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俗話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尤其是「起跑線」的概念和家長群的興起,讓很多家長越來越焦慮,生怕孩子在某個方面落與人後。
之前,北京衛視《老師請回答》節目中就有一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口氣給孩子報了13個興趣班。
光是英語就分筆試、口語和外教在線三種,其中竟然還有「跳繩班」!
主持人馬丁都忍不住問女孩的家長:「你是不是不能接受,你們家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優秀?」
而這位媽媽的回答,說出了所有家長的心聲:
「我不能接受的是那個群裡面,所有的媽媽都攢班了。」
「我最聽不了的話就是,呦!都七歲了,這個應該五歲學!行,現在也不晚。」
說實話,「別人的孩子都學了」、「現在不學就晚了」對於咱當媽的人來說就像咒語一樣好使,一聽見我就想報名、花錢!
可是,冷靜下來想想,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6歲前,孩子每天東奔西跑連個玩的時間都沒有,多可憐!
李玫瑾老師就說過,給孩子報班一個星期不要超過兩個,報什麼班要好好考慮,有三種興趣班就沒必要報,浪費錢還沒啥用!
一、孩子不感興趣的興趣班不要報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在節目中用零食比喻興趣班:他認為選擇「零食」時,應該是吃的人決定吃不吃。
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
硬是讓孩子學就是浪費時間、金錢,消磨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二、經濟承受範圍之外的興趣班不要報
還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跨越階層」,會為孩子選擇一些經濟承受範圍之外的興趣班。
像是什麼馬術、編程之類的更是成了一些家長省吃儉用也要報上的「高級興趣班」。
但是,這些興趣不僅報班的費用貴,而且用品消耗更嚇人!
隨便一個樂器、工具都要花不少錢,家長承受的經濟壓力越大,就越希望孩子能學出點名堂,學不學得好不知道,但孩子一定學得不開心,用不了倆月就得打退堂鼓!
三、離家太遠的興趣班不要報
還有離家太遠的興趣班,去一次要提前四十分以上時間出門的,來回浪費在路上的時間都快趕上上課時間了。把孩子送去之後,家長還要在興趣班周圍等著。
孩子也累、大人也累,實在是不值當!
孩子6歲前,腦力訓練是關鍵
6歲前,能幫孩子找那麼一兩個能長期堅持的興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家長實在沒必要將精力都放在這方面。
李玫瑾教授就建議,孩子6歲前家長應該重視的應該孩子的大腦發育狀況。
根據人類20歲前的成長發育規律來看,6歲前大腦發育的速度是最快的,6歲左右大腦發育就能完成80%!
根據哈佛大學納爾遜·古德曼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孩子的智力可以被分為語言、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交往自然觀察這8種智力結構。
6歲前,家長要從多方面培養孩子的這幾項智力,幫孩子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促進大腦發育程度。
給大家分享一套智力開發類的蒙氏早教書《蒙特梭利教育》
這套《蒙特梭利教育》就是以蒙氏教育和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用大量相關的益智遊戲作為輔助,培養孩子在數學、語言、智力、感覺、社會生活、藝術、左腦、右腦方面的能力。
通過運用蒙氏教育對孩子的啟發,激發出孩子對數學、語言、藝術等方面的興趣,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自律性。並利用益智遊戲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
這套早教書適合0-6歲的孩子,書中的遊戲都有一個基本的主題,比如這個「分圓」的主題就是圖形,鍛鍊的是孩子對圓的理解和對數的組合的理解。
遊戲旁邊還會有難易程度的標識,和可以提示孩子的「蒙氏指導」。
遊戲還會有拓展部分,家長可以按照引導用其他方式或材料引導孩子自製新的遊戲方法,觸類旁通。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