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開放的海南,擁抱每一個「闖海人」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改革開放40年·海南記憶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出發,去海南!」1987年10月,當時還在安徽一家媒體工作的胡彬在北京開會,聽說了海南要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

  海南什麼樣?當年才26歲的胡彬沒有概念,但他很堅決,要先去海南看一看。就這樣,他沒有返回安徽,直接從北京出發,啟程去海南。一登陸海南島,胡彬便毫不猶豫地決定要留在這裡。

  近日,天涯社區總編輯胡彬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憶起這段往事,仍熱血澎湃。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已經建立了起來。我和大家一樣,強烈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思想更解放、幹勁特別足。」胡彬說,當時的自己,就想到國家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去,成為參與海南省建設發展的第一批人!

  胡彬說,雖已時隔31年,但每想起自己第一次登上海南島時,當年心中湧動的那份激動和豪情仍無比清晰:嶄新而充滿希望的新生活,來了!

  海南島,是人生的另一種可能,它充滿未知、充滿機會、充滿夢想。在1988年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來海南求職的人才達到了18餘萬人次,這一現象被稱為「十萬人才下海南」。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選擇來海南闖一闖,他們和胡彬一樣,滿懷「執劍走天涯」的豪情,立志要在海南實現人生理想。

  追夢——

  一路南下去海南

  「改革開放必然會帶來很多發展機會,相信剛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海南,也能讓人幹出一番大事業。」胡彬說,第一次登島,這裡與家鄉截然不同的風景讓人印象深刻。剛下船,從海口新港一路走到海口人民公園,他完全沉浸在碧海藍天中,享受著椰風海韻,「我愛上了這裡,一定要留在這兒!」

  想要在海南有個好的開始,得想好自己能幹什麼。當時的海口人民公園旁,有一面貼滿了各類招聘信息和自薦書的牆,很多「闖海人」在那裡找工作。那裡也常被人稱為「三角池」。有媒體從業經驗的胡彬在「三角池」溜達了一圈後,他決定在海南先從老本行幹起。

  「當時海南吸引人才的政策十分開放。看完我的簡歷後,單位領導便讓我立刻回去辦理調動手續。」讓胡彬印象最深的是,海南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招才舉措:如果原單位不願提供檔案放人,照樣可以來海南,這裡能幫你重新建檔。

  海南對人才滿滿的誠意讓人振奮,開放的海南迎接著每一個追夢人。回安徽處理完瑣事之後,胡彬花了3天時間,輾轉乘坐火車、大巴、輪船,最終於1987年12月30日再次登島。到了1988年1月1日,他正式到原海南人民廣播電臺報到,成為一名記者和文藝編輯。

  這一路上,胡彬遇到了很多「闖海人」,大家無一例外對海南充滿期待和憧憬。在那個進出海南島不是很方便的年代,很多人在路上要耗上一個多星期時間,甚至不知道海南什麼樣,可即便如此,也要到海南去。

  奮鬥——

  書寫精彩海島人生

  建省辦經濟特區後的海南,自由、開放、浪漫,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熱愛文學、喜歡音樂的胡彬,後來還曾當選兩屆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身邊喜歡音樂、痴迷寫作、熱愛網絡、善於經商的「闖海人」有很多,他也看到很多「闖海人」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的擦皮鞋,有的賣報紙,有的修自行車……但很少有人放棄夢想返鄉。

  這些充滿戲劇色彩的人物都是胡彬創作的靈感源泉,在「十萬人才下海南」這一盛況的感染下,胡彬完成了《大特區,披沙淘金的牛仔們》《夢之船》《南方的樹》等報告文學和劇本,聚焦各行各業「闖海人」的奮鬥故事,也向大家講述了海南熱帶農業科學家們的墾荒傳奇。

  「當時的『闖海人』中,很多都是理想主義者,有的音樂人一輛自行車、一卷蓆子和一把小提琴,就足以過上藝術人生。」胡彬說,看到這麼多音樂人來到海南,大家暢談藝術,純粹率真,於是他便和好友創辦了業餘的愛樂樂團。但就是這個業餘樂團,舉辦的海南交響音樂會引起了很大轟動。

  在胡彬的記憶裡,上世紀90年代中期,海南提出了建設信息智能島的超前構想,吸引了國內外許多網際網路人才。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觸網」的文化工作者,胡彬1999年創作出版了網絡文化小說《網戀》,次年便加盟了創辦不久的天涯社區。

  「能有這樣的作品和經歷,要感謝我在網絡傳播與資訊時代的生活體驗,而能有這樣豐富而充實的體驗,要感謝海南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變化,以及帶給我的思考。」胡彬說。

  無悔——

  享受生命激情迸發

  「1988年這個時間節點,讓海南成為了國家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這個島上發生的一切都牽動人心。」如今,胡彬早已離不開海南,他感到最幸運的是,作為「十萬人才下海南」中的一員,海南30年來的建設發展,他都參與著、見證著。

  海南在全國率先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費改革以及率先實行落地籤證等一系列政策,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講,都無異於一聲春雷。對於這些,胡彬感觸很深,「這些敢為人先的優惠政策背後,有無數海南人民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埋頭苦幹。」

  在胡彬眼中,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初的海南,吸引了萬千青年,他們在全新環境中迸發出的新思維、新創舉、新點子,給後來的海南和從海南走出去的市場翹楚們,留下了啟迪。

  當前,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海南迎來的新一輪發展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南又一次向全球優秀人才拋出橄欖枝,廣邀天下英才來海南幹事創業。「新時代,海南熱度不減,它依然開放熱情,依然迸發著更澎湃的激情。我相信無論誰來到這裡,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天地。」胡彬感觸很深,他始終堅信,無論是誰,想要在這裡闖出一片天,都要找準合適自己的領域和行業,一頭鑽下去,大膽創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胡彬說,就像當年匯集了諸多網絡人才的天涯社區,如今也要順應時代,充分發揮海南網絡人才和社區的力量,將網際網路與海南重點產業結合,向全球講好海南故事,傳遞海南聲音。(本報海口11月22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闖海人」精神就是一往無前走下去
    放棄體制內的穩定工作,懷揣300元錢赴三亞創業,在大東海的沙灘上露宿……馮川建所理解的「闖海人」精神是:「只買單程票,沒有返程票,明天怎麼樣我們不知道,但就是要一往無前走下去。」  「受益於特區大開放環境,得到過許許多多淳樸善良的海南人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對海南永懷感激。」
  • 海南特區20年:當年"闖海人" 今朝重溫"海南夢"
    海南特區20年:當年"闖海人" 今朝重溫"海南夢" 2008年03月30日 0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只因為走自己的路,只因為種子要發芽……」二十年後的今天,李德成彈著吉他吟唱《海南夢》,激情裡多了一份沉靜。  今天在五指山酒店會議室,六十多位自發而來參加海南建省辦特區二十周年座談會的人們,傾聽《海南夢》,眼裡依然晶瑩。他們和李德成擁有同一個名字「闖海人」。  今年四月,海南將迎來建省辦經濟特區二十周年慶典。自今年春節以來,海南民間紀念建省二十周年潮起。
  • 「闖海人」與海南:奮鬥中共成長的精彩故事
    中新社海口4月15日電 題:「闖海人」與海南:奮鬥中共成長的精彩故事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王辛莉 張茜翼 王子謙 王曉斌「走,到海南去,做特區人!」30年前,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十萬人才下海南」蔚為壯觀,演繹了一個個與海南共奮鬥共成長的精彩故事。1988年「丟下」高校講師工作的王曉華從福建來到海南,儘管「那時的海口好似面黃肌瘦的小男孩,至多就像內陸縣城而已」,但「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幾乎擠『破』了這座城市」。
  • 【我與海南30年】新「闖海人」陳智慧:講好閱讀故事 建設書香海南
    中新網海南新聞4月20日電 題:新「闖海人」陳智慧:講好閱讀故事,建設書香海南  陳智慧  因為朋友無意一句「海南是個好地方」的感慨的機緣巧合,2007年3月15日,我來到了海南。  下飛機那一刻,我對海南有了明顯不同的感覺:老家湖南尚是春寒料峭,海南已是陽春熱浪撲面。
  • 闖海牆:見證上個世紀80年代"十萬人才下海南"歷史
    2006年2月初,海南省闖海文化研究會的一群闖海人自發舉行了一次小型的集會,大家提出,儘管闖海者當年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今天回望那段歷史,令人最難以忘懷的是那個年代闖海人在艱苦中奮鬥的精神,他們希望即將建設的闖海紀念牆能體現出闖海人追求自由,擁抱理想,艱苦創業,憧憬未來的精神。
  • ...海南中視集團董事長劉文軍堅守30載 書就一代闖海人文化夢
    點擊進入專題海南日報版面截圖  海南中視集團董事長劉文軍堅守30載,書就一代闖海人文化夢——  一片文心在天涯海南中視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文軍:堅守30年寫就闖海人的文化夢  劉文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海洋風音樂傳遞海南開放新姿態
    本報海口2月24日訊 (記者尤夢瑜 實習生鍾南)2月24日上午,「感悟大海、守護南海、走向海洋」海洋風主題歌曲創作研討會在海口舉行,近20位國內知名詞曲作家、評論家以及10餘位來自省內的音樂家共聚一堂,分享各自對海洋風主題歌曲創作的理解與感受,為海南做好下一步創作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細心採訪、精當編排的結晶之作,推動海南凡人善舉層出不窮、美德義行蔚然成風,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正氣充盈、上下同心的海南,也讓人更加清晰看到,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源源不絕地滋養著世道人心、華夏文明。
  • 海南城市沙龍落幕 多位「闖海人」分享闖海故事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9日電(盧才珍)「初心與使命——31載『闖海夢』初心不改新篇章」城市主題沙龍第七站8日下午在海口舉行,多位「闖海人」現場分享他們的「闖海故事」,回顧海南商業發展歷程,挖掘城市獨特的文化和魅力。圖為沙龍現場。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騎樓開放商業文明之獨特風景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葩  編者按  「騎樓林立商賈絡繹」  海南的騎樓群在歷史上  書寫過海南商業興盛  和對外交流的真實景象  一棟棟騎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事實上,消費者每一個「剁手」數據的背後,都是對海南農產品近年來實現產業鏈延伸、品牌化營銷、數位化升級「三級跳」的認可與埋單。而大數據的背後,海南農產品仍存在哪些短板和市場新藍海,成為許多企業在「雙11」落幕後的重要考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品牌精彩綻放首屆品博會
    步入以「海南改革開放再出發」為主題的海南展館,用椰林、沙灘等海南元素精心布置的展館立刻將觀眾的思緒帶到了美麗的海之南。參展的13家海南自主品牌企業涵蓋旅遊、熱帶高效農業、會展業、網際網路、金融以及生物製藥等重點產業領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12月22日,在由省商務廳等單位舉辦的2018海南國際房車(汽車)露營休閒旅遊博覽會上,與會嘉賓建議海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推進露營地建設等舉措,做足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海南擁有優質的露營資源,發展房車露營產業非常有潛力。」中國旅遊車船協會自駕遊與露營房車分會秘書長劉漢奇說,在海南推進旅遊業升級、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過程中,房車露營產業大有可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景區,海南旅遊大盤中的珍珠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正值盛夏,瓊島依然遊客如織。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度是國防前線,讓人感到神秘而又遙遠。終於,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這個位於祖國南端的熱帶海島向世人掀起了神秘面紗。當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號角吹響時,不知有多少人是哼唱著《請到天涯海角來》,踏上這座海島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天涯十五載:「闖海人」熱憶「十萬人才下海南」
    中新社海口四月十二日電題:天涯十五載:闖海人熱憶「十萬人才下海南」  作者 關向東 劉峭  十五年前,即一九八八年四月,經中央批准,原隸屬廣東省的海南行政區撤區建省,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由此宣告成立。地處南疆的海南島開始了大發展的歷程,「十萬人才下海南」就是這一歷程的一個縮影。
  • 《海南往事》研討會在海口舉行 57萬字講述「闖海人」故事
    《海南往事》是一部反映闖海人在海南艱苦奮鬥,開創生活,實現海南夢的長篇小說,共分三部,記敘了一批闖海人在海南發展的三個有代表性年度中生活與創業的故事,由陸勝平歷時近20年寫就,並以此獻禮海南建省30周年。  「因為闖海人在闖蕩中求發展,在迷茫中求生存,走過的那一段歡樂與痛苦、絢麗又無奈的人生旅程,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怎麼書寫「海絲」旅遊文章?
    海口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海南與32個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貿易總額45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年增長逾28%。其中東協是海南最大的出口市場。  海南對沿線國家的遊客有吸引力。來自億贊普的大數據分析顯示,海南最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關注的領域主要在旅遊、經濟、美食、購物、環境等方面。最希望來海南旅遊的國家在東南亞、西歐和中東歐,其中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位列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