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魚來自它英文俗名「Basa fish」的音譯,並不特指一種魚。巴沙魚通常包括鯰形目巨鯰科下的低眼無齒[魚芒](P.hypophthalmus)和博氏巨鯰(P.bocourti)以及其它一些近似種類,在中文裡,「鯰」通「鯰」[nián],是鯰形目魚類的統稱,所以從廣義上來說,它們都可以被稱為「鯰魚」或「鯰魚」。
低眼無齒[魚芒]和博氏巨鯰都是原生於東南亞河流中特有的巨鯰魚種,和羅非魚相似是國際市場上十分重要的食用魚品種。低眼無齒[魚芒]分布於越南湄公河盆地以及泰國的昭拍耶河,博氏巨鯰在泰國湄南河也有分布,兩者都屬雜食性魚類,主要以各種植物、甲殼類和其它魚類為食。
低眼無齒[魚芒]和博氏巨鯰外形相似,區別主要是體色略有差別,前者背部體色較深而後者周身銀白色。它們是最大的一類淡水魚,可以長到很大。因為適應性強、生長迅速以及適合高密度放養,所以被廣泛引進和養殖,也就是俗稱的「巴沙魚」。
鯰魚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養殖魚種,國際市場近九成的鯰魚都來自於東南亞國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越南,越南國土面積不大,但水產養殖業極其發達,除了羅非魚和對蝦養殖,還施行了「巴沙魚戰略」,主攻國際市場。
巴沙魚魚肉細嫩無刺,口感單純且沒有鯰魚常有的土腥味,利於加工和烹飪,幾乎勝任一切做法。於是被製成巴沙魚柳遠消各國。規模化養殖又帶來了非常低廉的價格,實在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魚種。當然,正因為巴沙魚的優質口感和低廉的價格,很多商家會用巴沙魚冒充龍利魚,兩者價格相差數倍,這一點也常常被媒體大肆渲染。
其實相比於懸殊的價格,人們更擔心的恐怕是安全問題,畢竟「鯰魚」的名聲一直欠佳,當然,這也歸功於媒體的很多報導。其實,巴沙魚適應性很強、病害很少,相比於飽受魚病困擾的一些魚種,其藥物殘留可能更低。也就是說,巴沙魚至少不比我們常見的淡水食用魚風險更大。
大規模養殖帶來的是更加高效的品控,畢竟這已經成為了一些國家的國家戰略。此外,如此優質的養殖品種能給更多人帶來生計,也能給世界上更多飽受飢餓困擾的人們帶來優質且價格低廉的蛋白質來源。巴沙魚和龍利魚從營養成分上看也差異不大,它們的區別幾乎只有價格。如今很多正規廠商的冷凍巴沙魚柳包裝上,即使用的是龍利魚商品名,也會在括號內標註「巴沙魚柳」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