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管症候群又稱肘尺管症候群,是指尺神經在肘管內受到慢性壓迫或牽引而引起的以手部肌肉萎縮無力及手尺側麻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尺神經進行性損害,是臨床上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疾病,僅次於腕管症候群,常見於青壯年人群,也發生於老年人群。
肘管症候群的症狀和體徵為:小指和環狀的尺側半麻木遲鈍,肘關節和前臂內側灼痛;夾紙試驗呈陽性,環小指不能做並指和分指動作;嚴重者可有「爪形手」畸形。
診斷方法
1.患者主訴通常包括小指和環指感覺異常和麻木,肘關節和前臂內側灼痛等。
2.肘管處或近端神經走行路線上Tinel徵(叩擊神經損傷或神經損害的部位或其遠側,而出現其支配皮區的放電樣麻痛感或蟻走感,代表神經再生的水平或神經損害的部位)陽性。
3.誘發試驗。肘關節屈曲時,指壓肘管內或其近端尺神經誘發症狀出現或加重視為陽性表現。很多患者在神經壓迫早期並沒有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表現,需要進行誘發試驗。
4.肌電圖檢查。因為早期電診斷檢查多無陽性結果,因此,診斷依賴臨床檢查結果。
5.彩超檢查。彩超檢查可以明確尺神經卡壓的部位,肘管內有無腫物佔位等。
缺血或機械性壓迫,肘關節反覆屈伸、創傷後瘢痕、異位肌肉或直接壓迫等,肘關節周圍骨折本身或與之相關的手術都可能造成尺神經急性損傷,並引起症狀,尺神經半脫位也可能引起肘管症候群。肘關節屈曲時,肘管內容積減小,內壓增加。
治療方法
肘管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肘管症候群通常可以選擇保守治療。避免肘關節屈曲或增加尺神經內壓力的動作,包括操縱方向盤、長時間打電話等。這種姿勢調整可能需要持續幾個月時間才能緩解症狀;少數情況下,需要手術緩解症狀。但是,手術後不滿意度要高於腕管症候群患者;同時,手術失敗後,造成的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要慎重選擇。
減少肘關節屈曲角度和尺神經承受的直接壓力可以緩解輕中度尺神經壓迫所引起的症狀。常用的非手術治療方法是夜間佩戴支具,將肘關節固定於伸直位。但是,傳統的堅硬支具常因患者不適、依從性差而效果不佳。鬆軟的肘關節墊可以保護尺神經,使之避免受到直接壓迫,可以全天佩戴。在腕關節和手關節活動時,尺神經可能在尺側屈腕肌尺骨頭和肱骨頭之間受到壓迫,因此,醫務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特殊的牽拉和神經滑動練習。
對於輕度肘管症候群患者,保守治療2~4個月後,即可有效緩解症狀。肘管處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是選擇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如果傳導速度值超過40秒/小時,則選擇保守治療,至少2個月;如果療效不佳,或開始時傳導速度低於40秒/小時,就要考慮選擇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肘管症候群有多種治療方法,包括單純松解術、內上髁切除術及尺神經皮下、肌下、肌間或經肌肉前移術等。但是,這恰恰也說明了肘管症候群的治療比較複雜,療效欠佳。因此,在選擇治療方法方面尚存爭議。
制定手術治療方法時,應結合肘管症候群的發病機制。在肘關節處,尺神經位置淺,這使其容易受到機械壓迫,而走行於內上髁後方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肘關節屈曲時尺神經不可避免地受到牽拉,肘管內壓力增加。理論上講,只有前移術可以有效緩解屈曲位時尺神經所承受的張力。國內外研究表明,對於進展期的嚴重肘管症候群,單純減壓術很難有效,保守治療後復發率最高。對於中度的神經壓迫患者,肌下前移效果最好;對於重度神經壓迫患者,術後效果均不佳。有學者建議,對於輕度和中度神經壓迫患者,首選單純減壓;對於重度神經壓迫或存在尺神經半脫位等情況的患者,則要選擇皮下前移術。
如果選擇了原位減壓術,效果不佳,再進行其他手術時,因局部瘢痕形成,手術難度増大。因此,不建議選擇原位減壓術。在神經松解減壓的同時,進行尺神經前置,療效還是滿意的。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