可以預防各種疾病並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67.1%),其它好處還有:有利於控制飲食量(49.5%),有利於改變大吃大喝的習慣(47.8%),有利於防止偏食(37.6%),有利於減少幽門螺桿菌等病菌的傳播(34.8%)。

06

分餐制廚師做起來難嗎?

如今,西方國家差不多都實行分餐制,吃飯時每個人面前有一個盤子,裡面盛裝的是自己的食物,如果吃完了還需要其它的食物,就用公用的餐具將相應的食物放到自己的盤子中。

也因此,有的廚師朋友就認為,分餐制,就是要讓中餐廚師去做西餐、去做位上菜,這樣做不來。一來自己不是做西餐的,二來只有高級餐廳才會這樣做,三來後廚人手不夠,地方又小,放不下那麼多餐盤,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精緻器皿,做不到。

其實,中餐的分餐制形式,可以分為桌前分餐;自助餐;擺放公筷、公勺及「位上菜」(廚師分餐)等4種分餐方式。

其中,桌前分餐又分為派菜分菜法(服務員在餐桌上分餐,再將菜品分派到賓客面前的餐盤中)、工作檯分菜法(服務員先在工作檯分好菜,再為賓客奉上)。

而自助餐分餐,則包括自取法(就餐者用餐廳提供的公筷勺,自行從自助餐品中按量取食)、公筷公勺自助法(就餐者自行從餐桌上的菜品中取食,餐廳每一道菜提供一公筷勺)。

因此,分餐制並不只有「位上菜」(廚師分餐)一種,也並非高星級酒店、高端餐廳、私人會所、後廚人員數量較多才能做,在實際工作中,按平日的菜品分量做好一盤,上菜時由前廳服務員給顧客提供公筷公勺也可。

07

推行分餐制需要餐飲人共同努力

非典期間,全國很多城市把推行分餐制、公筷製作為預防和遏制病毒傳染的有力措施。而今年的這場新冠肺炎,也再次讓我們領悟到推廣分餐制的重要性。

從健康角度而言,分餐制是一種更衛生、更科學的進食方式,面對一起一起的重大疫情,我們需要改良「熱鬧聚餐」的方式,要力所能及地消除共餐的隱患。因此,推行「分餐制」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進步,「分餐制」並不會降低「熱情待客」的宗旨,而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需要。

當然,長期的飲食習慣一下子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對共餐做出一些改進,比如讓大家習慣使用公筷夾菜,這樣能有效避免幽門螺旋桿菌等病菌的感染。

雖然在中國推廣分餐制,應該困難不小,要想克服,真不那麼容易,但只要我們多用用心,相信分餐制的實行只是時間問題。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擊此處

相關焦點

  • 上海黑珍珠中餐廳推「一人食」 全國率先推行中餐分餐制
    在各地積極探索分餐制標準之際,先行一步的上海黑珍珠餐廳將成為精緻餐飲行業推行分餐制的「樣板間」。食材廢料率提升中餐分餐已不是新話題,每次在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出現後都會引發討論,但由於位上菜在各個環節都會提升餐廳成本,而餐飲行業普遍利潤不高,這是制約分餐制普及的一個重要因素。
  • 讓老外難解的困惑,中餐烹飪無比複雜,為何上菜速度卻比西餐快?
    作為一個中國人,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中餐的神奇之處。它不僅僅擁有數不勝數的美食,而且對於美食的烹飪方法也是更為獨特。這是每一個在中國學習的外國廚師都認可了的,也是為何這些年一直都有源源不斷的老外來中國感受中餐的美味。不過大多數吃過中餐,對中餐有一點了解 外國朋友都存在同樣的疑問。
  • 江蘇發布「位上菜」製作標準
    江蘇發布「位上菜」製作標準公筷意識尚在培育期,可喜的是,「分餐制」新風尚漸行漸近。昨日,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正式發布《位上菜製作規範》團體標準,據悉,該標準在全國尚屬首個。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兢標準細化到分量和溫度什麼是「位上菜」呢?顧名思義就是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以往,位上菜在西餐裡較為常見,但近年來,國內一些上檔次的酒店及私房菜館、時尚餐廳已把位上菜的概念引入中餐消費領域。
  • 中餐的色香味遠勝西餐,為什麼卻要被說沒檔次?
    在餐飲界,很多人拿中餐跟西餐比較,認為中餐沒有西餐上檔次。中餐的色香味遠勝西餐,可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覺得吃頓牛排鵝肝喝點紅酒就是比中餐高端呢?西式的烹調方法更用心去關注菜郩的原材料本身,適合什麼樣的烹調方法,去做出能夠滿足人在各種營養方面的需求。首先我們要了解中餐與西餐的特色與區別。首先在烹飪上:中餐高油高鹽,即使是相對清淡的粵菜,蘇菜,浙菜,閩菜也不例外。煎炒烹炸,還是以炒為主花樣繁多,這是中餐特點。
  • 文明餐桌再添新內容 蘭州酒店推出「中餐西吃」分餐制
    中國甘肅網4月22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記者 陳瑋)4月21日,記者走訪我市餐飲服務企業了解到,繼推行「光碟行動」、公勺公筷分餐制之後,我市部分大型餐飲服務企業圍繞文明餐桌這一主題,做出積極嘗試,推出了「中餐西吃」分餐制,成為文明用餐新時尚,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和好評
  • 中餐採取分餐制,可行度有多高?
    其實在很早之前,中國人是採用分餐制的。春秋戰國及更早時期,尚無桌椅等物,人們席地而坐,吃的時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邊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如《藝文類聚》載,戰國末期燕太子丹優待荊軻,與他等案而食。案,低矮狹長,很像現在北方農村裡的炕桌。「等案而食」表明,兩張食案上放相同的飯菜,供兩個人各自據案分食。
  • 學廚師,你還在糾結學中餐還是西餐嗎?
    111111111111111都說民以食為天學廚成為當前職校備受青睞的選擇想要學廚到底是學中餐好還是學西餐好對於想學廚的人來說從專業上來說中餐和西餐這兩個專業各有所長行業發展都不錯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學中餐還是學西餐
  • 去吃西餐時,上菜時搭配的迷你小葡萄能吃嗎?傻傻乎乎就尷尬了!
    去吃西餐時,上菜時搭配的迷你小葡萄能吃嗎?傻傻乎乎就尷尬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因此西餐也成為了我們生活當中特別常見的一種食物,一提起西餐的話,很多年輕人要比老一輩的人熟悉一些。都比較喜歡追趕潮流,追趕時髦,西餐看起來要比我們傳統的中餐要更加時尚一些,所以現在每當到了節假日的時候,很多年輕人都會選擇跟朋友去餐廳裡邊吃飯,不過並非所有的人都懂西餐禮儀,因為西餐當中提供的大部分食物都是我們中餐禮儀所沒有的,或者是不常吃的,而且西餐也不只有牛排和披薩。
  • 分餐制後「位上菜」製作規範發布
    原標題:分餐制後「位上菜」製作規範發布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翟羽)公筷、私筷經常分不清?推行分餐制,加大餐企人力成本?隨著分餐制的推行,公勺公筷成為熱詞,5月13日,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發布《位上菜製作規範》(團體標準),引導大家真正認識到分餐的好處,同時把配套工作做細。何為「位上菜」?即根據就餐人數,設計製作的一人一份菜點。位上菜可以分為冷菜類、熱菜、湯品類、主食類和點心類。
  • 老外評價:中餐廚師是最不會擺盤的,看起來不上檔次
    在網上流傳一句話評價中餐和西餐:中餐是吃的,西餐是看的!其實是有點妄自菲薄了,中餐菜餚很少以單個論漂亮,往往都是一桌菜讓你感受中國菜的情懷,比如我們的滿漢全席,不僅在滿足味蕾的同時,還能給人極大的視覺享受等。
  • 米其林星級廚師教你以西餐的標準程序做中餐
    不用大火 少放油  米其林星級廚師教你  以西餐的標準程序做中餐  文/於清 攝/朱紅欣    5月9日,德國雙立人在杭州大廈購物城慶祝成立280周年,與品牌有深度合作的米其林星級廚師斯蒂凡·斯蒂勒(Stefan Stiller)再次獻藝,現場製作了兩道菜,雖然看來並不複雜
  • 分餐制如何「分」 專家建議分餐制不宜強制推行
    轉自搜狐    中國烹飪協會認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3種:廚師分餐,廚師在廚房將製作的菜點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由服務員送給每位就餐者進食;服務員分餐,餐廳服務人員在分餐檯或臺面將菜點成品分配給每位就餐者進食;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過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點成品,再用各自餐具進食。自助餐和套餐均屬於分餐制。
  • 中餐規範英文名收效如何?與西餐差在服務上
    特級廚師馮鵬曾為北京亞運會服務過,以後在瑞士工作了1年多,並在西餐企業從事管理多年,在他看來,中餐國際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更多、更紮實的努力。  中餐國際化程度不高  北京晨報:中餐的國際知名度非常高,與法餐齊名,不是早就實現國際化了嗎?
  • 中餐西吃,你覺得怎麼樣?蘭州餐飲企業推出分餐制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除了公筷公勺外,我市一些大型餐飲單位開始實行分餐制。 公筷公勺成為用餐常態在疫情防控尚未全面結束的當下,在做好餐飲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的同時,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除了相關職能部門的準確研判、及時監管、餐桌習慣的改變、公筷公勺分餐制度的落實,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為之努力。
  • 學廚師如何選專業?學中餐還是西餐?
    >中餐和西餐這兩個廚師專業各有所長,行業發展都不錯。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興趣愛好、未來職業規劃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學中餐還是學西餐。廣泛理解就是烹製中國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的廚師。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極具特色、菜系品種豐富的中餐文化,中式餐飲的市場空間較大。近年來,我國餐飲業年營業額持續增長,大街小巷,大中小城市,沒有一處沒有大小中餐店的身影。所以,中餐廚師就業前景十分廣闊,不愁找不到工作。
  • 那麼學西餐比中餐難嗎?兩者的區別在哪呢?
    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餐飲烹飪業的興起,選擇學廚師的人越來越多,但很多人在學西餐和學中餐上舉棋不定,沒有深入的了解過兩種之間的區別不知道該選什麼比較好?那麼學西餐比中餐難嗎?兩者的區別在哪呢?那麼下面就來聽聽上海新東方烹飪學校的說法吧。
  • 中餐不適合分餐?分餐制不能為分而分
    3月18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和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共同發布《中餐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服務規範》團體標準。有人認為,分餐制不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等疫情結束,同樣難以為繼。其實,分不是目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更健康,餐飲文化更文明。
  • 如何在掌握了中餐家常菜的基礎上製作出西餐?只需三步,速成西餐
    快速的做出西餐,只需要三步。我們從擺盤、烹飪方法以及調料這三方面對中餐進行改變,你就會很容易的得到一盤西餐菜餚。首先,我們來看擺盤。由於中餐的特性,一般是幾盤菜在餐桌上共享。我們這裡改為分餐制,一個盤中裝幾個菜,每人一份,然後再配上刀叉。另外在菜餚的搭配上,我們將主食米飯換成土豆、紅薯泥、薯條、烤土豆或者麵包,蔬菜選擇生菜、番茄沙拉或者水煮西藍花、蘆筍等。
  • 西餐廚師為什麼沒辦法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看看我們的菜譜,太難了
    讓人奇怪的是,我們中國有廚師能到西方國家學習西餐,並且把西餐做出水平來,為什麼西餐廚師卻很少有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的呢?中餐實際上,不少西餐廚師曾經嘗試過跟著中餐菜譜做菜,甚至有很多西方的廚師找中國的廚師取經,想要學到正宗中餐的做法
  • 莫彥聰:不是把「蘿蔔開會」變成「群英薈萃」,就叫中餐西吃!
    文化交融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而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我們也面臨著如何跟外界對話的問題,「中餐西吃」也許是過渡方法之一。有人見「中餐西吃」,總有「西化」之憂,也許擔心失去了中餐的韻味與傳統。但如想讓外國人更多地了解中餐,「西吃」也是較為簡單易行的入門方法。要論「中餐西吃」,先得弄懂中西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