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八)

2020-11-22 食品夥伴網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仍保留著一些風味獨特的傳統乳製品。這些傳統乳製品種類繁多,加工方法不盡相同,而且也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其製作工藝也在不斷的優化。現僅列舉幾種食用廣泛、影響較大的傳統乳製品。


  奶皮子


  奶皮子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乳製品。其外形厚約1釐米,半徑10釐米左右的餅狀物。顏色微黃,表面有密集的麻點,營養價值很高。其組成為:脂肪83%、蛋白質9%、乳糖3%、水分4%。


  製作方法


  將牛奶過濾後放入鍋中,以大火加熱,接近沸時把火勢漸弱並用勺子不停翻揚,保持其不達沸騰程度和表面不結皮;翻揚的另一目的是使其中一部分水分蒸發,並破壞脂肪表面的蛋白質膜,使乳脂集聚。經過一定時間後,乳的表面即行成密集的泡沫,這時即可將鍋取下,放置在陰涼處使其自然冷卻。冷卻的過程即是脂肪上浮的過程。經過一夜後,乳的表面即形成一層厚厚的奶皮,用小刀沿鍋邊將奶皮劃開,然後用筷子伸入挑起,即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奶皮子。為了便於保存,將這種帶有少量乳汁的奶皮子晾乾,即為成品奶皮子。


  食用方法


  奶皮子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多用於拌奶茶做早點,有時把它放在牛乳中食用,冬季則將其放在火爐上烤黃再食用,具有乳香和特別的風味。


  奶豆腐


  奶豆腐營養價值很高。奶豆腐可直接食用,其質柔軟細膩,十分可口。由於水分含量較大,所以需冷藏。幹的奶豆腐,牧民常於旅行或放牧中攜帶作為乾糧。


  製作方法


  過去的做法是,在乳中加入一定數量的醋,使乳蛋白質凝固,然後用濾布過濾,去掉乳清,再用布將凝塊包紮壓榨,即成奶豆腐。現在,則多用製作奶皮子後剩下的脫脂乳製造。其方法是,將脫脂乳置於容器中,使其自然發酵凝固,然後將乳清排出,將尚含相當水分的凝塊放入鍋內,加熱攪拌,使部分水分蒸發粘度增加,最後取出放置於定型的方匣中,冷卻後即成奶豆腐。為了便於長期保存,可把製成的奶豆腐置於日光下曬乾,則可長貯不壞。


  酥油


  酥油是我國內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普遍的食品。因為它具有長期保存的特性,故牧民每至產奶旺季即大量製作,以供長期食用。


  製作方法


  將鮮乳用牛奶分離機或加熱靜止的方法,分出稀奶油或奶皮,然後倒入木桶中,在經常攪拌下發酵一星期。再把表面凝結帶有強烈酸味的凝固乳脂肪取出,並擠出其中的乳汁,放在冷水中漂洗和揉搓,最後儘量擠去水分,即成為一般酥油。再把這種脂肪在鍋內熔化,去掉浮於油脂表面的雜質,加熱至鍋內沒有水分,將其倒出,去掉底部的渣子,冷卻後即為酥油。酥油的脂肪含量約為99%、蛋白質0.1%、糖類0.7%、水分0.7%。因為其蛋白質和水分含量很低,所以耐久藏。


  奶子酒


  我國少數民族所制的奶子酒與一般的牛乳酒、馬乳酒不同。一般的牛乳酒都是在乳中加入一定的發酵劑,發酵1—3天製成,其酒精含量很低,約為0.6%以下,故多作為清涼飲料。而奶子酒,是用作奶豆腐所剩下的乳清,加入少量生乳,然後置於密閉的容器中,放置溫度較高的房屋中發酵。經過20——30天的發酵後,即大致釀成。取出後用釀造白酒的方法進行蒸餾,即可獲得酒精含量10%以上的奶子酒。奶子酒為無色透明的液體,略帶苦味和乳香味,少數民族地區,每逢年節喜慶大事,則必飲。


  馬奶酒


  馬奶酒是以馬乳為原料,經特殊發酵劑發酵而製成的含酒精乳飲料。馬奶酒中除含有乳中的固有成分外,還含有2%的酒精,豐富的維生素c、乳酸。因乳中小部分酪蛋白溶解,白蛋白變為腖,所以馬奶酒具有易為機體吸收、能增加腸蠕動、加強新陳代謝,以及增加神經系統機能等作用。


  製作方法


  取新鮮的馬乳或經過巴氏殺菌的馬乳放入木桶中,加入發酵劑(現主要用保加利亞乳桿菌和乳酵母,也可用啤酒酵母),攪拌約15分鐘,蓋上桶蓋,放置一夜,馬乳逐漸發酵,然後將它傾倒至另一木桶中。原來的木桶中酌留少許原乳,以備加入新馬乳發酵用。將第二桶中的馬乳經3日後再傾注於另一木桶中,如此傾倒6次,每天1次,至馬乳完全發酵成熟,即可盛入殺過菌的玻璃瓶中以供飲用。也可採用,將馬乳預先加熱,加入發酵劑,在3—5小時內,每隔15—20分鐘充分攪拌一次,然後分裝於小口玻璃瓶內,用軟木塞塞緊,放置於6—7℃的室內3天以上,即可發酵完畢。


  馬奶酒同牛奶酒一樣,可分成:弱的、中等的、強的三等。馬奶酒的酸度為60—120°T,酒精含量0.9—2.5%。


  乳扇


  乳扇是雲南省少數民族食品之一,由於美味可口,不僅是當地群眾喜歡的小吃,而且也是宴席上的名點。


  製作方法


  先在鍋內加入半勺酸水,加溫至70℃左右,再將奶放入鍋內,牛奶在酸和熱的作用下迅速凝固。此時迅速加以攪拌,使乳變成絲狀凝塊,然後將凝塊撈出並用手揉成餅狀,再將其兩翼捲入筷子,並用筷子的一端向外撐大,使凝塊大致變成扇形,最後把它掛在固定的架子上晾乾,即成乳扇。在晾掛其間,必須用手鬆動一次,以免幹固後不易取下。乳扇成分為:脂肪49.3%、蛋白質35.0%、乳糖6.8%、礦物質2.5%、水分5.5%。


  按此方法製作乳扇時,在每制一張乳扇後,必須將鍋內所剩餘酸水倒出,重新放入新酸水。但使用過的酸水可以收集起來,以後還可以再用。一般放入鍋內的酸水與鮮乳的比例約為1:2,每10千克鮮乳可製作1千克乳扇。


  酸水的製備:利用鮮木瓜或幹木瓜加水煮沸後,經一定時間取其酸液即為酸水。在沒有木瓜的季節或北方地區,可用烏梅代替木瓜。製作時,可按烏梅與水1:3的比例,煮沸半小時,然後取其汁液即為酸水。


  扣碗酪


  扣碗酪原為北京地區的民族乳製品,相傳是清代宮廷的乳製品。


  製作方法


  將鮮乳在火上加熱10分鐘後,按鮮乳重量12%加入蔗糖,然後冷卻至13℃左右,在不斷攪拌下加入凝乳劑「江米酒」。加酒的數量則需視乳的新鮮度和江米酒的濃度而定,通常約為牛乳的7%左右。加酒後迅速將其分裝於小碗內,再分層將小碗裝入大木桶中,木桶中間放一隻裝木炭的火盆,以提高桶內的溫度,約40分鐘,即可將火熄滅,扣碗酪也就做成。


  扣碗酪的成品為白色的凝固體,組織細膩,無乳清析出,以能凝結在碗璧上為最好,將碗倒扣也可以不掉,所謂扣碗酪即由此而得名。這種凝塊入口即溶化,並有涼、甜、香、嫩四大特點。如在扣碗酪中加入少量葡萄乾、核桃仁、桂花等原料,則更美味可口。用大碗製作的扣碗酪,可作為宴席上名貴點心。


  凝乳劑「江米酒」的製備:取江(糯)米5千克,用水先清洗浸泡,用籠屜蒸熟,放涼以後加酒藥4小塊拌勻,放置於小缸中,用白紙密封缸口,至於溫暖處發酵,夏季4—5天(冬季10天左右)。成熟後,加涼開水25千克,再用白紙封住缸口,進行發酵,發酵時間約與第一次相同。這種江米酒與一般江米酒不同,酒精度含量高,酸味較重,用時隨用隨濾,酒渣可作飼料。


  奶茶


  奶茶是牛奶與茶葉完美結合的含乳飲料。喝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重要方法。奶茶不僅是我國的內蒙、新疆和西藏等地的傳統飲品,在歐洲也有很久的飲用歷史。


  蒙古族喜歡的奶茶,是以磚茶和牛奶為原料加水熬製成的。每日清晨,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製作奶茶,所用茶葉與漢族地區常飲用的茶不同,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因此,磚茶是蒙古族不可缺少的飲品。煮奶茶時,應先把磚茶打碎,將鍋置於火上,盛水2~3千克,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50~80克。當水再次沸騰5分鐘後,摻入牛奶,用奶量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加入適量鹽。等到整鍋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把奶茶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


  喝由磚茶煮成的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邊喝奶茶,邊吃手把肉等各種食品。但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一日三餐茶,一頓飯」之說。奶茶不僅可作湯食下飯,也可作茶飲待客。當客人一落座,主人端上的是香噴噴的大碗奶茶;當你走進牧區的蒙古包時,主人首先給你倒上一碗奶茶,並捧出炒米、奶酪、奶油以及饊子等食品。在城市裡,奶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茶飲、湯食。在賓館、招待所、飯店裡,用早點時往往少不了奶茶。喜歡用鹽的,可拿奶茶泡過的筷子蘸取適量鹽,喜歡用糖的也可加些白糖。


  奶茶還可以解乏,解酒。當您在勞頓乏困之時,當您在劇烈運動之後,當您在稍染風寒之際,當您在酒足飯飽之餘,您安安穩穩地落座,不緊不慢地飲用奶茶,幾碗下去,頭上、身上就會沁出微微汗霜。於是,勞頓乏困逐漸減退,緊張的情緒逐漸平靜,風寒感冒也會痊癒,下肚的肉食也會消化得快一些。


  奶茶雖然好喝,但熬製奶茶較費時間。乳製品企業開發出奶茶粉,用鮮牛奶、磚茶、食鹽等原料,經茶汁提取、混合煮製、均質、殺菌、濃縮、噴霧乾燥等工序製成。為了適應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奶茶粉有多種風味,如香米奶茶粉、維生素強化型鹹味奶茶粉、甜味奶茶粉等。


  ——摘自《乳製品營養手冊》(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


  名詞解釋


  成語「醍醐灌頂」中的醍醐,是何種乳製品?


  醍醐(音tí hú),也稱「純酥油」,蒙古語稱為「夏日陶斯」。醍醐是由酥油經煎熬、過濾、冷卻後製成的液態物,是一種極致提煉的奶油製品,營養價值很高,美味可口。醍醐早在唐代就開始作為滋補飲品來製作,詩人白居易就曾作《嗟落髮》,贊其:「有如醍醐灌,坐受清涼樂」。文學作品在形容人頭腦清醒、茅塞頓開時,常用「醍醐灌頂」一詞。


  元代古籍《飲膳正要》也有對醍醐的記述:「取上等酥油,約重千斤之上者,煎熬過濾淨,以大瓷甕貯之,冬月取甕中心不凍者,謂之醍醐」,由此可見醍醐的稀有珍貴。


相關焦點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六)_中國食品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摘自《乳品知識手冊》(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  煉乳的由來  煉乳是鮮奶經濃縮後加入或不加入白砂糖而製成的一種人類最早使用工業化生產的乳製品  在現代乳製品工業中,煉乳只是其中的小眾產品,但它卻是人類最早使用工業化生產的乳製品,1827年法國人N·阿佩爾(N·Appel)首先發明了高溫濃縮牛奶製成煉乳的技術。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一)
    近日,酸奶成了乳製品的明星產品,一次次上了網絡熱搜,在抗擊新冠肺炎病毒時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酸奶的營養價值。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中,明確提出「補充各種奶及奶製品,特別是酸奶」。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四)
    乳製品是以生鮮乳及其製品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輔料,經加工製成後供人們食用的產品。乳製品大致可分為:液體乳類、發酵乳類、濃縮乳製品類、乳粉類、乳脂類、乾酪類、傳統乳製品以及含乳冷凍飲品、含乳飲料。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六)
    2019年,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授予黑龍江省安達市「中國奶酪之鄉」榮譽稱號。在清代,許多極具特色的民族奶食進入宮廷,經皇宮御膳房改進,形成了宮廷乳製品系列(Chinese Imperial Dairy Products),如宮廷奶酪、酪幹(Dried Royal Cheese)等。選料嚴格、做工精細、品類豐富和創意奇巧,成為滿漢全席經典奶食。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十七)
    而中國等亞洲國家,由於長期的飲食結構中並沒有乳製品,因此依然保持著高比例的乳糖不耐受基因人群 (Burger et al. 2007)。根據最新的科學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70%的人口帶有乳糖不耐受的基因 (Bayless et al 2017)。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十四)
    我們的科普專欄今天向消費者介紹有關兒童乾酪的知識。希望疫情期間「窩在」家裡的小朋友認識乾酪,食用乾酪,更好地增強免疫力和抗疫能力。  ——摘自《奶業科普百問》(主編張書義、馬瑩)  小貼士  市場上主要有哪些兒童奶酪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二十四)
    本文從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概念出發,闡述其調節腸道菌群,增強機體免疫的有關機制,以期為消費者如何科學選擇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乳製品提供參考。   1.益生菌和益生元   20世紀六十年代,「益生菌(Probiotic)」一詞首次用來指對腸道健康有益的細菌。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我國傳統乳製品介紹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仍保留著一些風味獨特的傳統乳製品。這些傳統乳製品種類繁多,加工方法不盡相同,而且也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其製作工藝也在不斷的優化。現僅列舉幾種食用廣泛、影響較大的傳統乳製品。  奶皮子   奶皮子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乳製品。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 牛奶為何受追捧?
    發酵乳(俗稱酸奶)是乳製品中的一類產品,非常受大眾歡迎。一老少皆宜,特別是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群;二營養豐富,這一點早已被人們所認知;三易吸收,具有改善腸胃菌群平衡功能;四發酵乳中的乳酸菌可以激活巨噬細胞,增強人們的免疫力。
  • 乳製品知識科普系列宣傳(十四)_中國食品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我們的科普專欄今天向消費者介紹有關兒童乾酪的知識。希望疫情期間「窩在」家裡的小朋友認識乾酪,食用乾酪,更好地增強免疫力和抗疫能力。  奶酪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奶酪是牛乳濃縮十倍的乳黃金,其蛋白質可在胃腸中分解為胺基酸或短鏈肽,吸收率可達96-98%。
  • 全市安全用藥月系列科普公益宣傳活動啟動
    11月16日的萬綠城廣場熱鬧非常,2017年安順市安全用藥月系列科普公益宣傳活動在此舉行。由市食藥監管局組織安順市長壽醫藥連鎖有限責任公司、西秀區老百姓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健一生藥業連鎖有限責任公司等藥品經營企業免費為過往市民測量血壓、血糖,發放常用藥品,教大家辨別真假藥品和保健品。
  • 乳製品知識科普:你的「奶商」合格麼?
    2016年一項在我國不同經濟水平的八個城市中的成年人群中完成的橫斷面調查發現,與營養知識和乳製品知識掌握較好的中老年人相比,營養知識和乳製品知識較差的中老年人不飲奶的概率顯著提升,分別升高1.5倍和2.1倍[4]。對乳製品的營養健康功效有良好認知的人群攝入的純牛奶、低脂奶和脫脂奶的量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5]。
  • 清流:組織開展科普宣傳下鄉活動
    氣象志願者們進行科普宣傳下鄉活動。常志崗 攝影防雷技術人員走進校園向小學生們介紹雷電基本知識。常志崗 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常志崗報導 3月16日上午,在熙熙攘攘的福建省清流縣長校鎮,氣象志願者們圍繞2016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進行科普宣傳下鄉活動,向廣大群眾贈送《防災減災科普手冊》、《春耕春播專題氣象服務》等宣傳材料1000餘份,現場講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原理及效果,解答有關氣象的相關問題。
  • 高平:黨員志願者進社區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社區居民正在瀏覽氣象科普宣傳讀物。6月27日上午8點,高平市氣象局組織黨員志願者走進高平市天怡小區社區,向市民群眾發放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災害防禦常識等各類氣象科普宣傳刊物1000餘份,並耐心地向群眾介紹氣象防災減災預防、自救、互救等技能。社區居民紛紛表示,這樣的宣傳活動很實用、很及時,為百姓普及了很多防災減災知識。
  • 乳製品知識科普:從「喝奶」向「吃奶」的轉變
    央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 近年來,隨著國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對乳製品益處的認知大大加強。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已從二十年前的不足6公斤,提高到36公斤,喝奶已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儘管如此,中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仍不足世界人均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不足亞洲人均量的二分之一。
  • 乳製品營養知識小問答
    在「2019世界牛奶日·全國乳品營養周暨乳品科普宣傳走進物美」活動中,營養專家現場邀請消費者對乳製品產品進行品鑑,並發放乳品營養知識手冊,對乳製品營養知識進行了解答,摘要介紹如下:1.為什麼牛奶是最接近完善的食物?牛奶及其製品包含了所有人體需要的各種必需營養品,是營養結構最接近完善的食物。
  • 乳製品知識科普:酸奶發展史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古代,我國的乳製品和酸奶文化已經源遠流長了。據史料記載,早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就有大量的牛、羊、馬的骨化石,背溪文化遺址出土的「聖水牛」骨化石,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記有「冢」、「物牛」、「馬」、「妳」等文字。「妳」就是我們所說的「奶」,證明古代已開始養牛取奶。
  • 我市舉辦「質量認證在身邊」公益科普系列宣傳活動
    近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主辦,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承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協辦的「質量認證在身邊」公益科普系列宣傳活動——汽車專場在我市舉辦。同時,活動現場設置了認證知識展陳,各方代表及消費者參觀了汽車認證檢測過程和認證汽車零部件、二手車鑑定評估及輔助交易服務認證、汽車後市場保養維修服務認證體驗區,真實感知質量認證帶來的安全、品質、健康、環保等信心保障。
  • 厲行勤儉節約 倡導合理膳食 大東區開展科普日系列活動
    全國科普日期間,為更好地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大東區科協結合科普日活動總體工作安排,組織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科普志願進百姓。9月21日,萬泉公園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暨厲行節約,合理膳食科普宣傳」志願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活動現場,很多市民津津有味的翻閱著志願者免費發放的科普資料。據統計,活動當天發放《身邊科學》300餘冊,及「杜絕餐飲浪費從我做起」、雞蛋營養等相關科普資料。
  • 魚嘴鎮和悅社區宣傳「智能江北 5G先行」科普知識
    11月24日上午,魚嘴鎮和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了「智能江北 5G先行」科普宣傳活動據了解,此次活動重點宣傳了5G網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意義、5G網絡布局基本知識等相關內容,幫助民眾走近5G,了解更多基站電磁輻射相關知識,減少認知誤區,為5G通信的建設和運營創造優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