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十七)

2020-12-21 食品夥伴網


  乳糖不耐受的科學解讀


  牛奶一直以來被公認為是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鈣的優質食品。在新冠病毒來襲之際,專家們除了建議避免接觸病源,保證個人及環境衛生以外,特別建議要增強免疫力。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王遷,對牛奶在免疫力方面的作用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牛奶中含有10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營養非常均衡,是提升免疫力的首選食品,對於維護人體的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轉載自《人民日報》)。國家衛健委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建議:「一般人群儘量保證每天300克奶及奶製品,特別是酸奶」。但是,有一些人在飲用牛奶後會出現一些肚子不適的感覺,包括腹痛,脹氣,腹瀉等症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乳糖不耐受。雖然乳糖不耐受不是病症,但會影響到我們對奶製品營養的消化吸收,也會影響我們飲奶的消費體驗。今天我們就具體談談乳糖不耐受。


  乳糖與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種天然的雙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組成。它是唯一存在於所有哺乳動物乳汁中的雙糖,包括牛奶、羊奶、水牛奶,人類母乳也含有大量的乳糖。乳糖也是人類一歲之前(嬰兒時期)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基本可以為其提供超過50%的能量。


  乳糖一般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必須通過由小腸上皮細胞分泌的乳糖酶將乳糖分解為小分子單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見圖1),才能夠被人體吸收利用。但是當我們的消化系統分泌的乳糖酶很少,或不能分泌乳糖酶,就會造成人體對於乳糖的消化不良。不被消化的乳糖以雙糖的形式存在於小腸內,當其濃度提高時,腸內局部滲透壓增大,造成腸壁中水分滲入小腸內,而導致腹瀉[4]。同時乳糖以雙糖的形式繼續進入大腸,被大腸內的菌群分解利用,產生乳酸,二氧化碳,氫氣,醋酸等廢棄物。當飲奶量達到一定數量時,導致這樣的廢棄物超過個體的承受度,就會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稱為乳糖不耐受。

  圖1.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


  國際乳糖不耐受組織(LIGN)根據人們對乳糖的敏感度不同,將乳糖不耐人群分為:高敏感度(每天耐受量為1-4g乳糖,相當於20-80g 牛奶),中敏感度(5-8g乳糖,相當於100-160g牛奶),低敏感度(9-12g乳糖,相當於180-240g 牛奶)。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現代科學研究揭示了乳糖不耐受的真正原因,是由人體中負責分泌乳糖酶的基因引起的。在人類起源的時代,嬰兒出生後完全依靠乳汁維持生命和生長發育,具有消化乳糖的本能。隨著不斷的成長,他們對於乳汁的依賴性不斷減少,最終斷奶,他們的小腸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也逐漸減弱或消失,如果繼續飲奶就會出現乳糖不耐,因此原始人類都是帶有乳糖不耐受的基因。在大約1.1萬年前,西亞牧民首次馴化了產奶動物(羊),使人類開始食用其他哺乳動物乳汁。經過幾千年的自然選擇,歐洲,北美,中亞阿拉伯大陸等地區,逐漸出現了乳糖耐受的基因。而中國等亞洲國家,由於長期的飲食結構中並沒有乳製品,因此依然保持著高比例的乳糖不耐受基因人群 (Burger et al. 2007)。根據最新的科學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70%的人口帶有乳糖不耐受的基因 (Bayless et al 2017)。


  乳糖不耐受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屬於基因缺陷疾病,這類人群比例極低,且不可恢復,如果嬰兒患有此類疾病,就只能食用無乳糖嬰兒奶粉了;第二種為繼發性乳糖酶缺乏,主要由一些疾病引起小腸上皮損傷導致分泌乳糖酶減少,造成暫時性的乳糖酶缺乏,大多數人病痊癒後,即會恢復正常;第三種為原發性乳糖酶缺乏,也稱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最常見的乳糖酶缺乏的原因,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是由於人類世代飲食習慣造成的,其發生率與年齡,種族以及飲食習慣相關,例如年齡越大乳糖不耐的發生率越高。


  近二十年來,中國科學家對於各個地區進行了乳糖酶缺乏抽樣調查。根據多名學者在我國不同省市地區進行的抽樣調查發現,以500ml牛奶(乳糖含量25g)為參考攝入量,我國成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在70%-82%之間。


  應對乳糖不耐受


  首先,可以食用發酵乳製品,因為發酵菌種可以幫助我們分解牛奶中大約30%的乳糖,並且市面上的酸奶包裝都比較小,因此對於輕度乳糖不耐的人是有幫助的。另外,如果每日少量飲用牛奶,有可能逐漸改變腸道菌群,有利於腸道中的產生乳糖酶的微生物生存,因此可以幫助人體緩解乳糖不耐受的症狀。


  人類一直致力於用科技改變著世界,也為自己提供著更加優質和營養的食品。早在20世紀60年代,荷蘭皇家帝斯曼公司就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商業化生產出Maxilact? 乳糖酶。無乳糖乳製品是利用乳糖酶(天然的酶製劑)對牛奶原料進行乳糖水解的加工處理,既而減輕乳糖對於腸道的負擔,保證乳製品中的營養物質被更好地吸收利用,讓乳糖不耐的消費者可以無憂的盡享各種乳製品的美味和營養。


  另外,乳糖酶除了水解乳糖提高奶製品的消化吸收性以外,還因其產生的單糖甜度要比乳糖甜度高出4倍,因此,越來越多的乳品企業應用乳糖酶作為天然的減糖創新方法。特別是在酸奶中,需要添加足量的糖以確保口感。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務營養專家提倡,消費者自身的認知的提高,乳製品減糖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食品創新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帝斯曼研發團隊應用乳糖酶Maxilact? 和其低後酸口感柔和優勢菌種Delvo?推出了無乳糖酸奶和酸奶減糖方案。

  圖2 全球無乳糖乳製品市場2019年到2024年的分布和增長狀況分析(數據來自歐睿2019)


  無乳糖牛奶會比普通牛奶甜一些,是否對血糖有影響?


  乳糖酶水解乳糖為葡萄糖和半乳糖,這兩個單糖的甜度都比乳糖高,因此,是天然的方法增加甜度,但不會增加熱量。從圖中可以看出,無乳糖牛奶(經過乳糖酶處理過的牛奶)對於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也就是血糖濃度沒有影響。在另一試驗中,乳糖和乳糖的水解的產物葡萄糖和半乳糖,當數量相等時,對於生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的影響沒有明顯差異。一般來說,低生血糖指數(Low GI)食品對於血糖的控制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是更適合的食品。所以,無論是牛奶還是無乳糖牛奶都屬於低生血糖指數(Low GI)食品。

  圖4. 牛奶與無乳糖牛奶對於血糖濃度的影響。橫坐標是飲用後的時間(小時),縱坐標是血糖濃度; 藍實線:無乳糖牛奶;紅實線:牛奶(Gutzweller et al. 2000)


  ——帝斯曼食品配料科技部  潘玉博士


  無乳糖牛奶:乳糖不耐受也可暢享牛奶的豐富營養


  為什麼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現象?


  乳糖是牛奶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種二糖,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乳糖進入人體後,會在小腸中遇到乳糖酶被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之後被吸收進入毛細血管供應人體能量。如果人體乳糖酶活性降低、缺乏甚至缺失,便會導致進入小腸的乳糖吸收不良。未經分解的乳糖進入大腸後會被細菌發酵成氣體和酸等,大量氣體會引發腹鳴、腹脹等症狀,而未被消化的乳糖和酸等會使腸道內滲透壓升高,流入腸道的水分增加,進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也就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喝牛奶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乳糖不耐受症狀表現和個人差異、飲奶量等因素掛鈎,攝入少量乳糖不一定會出現不適現象。此外還可以通過在飲奶前先吃一些固體食物,少量多次攝入牛奶等方式緩解乳糖不耐症狀。當然,還有一種更直接的方法,便是選擇無乳糖牛奶飲用。無乳糖牛奶中添加了乳糖酶,牛奶中的乳糖被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進入小腸後可以直接被吸收,解決了乳糖不耐受人群無法消化乳糖的問題。無乳糖牛奶的出現,可幫助人們暢享牛奶中的豐富營養。


  針對國人乳糖不耐受現象,伊利研發團隊歷時4年,攻克100多道技術難題,早在2007年便研發出了國內首款專為中國人體質打造的無乳糖牛奶——舒化無乳糖牛奶,採用伊利專利(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710000802.2該產品系依照專利方法所獲得的產品)——「LHT乳糖水解技術」,將牛奶中不易消化的乳糖分解為易被人體消化的半乳糖和葡萄糖,解決了國人飲奶後的腹脹、腹瀉等症狀;並根據不同人群需求,推出低脂型,高鈣型,全脂型,心活配方四款明星產品,幫助國人選到更適合自己的好牛奶。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食用指南


  針對乳糖不耐受人群,建議嘗試以下幾種方法,更加安全舒適地享用奶及奶製品。


  1、選擇零乳糖或低乳糖奶及奶製品


  首先指導選擇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乳糖被分解的奶及奶製品,如不含乳糖的牛奶、酸奶和奶酪。零乳糖奶生產過程中採用乳糖酶將乳糖完全水解為小分子的葡萄糖和半乳糖,口感清甜易吸收。酸奶在發酵過程中部分乳糖會被乳酸菌分解利用,使得乳糖含量降低。奶酪加工過程中經乳酸菌發酵、排乳清及成熟工藝,也顯著降低產品乳糖含量。


  2、避免空腹食用奶及奶製品


  喝奶前先吃些含蛋白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穀類麥片、全麥麵包或雞蛋,或者與奶同時食用,可以延長胃排空時間,防止未被消化的乳糖大量快速抵達大腸,從而減輕因腸道菌群發酵乳糖而產生的腸胃不適症狀。


  3、少量多次食用奶及奶製品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研究表明一餐中飲用60-120 mL牛奶(乳糖含量3-6 g),每天2-3次,持續3周,有助於腸道逐漸接食物中的乳糖,提高乳糖的耐受性。


  ——《中國居民奶及奶製品消費指導》

相關焦點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六)_中國食品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摘自《乳品知識手冊》(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  煉乳的由來  煉乳是鮮奶經濃縮後加入或不加入白砂糖而製成的一種人類最早使用工業化生產的乳製品  在現代乳製品工業中,煉乳只是其中的小眾產品,但它卻是人類最早使用工業化生產的乳製品,1827年法國人N·阿佩爾(N·Appel)首先發明了高溫濃縮牛奶製成煉乳的技術。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一)
    近日,酸奶成了乳製品的明星產品,一次次上了網絡熱搜,在抗擊新冠肺炎病毒時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酸奶的營養價值。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中,明確提出「補充各種奶及奶製品,特別是酸奶」。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四)
    乳製品是以生鮮乳及其製品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輔料,經加工製成後供人們食用的產品。乳製品大致可分為:液體乳類、發酵乳類、濃縮乳製品類、乳粉類、乳脂類、乾酪類、傳統乳製品以及含乳冷凍飲品、含乳飲料。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八)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仍保留著一些風味獨特的傳統乳製品。這些傳統乳製品種類繁多,加工方法不盡相同,而且也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其製作工藝也在不斷的優化。現僅列舉幾種食用廣泛、影響較大的傳統乳製品。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六)
    2019年,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授予黑龍江省安達市「中國奶酪之鄉」榮譽稱號。在清代,許多極具特色的民族奶食進入宮廷,經皇宮御膳房改進,形成了宮廷乳製品系列(Chinese Imperial Dairy Products),如宮廷奶酪、酪幹(Dried Royal Cheese)等。選料嚴格、做工精細、品類豐富和創意奇巧,成為滿漢全席經典奶食。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十四)
    我們的科普專欄今天向消費者介紹有關兒童乾酪的知識。希望疫情期間「窩在」家裡的小朋友認識乾酪,食用乾酪,更好地增強免疫力和抗疫能力。  ——摘自《奶業科普百問》(主編張書義、馬瑩)  小貼士  市場上主要有哪些兒童奶酪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四)
    本文從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概念出發,闡述其調節腸道菌群,增強機體免疫的有關機制,以期為消費者如何科學選擇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乳製品提供參考。   1.益生菌和益生元   20世紀六十年代,「益生菌(Probiotic)」一詞首次用來指對腸道健康有益的細菌。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我國傳統乳製品介紹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仍保留著一些風味獨特的傳統乳製品。這些傳統乳製品種類繁多,加工方法不盡相同,而且也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其製作工藝也在不斷的優化。現僅列舉幾種食用廣泛、影響較大的傳統乳製品。  奶皮子   奶皮子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乳製品。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 牛奶為何受追捧?
    發酵乳(俗稱酸奶)是乳製品中的一類產品,非常受大眾歡迎。一老少皆宜,特別是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群;二營養豐富,這一點早已被人們所認知;三易吸收,具有改善腸胃菌群平衡功能;四發酵乳中的乳酸菌可以激活巨噬細胞,增強人們的免疫力。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十四)_中國食品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我們的科普專欄今天向消費者介紹有關兒童乾酪的知識。希望疫情期間「窩在」家裡的小朋友認識乾酪,食用乾酪,更好地增強免疫力和抗疫能力。  奶酪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奶酪是牛乳濃縮十倍的乳黃金,其蛋白質可在胃腸中分解為胺基酸或短鏈肽,吸收率可達96-98%。
  • 全市安全用藥月系列科普公益宣傳活動啟動
    11月16日的萬綠城廣場熱鬧非常,2017年安順市安全用藥月系列科普公益宣傳活動在此舉行。由市食藥監管局組織安順市長壽醫藥連鎖有限責任公司、西秀區老百姓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健一生藥業連鎖有限責任公司等藥品經營企業免費為過往市民測量血壓、血糖,發放常用藥品,教大家辨別真假藥品和保健品。
  • 乳製品知識科普:你的「奶商」合格麼?
    2016年一項在我國不同經濟水平的八個城市中的成年人群中完成的橫斷面調查發現,與營養知識和乳製品知識掌握較好的中老年人相比,營養知識和乳製品知識較差的中老年人不飲奶的概率顯著提升,分別升高1.5倍和2.1倍[4]。對乳製品的營養健康功效有良好認知的人群攝入的純牛奶、低脂奶和脫脂奶的量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5]。
  • 清流:組織開展科普宣傳下鄉活動
    氣象志願者們進行科普宣傳下鄉活動。常志崗 攝影防雷技術人員走進校園向小學生們介紹雷電基本知識。常志崗 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常志崗報導 3月16日上午,在熙熙攘攘的福建省清流縣長校鎮,氣象志願者們圍繞2016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進行科普宣傳下鄉活動,向廣大群眾贈送《防災減災科普手冊》、《春耕春播專題氣象服務》等宣傳材料1000餘份,現場講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原理及效果,解答有關氣象的相關問題。
  • 高平:黨員志願者進社區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社區居民正在瀏覽氣象科普宣傳讀物。6月27日上午8點,高平市氣象局組織黨員志願者走進高平市天怡小區社區,向市民群眾發放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災害防禦常識等各類氣象科普宣傳刊物1000餘份,並耐心地向群眾介紹氣象防災減災預防、自救、互救等技能。社區居民紛紛表示,這樣的宣傳活動很實用、很及時,為百姓普及了很多防災減災知識。
  • 乳製品知識科普:從「喝奶」向「吃奶」的轉變
    央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 近年來,隨著國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對乳製品益處的認知大大加強。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已從二十年前的不足6公斤,提高到36公斤,喝奶已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儘管如此,中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仍不足世界人均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不足亞洲人均量的二分之一。
  • 乳製品營養知識小問答
    在「2019世界牛奶日·全國乳品營養周暨乳品科普宣傳走進物美」活動中,營養專家現場邀請消費者對乳製品產品進行品鑑,並發放乳品營養知識手冊,對乳製品營養知識進行了解答,摘要介紹如下:1.為什麼牛奶是最接近完善的食物?牛奶及其製品包含了所有人體需要的各種必需營養品,是營養結構最接近完善的食物。
  • 乳製品知識科普:酸奶發展史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古代,我國的乳製品和酸奶文化已經源遠流長了。據史料記載,早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就有大量的牛、羊、馬的骨化石,背溪文化遺址出土的「聖水牛」骨化石,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記有「冢」、「物牛」、「馬」、「妳」等文字。「妳」就是我們所說的「奶」,證明古代已開始養牛取奶。
  • 我市舉辦「質量認證在身邊」公益科普系列宣傳活動
    近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主辦,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承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協辦的「質量認證在身邊」公益科普系列宣傳活動——汽車專場在我市舉辦。同時,活動現場設置了認證知識展陳,各方代表及消費者參觀了汽車認證檢測過程和認證汽車零部件、二手車鑑定評估及輔助交易服務認證、汽車後市場保養維修服務認證體驗區,真實感知質量認證帶來的安全、品質、健康、環保等信心保障。
  • 厲行勤儉節約 倡導合理膳食 大東區開展科普日系列活動
    全國科普日期間,為更好地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大東區科協結合科普日活動總體工作安排,組織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科普志願進百姓。9月21日,萬泉公園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暨厲行節約,合理膳食科普宣傳」志願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活動現場,很多市民津津有味的翻閱著志願者免費發放的科普資料。據統計,活動當天發放《身邊科學》300餘冊,及「杜絕餐飲浪費從我做起」、雞蛋營養等相關科普資料。
  • 魚嘴鎮和悅社區宣傳「智能江北 5G先行」科普知識
    11月24日上午,魚嘴鎮和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了「智能江北 5G先行」科普宣傳活動據了解,此次活動重點宣傳了5G網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意義、5G網絡布局基本知識等相關內容,幫助民眾走近5G,了解更多基站電磁輻射相關知識,減少認知誤區,為5G通信的建設和運營創造優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