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健康食品,含有全方位的必需營養素,如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益生菌酸奶含有豐富的益生菌,有利於腸道健康,增強人體免疫力。
很多人以為酸奶是一種舶來品,和中國傳統飲食沒有多大關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古代,我國的乳製品和酸奶文化已經源遠流長了。
據史料記載,早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就有大量的牛、羊、馬的骨化石,背溪文化遺址出土的「聖水牛」骨化石,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記有「冢」、「物牛」、「馬」、「妳」等文字。「妳」就是我們所說的「奶」,證明古代已開始養牛取奶。《禮記·禮運 》中記載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841~221年)祭品除肉食外還有乳製品,「以烹以炙,以為醴酪」、「牧羊酤酪,以佚伏臘」。
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90年),乳品食用又進一步發展,乳酪已成為西北民族的普遍食品。《漢書·西域傳》等記載「肉為食兮,酪為漿」,「胡人食肉飲酪」,《釋名·釋飲食》記「酪澤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澤也」。
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公元530~550年)詳細記敘了乳製品加工技術,這部巨著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加工百科全書,其中也提到了「酪」的製作工藝。
唐朝(公元618~907年)政治、經濟、文化繁榮,乳業興旺,孫思邈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對酪的功效描述:「味甘酸微寒,無毒。補肺臟,利大腸」。孟詵的《食療本草》中也描述到:「主熱毒,止渴,除胃中熱,患冷人勿食羊奶酪」。也就是說中醫理論中已經意識到了奶酪可以對肺臟和腸道帶來健康益處。
宋朝(公元960~1279年)設有專門管理乳製品生產的機構,宋史《職官志》記有:「牛羊司乳酪院,供造酥酪」,負責奶畜的飼養管理和奶油、乾酪的製造。乳製品加工方法在沈括著《夢溪筆談》中也有詳細的記敘。南宋詩人楊萬裡在《除夜小飲,嘆都下酥乳不至》一詩中寫道:雪韭霜菘酌歲除,也無牛乳也無酥。貧中卻富何人會,自有村醪不用沽。感嘆在除夕夜晚沒有吃到酥乳,也就是酸奶類的乳品。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成為著名的乳品專著,其中記敘了酪、酥、醍醐等乳製品的製作方法和食用療效。《遊蒙日記》中記有內蒙古藍白兩旗、烏珠穆沁、蘇尼特等地乳製品銷往內地。「奶酪,系牛奶和糖攪勻成餅,出蒙古銷內地」,有的乳製品還輸出國外,日本在18世紀時曾由內蒙古的克斯克騰旗引入酸奶加工技術。
18世紀末期,英國、美國、俄國的商人、牧師先後來中國,引入歐洲奶牛,在上海、哈爾濱等地開辦乳品廠,生產甜煉乳、奶粉和冰淇淋等乳製品。1928年上海路升牛奶公司生產酸牛奶,是我國最早利用乳酸菌發酵生產的酸奶製品。
新中國成立初期,受時代發展和國情影響,我國乳製品工業並沒有太大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乳製品的需求開始升溫,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含活性乳酸菌的酸奶開始引領潮流,成為消費者追求的新產品,各大城市的酸奶需求和生產快速上升,並開始向鄉鎮和農村市場拓展。
進入21世紀後,消費者的健康意識進一步提升,對於酸奶的需求也從單純的好喝上升到了更多健康維度,比如精選牧場生牛乳發酵,活菌功效,保健作用等。
綜上所述,酸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養生功效也得到了中華傳統醫學的認可。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代王室的御膳成為了百姓餐桌的日常美食。
菜譜
乳品美食 每日一款
奶香汁脆皮蝦球
主料:海蝦仁(31-40)250克
輔料:白芝麻2克、菠蘿100克
脆漿料:脆炸粉150克、生粉50克、水150克,色拉油20克,泡打粉2克
調料:全脂牛奶30克,煉奶30克,香甜沙拉醬30克,鹽2克
製作過程:
1.蝦仁衝水解凍,菠蘿改刀成小塊備用。
2.蝦仁開背去除沙筋,拍少許幹生粉後掛上脆漿糊,入五層油溫中炸至金黃色撈出控油。
3.將調味料均勻拌勻即成奶香汁,並將炸好的蝦仁和菠蘿小塊均勻的裹上一層,裝盤。最後,撒少許白芝麻搭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