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鮁魚和鮁魚您能分清楚嗎?
鮐魚(Pneumatophorus japonicus),鱸形目鯖科鮐屬,別稱青花魚、鯖魚、花巴、鮐鮁魚等。體粗壯,呈紡錘形,尾柄結實;尾鰭基部每側有縱隆起嵴兩個。頭大,前端尖細,呈圓錐形。眼大,位高,有發達的脂眼瞼。上下頜等長;牙細小,上下頜齒各一行。側線明顯。背鰭兩個。體背呈青藍色。有不規則深藍色橫紋或斑紋。斑紋延伸到側線下方。為海洋洄遊性上層魚類,遊泳力強,速度大。
鮐魚為我國重要的中上層經濟魚類之一。此種魚類分布廣、生長快、產量高、魚肉肉質堅實,除鮮食外還可曬制和做罐頭,其肝可提煉魚肝油。
鮐魚和鮁魚都屬於海水魚類。體型基本相似,所以經常被誤認為是同一種魚,通稱為鮐鮁魚。兩者的主要區別是:
從體高辨別:鮐魚魚體較高,呈橢圓狀;鮁魚魚體較長,比鮐魚要尖。
從背鰭辨別:鮐魚兩個背鰭間距較遠;鮁魚兩個背鰭緊靠。
從尾鰭辨別:鮐魚尾鰭上下各有5個小脂鰭;鮁魚尾部上下各有8-9個小脂鰭。
從顏色辨別:鮐魚背部呈青黑色,有不規則的深藍色斑紋,腹部淡黃色;鮁魚背側為黑藍色,並有許多黑色圓形斑點,腹側銀灰色,腹部為灰白色。
鮁魚
鮐魚
鮐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等多種營養,鮮食時味美,加工出來的鹹品和幹品也相當可口。但是食後發生過敏性食物中毒者卻屢見不鮮,尤其是食用鮮度較差的鮮魚,則更易發生中毒。
食用鮐魚中毒的患者,多見於食後3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顏面及上半身潮紅,酷酊似酒醉樣心悸、頭痛或出現蕁麻疹,但體溫正常,無下瀉腹痛。
為了防止食用鮐魚中毒,一方面要加強魚的保鮮,儘量食用鮮度較好的魚。不食用腐敗變質的魚;另一方面要在烹製時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減少或避免中毒現象發生。在烹製鮐魚時,可分別加入適量的雪裡蕻、山楂、綠豆、小白菜等一起燉煮30分鐘以上,即可將大部分組胺解除。如果在烹製前做一番簡單的預熱處理,即用10%的鹽和5%的醋混合水溶液把魚在鍋中氽15分鐘左右,將大部分組胺破壞,然後再進行烹調就更加保險。
市場上出售的鮐魚未必都是日本鮐,也有澳洲鮐/Scomber australasicus。以我國公海拖圍網漁業的數據來看,北太平洋主捕日本鮐,少量兼捕澳洲鮐;在印度洋主捕澳洲鮐,而日本鮐比例極低。二者同科同屬,形態十分接近。區分要點在魚的腹部:側線下方有許多小藍黑斑點是澳洲鮐,故又名「花腹鯖」,而日本鮐腹部無斑點,所以也叫「白腹鯖」。不論花腹還是白腹,均可統稱「鮐鮁」。
最重要的一點,鮁魚遠比鮐鮁受歡迎,至少在膠東如此。鮐魚屬於小雜魚系列,多半拿去做罐頭,或鹽漬,鮮食一般。而且,其魚肉內的組氨酸易分解為組胺,食後常引起過敏,症狀為顏面或全身皮膚潮紅、結膜充血、頭暈、口乾、心悸、四肢無力等,一般18~24小時可自愈。即便是醃製品,如果儲存不良,短期內就會氧化變質。既不太好吃,又有風險,避而遠之可也。
而鮁魚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則要重要得多,其吃法多種多樣,煎炸紅燒清蒸燻烤幾乎無所不能。如果足夠新鮮,還可以刺身,不過主要是日本人喜歡,國內不多見。膠東人民對鮁魚傾注了真愛,像什麼鮁魚餃子、鮁魚丸子、鮁魚餅子、五香燻鮁魚等小吃,均享有盛名,有機會不妨品嘗一下。
青島俗語云,「鮁魚跳,丈人笑」,說的是青島女婿習慣於給老丈人送鮁魚作為孝敬之禮。但「鮁魚跳」之景象實屬罕見,大概只有親赴捕撈前線才有緣得見。不止是鮁魚,也包括鮐魚在內的全體鯖科魚類,鰓部都是硬化的,必須靠不停遊動維持呼吸,在侷促的環境中也會很快死亡。「不自由,毋寧死」,是鯖科魚類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