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世係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裡答—校姓。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孛兒只斤氏,原為蒙古尼倫諸部之一,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時始用此稱。至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罕時, 復冠以 「乞顏」部之稱,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一支稱「乞顏·孛兒只斤氏」;此後,孛兒只斤變成一種姓氏名稱(黃金家族)。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黃金家族通過三次西徵,建立了以元朝為中心,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四大附屬國的日不落帝國。遠在裏海、黑海-俄羅斯的金帳汗國被分封給朮赤一系,他們統治俄羅斯各公國長達240年;現在的哈薩克族就是由朮赤的後裔主導演變形成的民族。
1254年撒裡答(朮赤孫)在帶著妻妾、子女,前往東方朝覲蒙哥汗。此時金帳汗拔都突然在西方病逝,撒裡答也在回去繼承汗位的路上去世,於是其家眷因派系鬥爭留在了晉寧路的封地(今山西省洪洞縣)。他們靠著食邑的五戶絲、戶鈔及元廷的賞賜過著優裕的生活,慢慢地人丁興旺起來(浩繁)。
以上這段歷史在多部史書上都有記載,也得到了專家認定;那麼,校姓是怎麼遷徙到江蘇興化,又經歷了怎樣的旅程呢?
元朝末期政治敗壞、稅負沉重,加上天災不斷,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極端尖銳化,終於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北方的紅巾軍聲勢浩大,曾於1358年攻陷晉寧路,雖然後來被蒙古軍消滅,但蒙古統治階級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最終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南方起義軍,並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作為蒙元統治階級,這支孛兒只斤家族也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很多男丁被戰死,他們不得不隱姓埋名,舉家逃亡(趁在草莽)。由於「朮赤」的字形和蒙古讀音都和「校【jiao】」類似,他們從孛兒只斤氏改漢姓為「校」(以封號記族)。
於是他們逃亡到了真定(今河北欒城),這裡原是他們的另一封地;此次逃亡直線距離320公裡,當時兵荒馬亂,又多是老弱,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河北欒城是校姓在元末明初的祖居地,作為蒙古的黃金家族,他們在此留下了不少傳說。校姓原居北長村,曾因瘟疫買下整個南長村,舉村搬遷並改村名為北長,從此這裡再沒有南長村;他們有兩個佔地共120畝的花園,在縣衙專門修建有自己的牢房;家族的祖墳規模龐大,墓穴形狀如蒙古包;1958年平墳時,光石碑就達十數層,墳地裡松柏也非常茂盛,站進去看不見太陽。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們不得不再次逃亡。中牟縣誌中校朱傳為直隸欒城人遭洪武兵亂徙河南中牟邑家焉;河南鞏義校姓一世忠,始祖自明初由直隸欒城七世祖南遊,越河留居吾鞏縣;江蘇校姓始祖校鎔,公本籍姑蘇因靖難兵起而渡江於海陵東南隅見其地風俗淳美而居焉。
洪武兵亂指的是元末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戰爭,所以河南中牟的校姓應該是最早從欒城外遷的。而明初從欒城外遷的,應該都是因為「靖難」,當時建文帝朱允炆在真定設置平燕布政司,並在此多次與朱棣的燕軍交戰。所以校鎔和校忠應該都是在這個時候逃難外遷的,他們可能是一起南逃,到鞏義後校忠一支定居下來;按照當地的戶籍管理制度,一個姓氏的蒙古族在本地區不得超過10戶,於是校鎔一支選擇繼續東行。校忠是欒城校姓的七世祖,校鎔很可能也是。
最終這支校姓在江蘇興化一個四面環水的荒涼小島(校寧莊)上定居下來,出入都靠擺渡。家譜記載:「夫吾祖原始經營創立,背市城,遠康衢,運間於數拾裡之外,量後世國運興衰,必不致受其顛沛傾覆、父子兄弟流離之苦矣。」
此次逃亡直線距離730公裡,儘管兵荒馬亂,儘管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作為黃金家族的後裔,他們最終完成這樣的壯舉;但受盡「顛沛傾覆、父子兄弟流離之苦」。
江蘇校姓始譜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校姓逃難並定居興化近450年了,但家譜記錄了前面幾代先祖的具體的信息,如始祖:「鎔公,字立本;公本籍姑蘇因靖難兵起而渡江於海陵東南隅見其地風俗淳美而居焉;生於洪武癸丑年五月十四日子時,卒於正統甲子年六月十三日辰時「、「長子正崑,字乾元,生二子邦求、邦源;次子正崙,字乾泰, 生二子邦國、邦賢「;可以肯定這些信息在編譜之前就被記錄並傳承下來。
但 「立本公以前上溯之,每嘆渺而難稽」, 對於其黃金家族身份隻字不提;我們可以通過先祖的名字得到暗示:乾元(「元朝」本是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崑崙、邦、求源、國賢無不體現出黃金家族恢復榮耀的願望。校氏先人在定居興化後,立村莊名為「校家莊」,堂號為「恩賜堂」,是為了紀念信仰基督教的先祖撒裡答。為了讓後代能追根朔源,又可避生禍端,校姓先祖真是用心良苦啊!至於「自姑蘇」之說除了為避禍,也和當時的免稅賦政策有關。
興化是江蘇校姓的發源地,現在的江蘇校姓已開枝散葉至姜堰、大豐及高郵、鹽都等地,共有約2,800人。
參考資料:
《校姓從哪兒來?他們是朮赤後裔,亦取姓於「朮赤」》,校姓流源;《成吉思汗後裔-校姓在欒城》,校姓流源;《校秀書墓碑銘文歷史考證》,校姓流源;《拔都後世探尋》, 校永泉 ,2019年;《成吉思汗後裔校氏通志》 , 校鳳林,2016年;《成吉思汗後裔校姓源流》, 任崇嶽,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