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區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通過「全域統籌、政策集成、集約利用、綠色發展」的探索實踐,有效激活三農要素,開創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壯大、產業升級的綠色創新發展新局面。
一、聚焦「地從何來」,創新三定摸底機制,夯實改革基礎。按照「符合規劃、用途管制、依法取得」的原則,以農村資產「多權同確」為基礎,完成了全區152個村、1624個村民小組、9.3萬農戶的集體土地、房屋所有權等權屬確權頒證和集體資產與債權債務核資清理工作。按照「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三大原則,圍繞「三定」(即「定基數、定圖斑、定規模」)進行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摸底,拓展改革空間。提取2014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中的集體建設用地數據及圖形,以此確定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基數為11.3萬畝;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相疊加,得到符合「兩規」的數據圖斑,面積為2.29萬畝;結合權屬來源、入市可行性等因素,綜合確定前期可入市資源4932.79畝。
二、聚焦「地怎麼用」,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確保科學用地。一方面創編了專規。在成都市國土局的支持幫助下,區政府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資源稟賦、生態本底、入市地塊狀況、產業規劃與用地需求四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分析,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開發利用、管理、基本農田保護等方面,在空間上、時間上做出總體布局和優化安排,創編了《郫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土地利用專項規劃(2015—2020)》。另一方面,推進村級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105個涉農村(社區)的村莊規劃編,選定三道堰鎮青槓樹村、唐昌鎮戰旗村作為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試點村,擬定了《成都市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技術方案》,目前已完成兩個村的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形成了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路徑。
三、聚焦「誰來入市」,創新設計組織機構,暢通入市渠道。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所有權主體,將集體資產以股權形式確權量化到符合資格的集體成員,並以民主自願原則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即集體資產管理公司)作為產權代表,具體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同時,按照該區制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主體認定工作辦法》進行管理。通過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實現了土地入市和集體資產運營,集體和農民土地財產權利得以保障。
四、聚焦「怎樣入市」,建立健全制度機制,構建規則體系。以「三建三化」(建規則、建制度、建平臺和組織化、民主化、市場化)為指導,圍繞「交易規則、交易程序、監管規則」三個方面,共出臺了不動產登記、專項規劃、入市主體、調節金收取、收益分配、財務監管等21個配套辦法。同時,通過「一項機制+兩項獎勵」鼓勵金融機構抵押放貸。將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納入區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保障範圍,由市、區兩級風險基金對於收購處置的淨損失按4:6的比例分擔。對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實施專項獎勵和信貸激勵,為金融機構和投資人解除後顧之憂。目前,共辦理涉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13848.19平方米、抵押金額3275.69萬元,入市36宗450畝土地,成交價款2.85億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0.57億元,徵得與契稅相當的調節金705萬元。
五、聚焦「鄉村治理」,創新基層治理模式,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為配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定有序推進,探索形成「四維模式+三個民主」的農村基層治理模式。「四維模式」即「黨建保障+法治思維+民主決策+利益引導」的鄉村治理機制,以黨支部為戰鬥堡壘和政治方向,以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組織形式,以村民委員會為執行機構,以村莊規劃為發展指引,通過「生不添、死不減」固化集體土地和成員,實現全村資產股權量化改造,實現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與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一體化運作。「三個民主」即「民主討論、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村莊重大事務,包括集體資產的處置,由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討論;入市的方式、途徑、底價,由村民代表民主協商;入市后土地收益的分配,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成員代表大會民主決策,保障了村民的切身利益。
六、聚焦「如何分配」,堅持分級共享原則,注重農村持續發展。按照「分區位、有級差」的思路,根據「基準地價」「規劃用途」和「入市方式」的差異,制定實施針對外部分配的「分級調節」和針對內部分配的「二八原則」,改變過去「取之於農,用之於城」的傳統,實現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和市場業主之間的共享。其中,「分級調節」即在核算土地增值收益金徵收比例上,結合基準地價、規劃用途以及入市方式的差異實行分級劃分。其中,工礦倉儲用地按成交價的13%—23%計提;商服用地按成交價的15%—40%計提;入市後再進行轉讓、出租的,以土地收入的3%繳納。同時,根據國家層面的最新規定,將按成交價款的3%—5%向新入市土地的受讓方徵收與契稅相當的調節金。「二八原則」即在堅持「自主決策、著眼長遠」的原則,將土地淨收益的20%用於成員現金分紅,其餘80%作為村集體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金等,保障村民長遠生計和促進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36宗土地入市後,相關農民集體及個人共獲得了超過2.85億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約2.21億元用於集體經濟的積累和發展,約4400萬元用於農民股東的現金分配。
【相關連結】
系列報導一:四川羅江:全面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變「多頭審批」為「一窗服務」
系列報導二:成都市新都區「四路徑」全面提升人民調解質效
系列報導三:眉山彭山區:創新推進農業產業鏈黨建改革?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產業
系列報導四:集體協商六大機制:企業民主管理的「內江模式」
系列報導五:四川內江:創新信息惠民十大「網際網路+」模式
系列報導六:眉山促進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試點構建「321」工作模式
系列報導七:南充市聚焦「三大癥結」?著力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樣本
系列報導八:樂山市積極創新旅遊四項機制?奮力建設「四川旅遊首選地」
系列報導九:宜賓市宜賓縣探索脫貧攻堅「改革試點+」模式
系列報導十:多規合一破壁壘?一張藍圖幹到底――宜賓南溪區創新推進「多規合一」改革試點
系列報導十一:遂寧市全國首創「聯村示範衛生室」建設試點
系列報導十二:雅安市聚力求便?紮實開展全國商標註冊便利化改革試點
系列報導十三:自貢市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 全力助推農村奔小康
系列報導十四:四川創新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助推「五個提升」
系列報導十五:四川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見實效 為農服務更有力
系列報導十六:四川安嶽縣創新構建農村電商「四大體系」 助推縣域經濟增速快跑
系列報導十七:成都金牛區「三個一」工作法 實現行政執法「三個轉變」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