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的龍利魚,幾乎都是出產自越南湄公河流域的巴沙魚冒充的」,這條消息是不是讓經常吃瓜的你大感意外。龍利魚,肉質鮮嫩、無骨無刺、價格親民,可是我家的坐上賓,那以後龍利魚咱們還能不能吃了啊?這巴沙魚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頭提了五斤鰨目……」如果您聽過這個繞口令,那按理說對龍利魚應該不陌生。因為這「鰨目」其實就是龍利魚。龍利魚,鰈形目舌鰨科舌鰨屬,俗稱舌頭魚、鰨目魚,身體扁扁的,是一種近海大型底層魚類。
龍利魚味道鮮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魚肉久煮而不老,無腥味和異味。成年魚兩隻眼位於同側,身體另一側貼著地面(海底)。龍利魚在我國沿海均有出產,但是產量較小,價格較貴。一位漁民一個月只能打撈上來六七條,都說物以稀為貴,價格一定也不菲。雖然部分品種已經可以人工養殖,但並沒有影響到它的價格。可是問題又來了,咱們通常買到的龍利魚沒有這麼貴啊?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巴沙魚,屬鯰形目魚類,是芒鯰屬的芒鯰。巴沙魚是一種淡水魚,它是湄公河流域中一種特有的優質經濟魚類,越南音譯為「卡巴沙」,意思是「三塊脂肪魚」。因為該魚在生長過程中,腹腔內積累有三塊較大的油脂,約佔到體重的58%。搞了半天,原來巴沙魚就是「越南鯰魚精」啊!
龍利魚和巴沙魚二者的長相也是大相逕庭,根本不是一回事。但為何巴沙魚會成為龍利魚的「偽裝者」呢?這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將體型較大的巴沙魚去脊椎骨,再切片。一旦變成魚片就很難分辨了。從越南出口時,通常是會用英語標「CABaSa」即卡巴沙,但是經過出口檢驗檢疫後,巴沙魚就來了一次華麗轉身,搖身一變成了龍利魚。
如果您在購買時仔細觀察,也能看出二者區別。
1.看厚度。真正的龍利魚統一身體向右伏地,所以右側很薄,而巴沙魚從魚骨分開的左片與右片一樣厚。
2.觀顏色。龍利魚撕開魚皮後肉的顏色泛紅色,而巴沙魚肉色發白。
巴沙魚是淡水魚,因為是以龍利魚的身份出現很多超市都標註為海魚。我們都知道海魚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於淡水魚,含有豐富的DHA和EPA,一般佔脂肪酸含量的30%以上,而淡水魚一般只有10%左右。大部分超市將淡水魚標註為海魚本身就是虛假宣傳。由於目前市場上的確沒有嚴格區分龍利魚和巴沙魚的商品名,但不少商家約定俗成把巴沙魚的商品名直接稱為龍利魚,由於我國市場上水產品大多由商家自行命名,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商家就開始打起擦邊球,唯利是圖的去傷害消費者。
巴沙魚片的含水量非常高,因為經過多磷酸鹽處理,其含水量可高達80%-85%。蛋白質含量僅為12.6%-15.6%偏低,脂肪含量1.1%-3.0%,比較珍貴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卻只有12.5%-18.8%。每100克的巴沙魚中DHA含量為12~21毫克,EPA含量是2~3毫克。即便是真龍利魚,澳州北部產的半滑舌鰨,每100克中含有DHA 61毫克和EPA 98毫克,與大西洋鱈魚的DHA和EPA含量也是有天壤之別。再以我們最常見的草魚為例,草魚魚肉的蛋白質含量為18%左右,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可以達到30%左右。由此可見,從營養角度來講,巴沙魚的營養價值不是很理想,如果把它作為主要食用魚,為寶寶健腦益智和給父母預防心血管疾病,恐怕會讓您大失所望了。
真相大白之後,何去何從您一定知道如何選擇了。獲取DHA,不一定什麼都非要迷信舶來品,與其買這個越南鯰魚精不如買常見的草魚更經濟實惠。如果為了刺少,方便食用,鱸魚和帶魚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