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分42秒
最近,雷州再次榮登央視CCTV-10
在《中國影像方志》雷州篇中驚豔亮相
我們雷州又要在全國出名了!
CCTV-10 【中國影像方志】
_
_
廣東卷 雷州篇
熟悉的地方、場景還有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在央視的鏡頭下,展現出別樣魅力……
1
地名記
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隋末唐初,古雷州之地由合浦郡改為東合州。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陳文玉,將故土「東合州」之名,改為「雷州」。
從此,「雷州」之名便與陳文玉這位歷史人物一起,形成嶺南地區獨特的「雷祖文化」。
陳文玉被奉為雷祖。有關於雷的活動,必定在雷祖的紀念祠裡面舉行。 雷州人世代承襲著「鑄鼓換雷,祭拜雷祖,儺舞祈雨」的古老信仰。
這片從水火中崛起,因雷而動魄驚心的濱海之地,引航著雷州半島換發出嶄新的榮光
2
古建記
潮溪村古建承載歷史記憶
潮溪村的古民居,是明代崇禎年間福建陳氏遷來後所建造的,留存於今的數座大宅中,矗立著一座高壁深壘的百尺碉樓,名為「朝議第」。
2012年,雷州市潮溪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磚瓦剝落的古民居,也在雷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開始進行修復。
然而,要讓這些古老的村落以嶄新的面貌重現於世,需要依靠一種當地獨有的建築技藝——雷州灰塑。
匠人們在灰塑材料中巧妙地融入了蠣灰、絡麻、薴麻等特殊成份,使得建築可以耐受酸鹼、適應高溫,經久耐用。
「屋脊翹」、「封火山牆」和「照壁」,被譽為雷州建築文化「三絕」。
「屋脊翹」,就是構造牛角紋、夔龍紋。牛角紋還原了雷州早期的農耕文明,而夔龍紋則體現了雷州人承襲至今的崇雷信仰。
「封火山牆」,原本是用於抵禦洪水、火患的高牆,而在雷州人手中,卻又多了一份藝術的表達。
3
傳承記
雷劇唱腔獨特潮
雷劇,廣東四大劇種之一,被譽為雷州半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雷劇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有一種儺舞隨著中原士兵傳入雷州,人們將儺舞與本土歌謠融合後,逐步演化為今天的雷劇。
20世紀50年代後,雷劇建立起了兼具板腔體和曲牌體的聲腔體制,讓靈活而機動的音樂唱腔成為雷劇的最大特色。
如今,雷劇已擁有80多種腔調。並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門地方傳統戲曲,逐漸登上了時代的舞臺,成為許多年輕人喜愛的戲曲藝術。
4
手工記
雷州石狗:「南方兵馬俑」
雷州石狗,起源於古雷州時一支名為「盤(槃)瓠蠻」的部落,他們尊崇狗為先祖。並用巖石雕刻石狗作為部落的圖騰,賦予石狗鎮守一方的使命。
2008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石狗雕刻的技藝也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關注。
為了重現這獨具風採的嶺南農耕文明,雷州市以「稻海桑田,石狗守護」為主題,構建了「萬畝良田國家農業公園」。
5
美食記
蛤蔞米粽凝聚遊子鄉愁
蛤蔞,一種雷州當地獨有的奇異香草。
古人將「蛤蔞」稱為「蓽撥」,他特殊的香氣能讓淡然無味的菜餚瞬間變得美味無窮。
雷州人習慣將蛤蔞與稻米搭配,製成蛤蔞米粽。來自蛤蔞葉的香氣,與醃製出濃香的五花肉組合、碰撞,為每一顆粽子帶來更加豐富的口味和營養。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對於這種飽含生命能量的香草,雷州人始終無法忘懷。並將它易名為「蛤蔞」二字,諧音為「合老」,賦予了「相合到老」的祥瑞寓意。
2017年,雷州的蛤蔞粽製作技藝入選湛江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6
當代記
「中國珍珠第一村」
雷州流沙村產珍珠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時期,珍珠被稱為「南珠」,由於其特殊的色澤和品質,一度成為朝廷貢品。
流沙村每年加工的馬氏珠母貝珍珠佔全國90%,流沙南珠出口到全球50多個國家,流沙村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珍珠第一村」。
2017 年,雷州市流沙珍珠孵化養殖加工一體化產業基地被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立項為省重點項目。
雷州將構建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引領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將雷州市南珠產業打造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海水珍珠的示範產業。
今天,生活在流沙村的人們,懷抱著「珍珠人生」的美好夢想,用生活的磨礪,打造出這片土地上晶瑩亮麗的燦爛珠光。
雷州作為湛江的一張名片
其獨特悠久的文化底蘊
使湛江充滿了各種不同的魅力
小微為自己是一個湛江人而感到驕傲!
祝願湛江發展越來越好!
-THE END-
▍圖文:素材來源CCTV-10、雷州市網、暢說108德清站,微湛江整理文章,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編輯:陳阿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