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後裔,江蘇校姓的來源與遷徙

2020-12-17 校姓源流

校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世係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裡答—校姓。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孛兒只斤氏,原為蒙古尼倫諸部之一,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時始用此稱。至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罕時, 復冠以 「乞顏」部之稱,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一支稱「乞顏·孛兒只斤氏」;此後,孛兒只斤變成一種姓氏名稱(黃金家族)。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黃金家族通過三次西徵,建立了以元朝為中心,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四大附屬國的日不落帝國。遠在裏海、黑海-俄羅斯的金帳汗國被分封給朮赤一系,他們統治俄羅斯各公國長達240年;現在的哈薩克族就是由朮赤的後裔主導演變形成的民族。

1254年撒裡答(朮赤孫)在帶著妻妾、子女,前往東方朝覲蒙哥汗。此時金帳汗拔都突然在西方病逝,撒裡答也在回去繼承汗位的路上去世,於是其家眷因派系鬥爭留在了晉寧路的封地(今山西省洪洞縣)。他們靠著食邑的五戶絲、戶鈔及元廷的賞賜過著優裕的生活,慢慢地人丁興旺起來(浩繁)。

以上這段歷史在多部史書上都有記載,也得到了專家認定;那麼,校姓是怎麼遷徙到江蘇興化,又經歷了怎樣的旅程呢?

元朝末期政治敗壞、稅負沉重,加上天災不斷,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極端尖銳化,終於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北方的紅巾軍聲勢浩大,曾於1358年攻陷晉寧路,雖然後來被蒙古軍消滅,但蒙古統治階級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最終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南方起義軍,並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作為蒙元統治階級,這支孛兒只斤家族也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很多男丁被戰死,他們不得不隱姓埋名,舉家逃亡(趁在草莽)。由於「朮赤」的字形和蒙古讀音都和「校【jiao】」類似,他們從孛兒只斤氏改漢姓為「校」(以封號記族)。

於是他們逃亡到了真定(今河北欒城),這裡原是他們的另一封地;此次逃亡直線距離320公裡,當時兵荒馬亂,又多是老弱,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河北欒城是校姓在元末明初的祖居地,作為蒙古的黃金家族,他們在此留下了不少傳說。校姓原居北長村,曾因瘟疫買下整個南長村,舉村搬遷並改村名為北長,從此這裡再沒有南長村;他們有兩個佔地共120畝的花園,在縣衙專門修建有自己的牢房;家族的祖墳規模龐大,墓穴形狀如蒙古包;1958年平墳時,光石碑就達十數層,墳地裡松柏也非常茂盛,站進去看不見太陽。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們不得不再次逃亡。中牟縣誌中校朱傳為直隸欒城人遭洪武兵亂徙河南中牟邑家焉;河南鞏義校姓一世忠,始祖自明初由直隸欒城七世祖南遊,越河留居吾鞏縣;江蘇校姓始祖校鎔,公本籍姑蘇因靖難兵起而渡江於海陵東南隅見其地風俗淳美而居焉。

洪武兵亂指的是元末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戰爭,所以河南中牟的校姓應該是最早從欒城外遷的。而明初從欒城外遷的,應該都是因為「靖難」,當時建文帝朱允炆在真定設置平燕布政司,並在此多次與朱棣的燕軍交戰。所以校鎔和校忠應該都是在這個時候逃難外遷的,他們可能是一起南逃,到鞏義後校忠一支定居下來;按照當地的戶籍管理制度,一個姓氏的蒙古族在本地區不得超過10戶,於是校鎔一支選擇繼續東行。校忠是欒城校姓的七世祖,校鎔很可能也是。

最終這支校姓在江蘇興化一個四面環水的荒涼小島(校寧莊)上定居下來,出入都靠擺渡。家譜記載:「夫吾祖原始經營創立,背市城,遠康衢,運間於數拾裡之外,量後世國運興衰,必不致受其顛沛傾覆、父子兄弟流離之苦矣。」

此次逃亡直線距離730公裡,儘管兵荒馬亂,儘管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作為黃金家族的後裔,他們最終完成這樣的壯舉;但受盡「顛沛傾覆、父子兄弟流離之苦」

江蘇校姓始譜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校姓逃難並定居興化近450年了,但家譜記錄了前面幾代先祖的具體的信息,如始祖:「鎔公,字立本;公本籍姑蘇因靖難兵起而渡江於海陵東南隅見其地風俗淳美而居焉;生於洪武癸丑年五月十四日子時,卒於正統甲子年六月十三日辰時「、「長子正崑,字乾元,生二子邦求、邦源;次子正崙,字乾泰, 生二子邦國、邦賢「;可以肯定這些信息在編譜之前就被記錄並傳承下來。

但 「立本公以前上溯之,每嘆渺而難稽」, 對於其黃金家族身份隻字不提;我們可以通過先祖的名字得到暗示:乾元(「元朝」本是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崑崙、邦、求源、國賢無不體現出黃金家族恢復榮耀的願望。校氏先人在定居興化後,立村莊名為「校家莊」,堂號為「恩賜堂」,是為了紀念信仰基督教的先祖撒裡答。為了讓後代能追根朔源,又可避生禍端,校姓先祖真是用心良苦啊!至於「自姑蘇」之說除了為避禍,也和當時的免稅賦政策有關。

興化是江蘇校姓的發源地,現在的江蘇校姓已開枝散葉至姜堰、大豐及高郵、鹽都等地,共有約2,800人。

參考資料:

《校姓從哪兒來?他們是朮赤後裔,亦取姓於「朮赤」》,校姓流源;《成吉思汗後裔-校姓在欒城》,校姓流源;《校秀書墓碑銘文歷史考證》,校姓流源;《拔都後世探尋》, 校永泉 ,2019年;《成吉思汗後裔校氏通志》 , 校鳳林,2016年;《成吉思汗後裔校姓源流》, 任崇嶽,2014年;

相關焦點

  • 你身邊姓「校」的人 可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圖)
    原來,經專家考證,校姓乃是成吉思汗後裔。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申子仲/文圖  中牟校姓原是「天驕」後裔  《百家姓》504姓中無校姓,而全國有13000多人姓校,中牟縣就佔了5000多人,遍布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他們的戶籍顯示也均為漢族。
  • 百家姓裡沒有它,泰州校姓居民原來是成吉思汗後裔
    他們來時彼此陌生,但到了泰州這片土地上,僅憑一個「校」字,就讓無數校姓後代很快熱絡起來。12月2日,校果村和邱劉村的校姓家族迎來了最重大的日子:兩地的成吉思汗文化廣場落成,並舉辦「成吉思汗像落成典禮」。
  • 他們是成吉思汗後裔,武陵深山生活數百年
    歷經史料和實地考證,村裡有個特罕見的姓:部氏,系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黃金家族」後裔,2002年12月正式掛牌成立。隱匿在大山深處的原始村落,近300年來不為人知曉。254戶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裡山腰、坡尖、坪壩,叱吒疆場的馬背民族緣何到此,根在何處,路在何方。
  • 成吉思汗後人屋牆上雕的蒙古馬(圖)
    雕江陰市文管辦供圖  在江蘇江陰居住著這麼一群李姓村民,他們大都擁有著標誌性的方臉和大鼻子,從一世祖算起,至今已傳至30多代。這個原本普通的李姓家族,最近因一份續寫的宗譜揭開了其隱藏700多年的秘密。原來這群祖祖輩輩生活在江陰的李姓人,其祖先竟來自北方大草原,是成吉思汗的後人。這支成吉思汗的後人為何會從遼闊的大草原來到美麗的江南小鎮?既然是成吉思汗的後人,為何又會姓李?
  • 廚師:我是成吉思汗35代後裔,知道陵墓在哪,專家看到戶口本笑了
    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逝世,關於他的死因,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是更神秘的卻是成吉思汗的陵墓問題。根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大汗的葬禮是蒙古族的最高機密:子孫會將他的遺體深埋地下,而周圍既沒有陵寢也沒有寶鼎。
  • 連哈密回王都是黃金家族後裔?說說成吉思汗子孫現在都在哪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也就是所謂的「黃金家族」,今天是否還存在? 成吉思汗兒孫輩有戰死的、絕後的,元代蒙古統治者一直內鬥,北逃後,被明軍追殺、仍然不停內鬥,發生了「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等事。
  • 清朝最有名的皇帝,流著成吉思汗的血,只因祖母是黃金家族的後裔
    作為清朝最有名、最有能力的帝王,康熙皇帝身上竟然流著蒙古帝國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血。 這是真的嗎? 是的,這是事實。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鐵木真是草原霸主,是歐亞大陸的霸主,他的鐵騎曾踏遍一個又一個國度,徵服一個又一個民族,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創造了屬於他的神話。
  • 成吉思汗徵服的乃蠻、克烈、汪古、蔑兒乞等部,後裔都去哪了?
    熟悉成吉思汗歷史的人,都知道成吉思汗在起家的時候,曾經消滅了蔑兒乞、克烈、乃蠻、汪古等部落。那麼,這些部落的後裔如今都生活在哪?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生於乞顏部落。自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蒙古秘史》中有段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又放在「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以後,才單用孛兒只斤為單獨的姓氏,以顯尊貴。
  • 成吉思汗後人世居江陰700年 屋牆浮雕刻有蒙古馬
    作為族譜的修纂者之一,李三興算是了解家族歷史較多的後裔之一,他的辦公室放了成吉思汗的像,他時常翻閱族譜暢想當年祖先金戈鐵馬的歲月。可這位馬背上民族的後裔在2009年在草原上一次有機會真正騎馬時,卻一不小心從馬上摔了下來,讓他哭笑不得。  今年45歲的李豐則是嘉那族李氏後裔第24代,他坦言如果當年不修家譜,根本不知道自己竟然是蒙古族。
  • 河湟汪土司是成吉思汗後裔嗎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刊平臺
    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誰的後裔、先祖從哪裡來、是做什麼的?  中國人從人文先祖伏羲氏開始,就有了姓氏,至今已五千多年,比歐洲人整整早了四千年。無怪乎,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中國地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單之薔先生斷言:「姓氏,是不亞於四大發明的發明」。它對於研究區域人文歷史,明確區域人口的來源線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拿破崙是這樣評價成吉思汗的
    有人認為,鐵木真及其後裔建立的蒙古汗國、元朝以及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等政權嗣後在西察合臺汗國基礎上、具有鐵木真血統的帖木兒建立的帖木兒帝國,以及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建立的莫臥兒王朝,促進了歐亞大陸文明間的交流。 拿破崙這樣評價鐵木真:「我不如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開國十大功臣
    伴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鐵木真的力量逐步壯大起來,組建了一直隸屬於自己的強悍隊伍,並於1189年被推舉為乞顏部可汗,之後鐵木真相繼擊敗了泰赤烏部、札木合、王汗,佔據了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成為蒙古勢力最為強悍的部落,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
  • 身前厲害,但死後尷尬,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底應該屬於哪個國家?
    中外歷史學家曾經討論過關於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從歷史的發展和傳承,大部分歷史專家都傾向於成吉思汗是中國人。至於說成吉思汗陵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和考古專家爭議非常大。又說在門外蒙古。又說在內蒙古。等等等等,至今也沒有找到正確答案。奈何有的人就是不願意承認那段被殖民、被統治的歷史事實。
  • 中牟校朱墓表譯釋
    2013年3月,在河南省中牟縣東漳校姓祖墳西南新出土兩通校姓先祖墓碑,墓碑之二:墓主人:校朱立墓人:校先覺等(墓主兒子)時間:明正德甲戌(1514年),明嘉靖乙丑(1565年)該墓碑對校姓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 成吉思汗與蒙餐蒙藥
    其實,成吉思汗很早就掌握了「只有強壯的體魄才能擁有充沛的精力,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擁有顯著效力」的人生哲理。成吉思汗一直特別關注自身體魄的健康,始終堅持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養生之道。成吉思汗不僅自己享用養身之道的秘訣,還傳給部將士兵和庶民,一起分享健身的樂趣。如今,雖然記載成吉思汗的養生之道的歷史文獻少之又少,可它卻與成吉思汗的傳說一同流入了民間,口口相傳,傳至今日。
  • 成吉思汗後人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現在哪個國家還存在?
    (蒙古國不能算成吉思汗後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成吉思汗死後,並沒有將汗位按照蒙古人的傳統,傳給自己的幼子託雷,而是選擇將汗位傳給三子窩闊臺,這直接導致了蒙古內部的矛盾和未來蒙古帝國的衰落埋下了伏筆。雖說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手持有成吉思汗留下的遺詔,但是許多蒙古貴族依舊堅持汗位的傳承必須按照蒙古人傳統的原則,所以有無數的蒙古貴族支持成吉思汗第四子託雷繼位。這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汗位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處於空缺狀態。最終窩闊臺在自己二哥察合臺的支持下,才得以繼承汗位,成為蒙古帝國的第二位大汗。
  • 成吉思汗之死有哪些傳說?成吉思汗是怎麼死的?
    成吉思汗陵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至於屍身葬於何處,這至今都還是一個未解的謎團。成吉思汗給後世留下的諸多謎團,吊足了無數人的胃口。其中,最具魅力的歷史懸念都是與死有關:一是怎麼死的?二是死了葬哪?
  • 成吉思汗到底怎麼死的?猜測:成吉思汗可能是被西夏王妃咬死的?
    古代帝王當中有許多都是雷厲風行之人,他們處理朝政的手段,以及對待邊疆鄰國的手段頗有智慧與才能,而且都是奉行「快字訣」,就像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等幾位帝王,尤其成吉思汗真的是中國少有的霸氣皇帝,他一生當中可謂是氣貫長虹、戎馬一生,他就用自己的鐵蹄徵服了大大小小很多個民族,也讓中國的版圖擴大到空前遼闊的領域
  • 成吉思汗死因探秘
    然而在徵討西夏的過程中,突然傳出成吉思汗暴病身亡。但史書並無記載成吉思汗的病史,身體是健康的,那麼成績思汗是正常死亡嗎?他到底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正因為死得突然,後世有很多猜想。第一,被咬死說。成吉思汗的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西夏皇帝聽說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徵討西夏,驚恐萬分。這時,恰有成吉思汗的使者到來,索要西夏王妃。
  • 成吉思汗的真正死因,難怪史書不記載,原因讓人難以置信
    成吉思汗是一個狂熱的戰爭分子,他有瘋狂的領土追求。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南北作戰,徵服了半個世界,並在戰爭中度過了一生。成吉思汗,原名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落,被譽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生在貴族家庭,但他年輕時的生活並不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