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是淡水中最兇猛的魚類之一,在野生環境下,除了鱤魚外,沒有魚是它的對手。但是,正是如此兇猛的魚,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卻有「孝魚」的稱號,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黑魚之所以有「孝魚」的稱號,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01 送禮的習俗
黑魚之所以被稱為孝魚,有很大的原因是被當作禮品才有的,在我國的一些地區,老人祝壽時,小輩通常會送黑魚祝壽。這是因為魚同「餘」,象徵著吉祥如意、年年有餘。雖然送普通的魚,也能表達這個意思,但是畢竟黑魚比起其他魚類來更加少見一些,而且黑魚本身肉質鮮美,是「魚中上品」,因此價格比較的貴。所以,黑魚成為了一些地方祝壽送魚的首選。
既然是小輩送給長輩祝壽的禮物,稱它是「孝魚」也就不為過了。
02傳說
相傳,黑魚是一種懂得感恩的魚,而感恩主要體現在,黑魚在生下小黑魚後,會有短暫的視力喪失,而視力喪失後,雌性黑魚會失去捕獵的能力。而此時,小黑魚們就會主動地圍繞著自己的「母親」,然後相繼的自己跑到雌魚的嘴中,充當雌魚的食物。
而且據傳,小黑魚的這種舉動一直會持續到黑魚媽媽的視力恢復之後。由於這種「以身報母」的行為 ,黑魚被稱為「孝魚」。
小結:作為祝壽小輩給長輩的禮物以及傳說「以身報母」的習性,讓黑魚有了「孝魚」的稱號。
那麼,從科學的角度講,關於黑魚的傳言是否屬實呢?
答案是否定的,至於原因總的來說有三點。
01 黑魚產卵後不會失明
當雌雄黑魚完成繁殖後,它們會守在魚卵旁邊,而且即使在20℃-25℃的水溫環境下(黑魚孵化最佳的溫度區間),黑魚卵也需要4-5天才能孵化,而在這個時間段內,黑魚卵的安全是由黑魚「爸媽」共同來負責的。從有其他生物靠近黑魚卵就會遭到黑魚「爸媽」的攻擊看,雌性黑魚在產卵後並不會失明。而且產卵後失明本身就沒有任何的邏輯關係。
02 繁殖
黑魚與其他的魚類一樣都是卵生的,不同的是,黑魚的整個繁殖過程都是由雌雄兩性共同參與的。在發情期,雌雄黑魚一旦配對成功,會共同的築巢,它們會共同的利用水中的植物以及嘴中吐出的氣泡來建造一個圓形的巢。巢建好之後,雌性黑魚會從水中遊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巢穴中間,然後翻動身體將卵排在巢中,等到雌魚排卵完成後,雄性黑魚再排除精細胞,讓精卵細胞結合。一般情況下,一條2公斤重的黑魚最少可以排出4萬顆卵。
而在整個的卵孵化期間,雌雄黑魚都沒有吃卵的習性,所以它們需要在魚卵附近捕獵,如果此時雌魚會因為失明失去捕獵能力,4-5天後等到魚卵孵化很可能就餓死了。因此,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03 黑魚「以身報母」說法的由來
黑魚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當魚卵孵化後,上萬條小黑魚在水中遊動,此時會有其他的黑魚或者魚類前來捕食,並且同一水域中雌性黑魚幾乎是同時產卵的,所以不同的雌性黑魚的卵全部孵化,雌性黑魚早已經分不清是哪條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免也會發生自己捕獵的情況。
並且由於雌雄黑魚是會一直守著自己的卵,直到孵化的,而這些剛剛孵化出的小黑魚很難逃過自己「爸媽」和其他魚類的捕殺。因此,我認為這就是黑魚「以身報母」說法的由來。
總結
說黑魚是「孝魚」,如果單純地從送禮的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牽扯到傳說,就經不起推敲了。
雖然黑魚不會「以身報母」,但是自然界中,有些動物是有這樣的習性的,比如獅子,母獅的一生都是在獅群中渡過的,當母獅老了,牙齒不再適合捕獵和撕咬時,年前的雌獅們會主動地把獵物的皮撕開,以供年老的母獅食用;再比如人,在我國的古代,有許多「割骨療親」的記載,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查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