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手部疾病常見的症狀,我們之前介紹了手部麻木、疼痛、腫塊這三種症狀及對應可能產生的疾病和治療,點擊下文查看:
手部常見症狀與治療-第一篇:麻
手部常見症狀與治療-第二篇:痛
手部常見症狀與治療-第三篇:腫塊
接下來我們介紹了腱鞘炎手術醫生都做了些什麼,點擊下文查看:
腱鞘炎手術,我到底幹了些什麼?
腕管症候群手術,我又幹了些什麼?
這是我手術幹了什麼系列的第三篇,也是一個手外科的常見疾病:肘管症候群。至於這個病的相關情況,也請參考我的科普文章 《 手部常見症狀與治療第一篇:麻 》 。
一、關於手術
對於肘管症候群這個疾病,其實大部分的患者確診後都是需要手術的,但與腕管症候群不同,對於不同程度的患者,所要採取的手術方式是有區別的,這就不是一個 18 分鐘的故事了。相對而言,這個故事的時間要長一些了,而且,還有支線劇情。
二、麻醉
從麻醉講起,哪怕我再喜歡我的獨家麻藥配方,我也不得不承認,在對於肘管症候群這個疾病的手術治療上,我更願意讓麻醉醫師來幫助我實施麻醉,因為我需要麻醉的不僅僅是一個局部,而是至少一整條胳膊或者是對患者而言更為舒適安全的全身麻醉。
麻醉完成以後,我們的手術就要正式開始了。對於肘管症候群的手術,常見的是兩種,一種叫做單純松解,另一種叫做松解+前置。
三、松解
先說說單純松解,對於症狀比較輕的患者或是年齡很大的患者,我會選擇這一個術式。相對而言,這個手術的操作比較簡單,時間也比較短。大體上,這個手術的步驟與腕管症候群就比較類似了。
>> 就切口而言,我僅僅需要在肘部內側的地方做一個 3 一 5 公分的小口子,然後從切口內找到尺神經表面的韌帶組織,這一層韌帶就好比腕管症候群裡的腕橫韌帶一般,是肘管的蓋子。
>> 將這個蓋子切開,將尺神經從狹小的肘管內放出來。然後,我還會再向兩側檢查一下,有無其他的組織對神經造成壓迫,如果有的話,也要一併切開。
>> 當所有壓住尺神經的因素全部解除後,這個手術的主要部分也就結束了。
>> 剩下的止血、縫合之類的與其他手術也沒啥差別了,我也就不贅述了。
四、松解+前置
重點講講前置術這一個多出來的支線劇情。
對於程度比較重、骨關節有異常或是尺神經松解後會滑脫(尺神經是在靜靜躺在尺神經溝裡的,如果松解後,手臂彎曲後尺神經就要跑出來的情況就稱為滑脫)的患者,為了減少肘關節彎曲對神經功能的影響,我就會採用松解+前置這樣的終級手術方案了。
與前面的單純松解一樣,需要鬆開壓迫神經的所有結構。但是為了一會兒能使神經順利的、不受阻擋的移動位置,在松解+前置時,我需要松解的範圍就需要更廣一些,否則移了位置後的神經就會拐好幾個彎了。
基於這種情況,為了更順利的進行手術,3 一 5 公分的小口子顯然是不夠的。這時,我需要一個 10 一 15 公分的切口來實施手術。切口大了,會碰到的東西就多了。
至少,在做這個手術的時候,十有八九會碰到另一根叫做前臂內側皮神經的感覺神經。如果損傷了這條神經,那手術後也許手麻是變好了,但是前臂的內側就要麻木了。
所以,在做這個手術的時候,我首先會找到這根細小的神經保護好,然後再開始進行比較廣範圍內的尺神經松解。
松解完後,就要進行前置這一步驟了。先解釋下什麼叫前置,顧名思義,前置就是放置於前方的意義。那問題來了,我們要將尺神經放在什麼東西的前面呢?
>> 位置
這裡我們首先要介紹一個解剖結構,叫做肱骨內上髁。肱骨內上髁是一個體表標誌,也就是可以摸到的地方。這個結構就在肘關節的內側,那個突出的骨頭就是它了。
在它的後面,有時我們能摸到一條麻筋,其實那就是尺神經。也就是說,原本的尺神經是在肱骨內上髁的後面的。所以,我們前置就是要將尺神經放到肱骨內上髁的前面去。
>> 原因
為什麼要放,因為放過去以後屈伸肘關節時,對尺神經的影響就小了很多。
>> 方法
經典的前置方法有三種,皮下前置、肌內前置與肌下前置。所謂的前置方法,是指將神經放到肱骨骨上髁前面後的層次。但是隨著手術的發展,肌肉與肌下前置這兩種方法因為手術創傷比較大,已經很少採用了。
我一般採用皮下前置,或是另一種改良的前置方法,稱為肌膜下前置的方法來實施前置這一環節。
具體的做法是:
1)用皮下的軟組織或者肱骨內上髁前面肌肉表面的肌膜在肱骨內上髁表面形成一層阻擋層,防止前置後的尺神經再掉回去。
2)前置以後一般我還要被動的活動一下肘關節,確認在活動的過程中,尺神經沒有不順暢的地方才放心。
五、後面的話
前置手術過程是不是聽上去複雜了好多?與單純松解而言,前置術的確複雜了不少。但對於有經驗的手外科醫師而言,也就是個把小時的事情,輕鬆就能搞定。
人們的恐懼心理往往來源於陌生,去了解是降低恐懼的有利武器。希望我這些流水帳似的經驗之談可以幫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肘管症候群,減少陌生感,降低恐懼感。
- END -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