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開闢土地改革新天地

2020-12-14 新鄉網新聞中心

  本報記者宗斌

  項目建設一派你追我趕、如火如荼的熱烈場面,昔日的古老鄉村正漸次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熠熠生輝。

  伴隨新《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一重大變革引發廣泛關注。長垣市,作為全省唯一一個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經驗做法被寫入了國務院總結報告和國家政策規定,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或將開闢土地改革新天地。

  從「小心翼翼」到「漸入佳境」

  改革的春風吹來。

  2015年,全國確定33個縣(市)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長垣市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試點縣(市),陸續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任務。

  改革,無先例可循。怎麼改?事關重大。「土地是祖輩世代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制度改革將對社會變革和發展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長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俊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國有土地徵收出讓,會不會此消彼長,關係如何平衡?」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只要不觸碰三條紅線,任何改革舉措都可以大膽嘗試。」國家對試點改革的政策支持如一劑強心針,引領改革漸入「快車道」。

  在一次次實踐與完善中,數十個配套文件、一系列政策舉措先後出臺。

  以城市規劃區為界,明確劃分國有土地徵收出讓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區域範圍,保障兩種用地形式互不幹擾。

  聘請20家設計機構提供規劃「菜單」,村民「點餐」商定村莊規劃,集全縣土地利用、村莊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等多規合一的村級規劃編制工作有序展開,目前長垣市501個應編制村級規劃的村莊編制已經完成。

  通過「入市+住宅開發、入市+創業園區、入市+扶貧車間、入市+新興產業、入市+公共設施項目」,使改革的收益「遍地開花」。「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率先在全省確立。

  組建完成的601個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被賦予市場主體地位,負責對集體資源、資產、資金進行運營、管理和處置。

  改革,正漸入佳境。

  引得「活水」入渠來

  「丁欒鎮政府通過組織宅地騰退、拆舊復耕共產生600多畝土地,部分通過調整入市用於創業園。」李俊介紹,僅一期項目用地112畝,投資4.8億元,建成標準化廠房21萬平方米,吸納80餘家衛生材料民營企業入駐,安置就業2000人,預計實現年營業收入8億元以上。

  借入市「東風」,長垣市13個鄉鎮結合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打造小微企業孵化園,建成標準化廠房86萬平方米,吸引221家企業投資入駐。「鄉鎮創業園的建設,有效解決了民營企業用地難、用地成本高的問題,同時規範了管理,促進了產業集聚,助推了產業轉型升級。」李俊說。

  24米高、存貨近8萬立方米的倉庫內,從電腦發出指令到取出貨物,90秒即可完成,完成這些步驟,只需要3個人。這是駝人集團的立體智能倉庫。

  「這個倉庫所在位置是長垣市第一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至今,駝人新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喜仍為「拿下」該地塊欣喜不已。「入市時企業急需擴大貨物存儲空間,從提出申請到拿到產權證還不足一個月,真是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陳文喜說,智能倉庫的落成,使企業配送、存儲效能提升了50%。

  縣城北端,處於兩省、三市交界地帶的一個小村莊正在嶄露新姿。趙堤鎮大浪口村,原由4個自然村組成,全村960口人。曾經,村裡房屋破舊,滿目荒蕪。如今,機遇從改革開始。

  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土地入市、「宅基地+鄉村旅遊」、盤活利用村內廢棄宅基地和閒置坑塘等舉措,一個集民宿、餐飲、娛樂、採摘、農業科普於一體的大浪口風俗文化旅遊度假村「閃亮登場」。

  微風起漣漪,荷花舞清波。漫步古老青石板街道,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到農業休閒娛樂區感受農耕文化,來大浪口風俗文化旅遊度假村休閒的人們感受到難得的愜意。

  如今,大浪口風俗文化旅遊度假村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吸引了40多家外來商戶入駐,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230餘人,村民每年可收益80餘萬元。「按照長垣市鄉村振興『星級示範村』的要求,2020年,大浪口村打算衝刺最高標準的三星示範村,這項評選包含57項標準,我們很有信心。」大浪口村黨支部書記朱志行說。

  「長垣模式」引發關注

  長垣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都有哪些成效?經歷了改革全過程的李俊這樣解讀:

  改活了資源。沉睡多年的土地資源被盤活,鄉村振興有了啟動資金,已成交的306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交總金額5.17億元,178個村集體和群眾獲得可觀收益。

  改活了空間。騰退的土地規劃建設村室、養老服務中心、「四點半」課堂;騰退復墾的耕地建成花園、遊園、果園、菜園,汙水處理站、垃圾中轉站、水衝式公廁等,改善農村生態和人居生活環境;利用騰退的宅基地和閒置房屋建設村史館、圖書館和文體廣場,補上鄉村文化生活貧乏的短板。

  改活了產業。通過激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幫助企業盤活資產47.7億元,實現年產值130.2億元,帶動就業2.6萬人。扶貧車間內,1206名貧困群眾依靠入市收益和工資收入穩定脫貧。

  改出了秩序。村民宅基地私有的觀念發生改變,公有制意識得到加強,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提升,「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集體討論、集體決策、集體監督」的參與機制形成,土地管理秩序愈發規範,社會治理成效大幅提升。

  成果引發關注。長垣市「通過集體建設用地調整入市建設鄉(鎮)工業園區」等經驗做法寫入國務院總結報告,作為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起草組5個成員單位之一,長垣市的改革經驗和實踐做法被全面寫入國家政策規定。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礙得以破解,國有土地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現「同權同價」的改革推動下,我們堅信,「長垣模式」必將在我市開花結果,助力全市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王藝元

相關焦點

  • 全國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項目在德清啟用
    全國第一宗「農地入市」項目2015年2月,德清試點允許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拉開了「農地入市」改革序幕 得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入市後,德清莫幹山醉清風度假酒店有限公司立即出價307萬元拿到了莫幹山鎮南路村一塊面積6.06畝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 武威市敲響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
    新甘肅客戶端武威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伏潤之)11月30日,武威市組織召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啟動儀式暨公開出讓會,公開出讓的6宗101.32畝集體建設用地全部成交,總成交價款656.29萬元,敲響了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後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 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3年改革為全國探路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事關重大。目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已在武進全面制度化推開。武進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並且「形成了可推廣的成果,為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提供了支撐」。
  • 蔡繼明:動態調整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蔡繼明表示,要使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用於城市建設,從而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使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作用,必須修改《憲法》中有關城市土地國有制的條款。
  • 陳會廣 李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江蘇實地調研及對...
    內容介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激活農村土地要素,統一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的重要手段。江蘇蘇南等部分地區的鄉鎮企業發達,相對於其他地區有更多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機會。對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南通、揚州、宿遷等江蘇部分地區的2014年調研發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面臨困局較大,缺乏上位法律支撐。
  • 重慶大足等33個試點縣市區擬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重慶大足等33個試點縣市區  擬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全國人大常委會昨日審議相關決定草案,擬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
  • 郫縣試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一年共完成16個項目
    新聞背景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意味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同國有建設用地一樣直接進入土地市場,進行市場化的有償使用。  2015年初,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全國33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郫縣承擔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任務。
  • 海城試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初見成效
    0試點兩年多,海城市已有10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現土地收益1.5億元。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各類企業從中獲得了一條買地捷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從中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收益,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怎麼入?誰來入?以什麼方式入市?入市後的地怎麼用?
  • 陳吉棟 馬思傑:論登記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中的作用
    內容摘要伴隨著新《土地管理法》的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入市流轉的法律障礙得以打破,而《物權法》並未規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應採用何種物權變動規則,明確的物權變動規則是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首要問題。在明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物權變動模式的問題上,首先需明晰登記作為行政確認行為的法律性質。
  • 國君宏觀:土地改革是下一個突破口嗎
    集體建設用調整入市,即將零星、分散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復墾為農用地,相應指標調整到市轄區內的產業集中區入市。通過用地指標跨省或者省內調配和流動,可以加大城鄉建設用地供應,推動土地資源向重點區域傾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改革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經之路。
  •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方式解讀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解讀(四)前面的系列文章向大家解讀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政策、主體和條件,本文向大家介紹一下當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具體流轉方式。首先,明確流轉概念。我國國有建設用地交易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進行土地出讓、出租,二級市場進行土地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抵押等,並獲得相應的收益。新《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
  • 荒地找到婆家 分紅富了農家成都市郫都區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
    成都市郫都區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通過「全域統籌、政策集成、集約利用、綠色發展」的探索實踐,有效激活三農要素,開創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壯大、產業升級的綠色創新發展新局面。 一、聚焦「地從何來」,創新三定摸底機制,夯實改革基礎。
  • 德清縣統籌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
    2015年2月,德清成為全國首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之一。試點允許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同等入市、同權同價。2015年8月,莫幹山鎮集體以協議的方式將土地出讓給趙建龍,用途為商服用地,成交價300多萬元,這也是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宗」,不僅盤活了農村空閒和低效用地,又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 佛山南海:第三次土地改革來了
    多位受訪村民表示,南海土地流轉改革雖然活躍了農村經濟,但如何讓當地老百姓(603883,股吧)能夠真正分享土地流轉、升值的紅利,還需要看各村鎮的實際行動。而《小康》記者聯繫佛山市南海區國土資源局和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等主管部門時,都被婉拒採訪。  2015年8月,廣東省在佛山市南海區正式啟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工作。
  •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收回條件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解讀(五)前面系列文章已經向大家解讀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要求、主體、條件和流轉方式,那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除合同到期外,還可以在什麼條件下收回呢?新《土地管理法》沒有做具體的規定,但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需要符合以下三種條件之一:一是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因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收回土地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 智庫|《土地管理法》修訂解讀:構建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
    二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撤銷過去農村土地必須徵為國有才能進入市場的規定,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三是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一戶一宅,針對人多地少、宅基地用地緊張的地區,要求地方政府採取其他方式,保障農村居民居住權利。同時,下放宅基地審批權,要求合理規劃安排宅基地並為改善居住條件提供便利。
  • 徐州18.88畝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地塊交地發證
    8月10日,江蘇省級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在徐州沛縣交地發證,實現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的同權同價、同等入市。以往,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得入市交易,要徵收為國有土地後,才可以出讓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破除了這一制度障礙,城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同等入市,激活了農村土地要素,也成為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之策。
  • 土地改革專題報告:預計每年可激發萬億規模建築工程市場空間
    第三,阻礙城鎮化、市 民化的進程。從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焦點聚集在「三塊地」,「三塊地」是指農村土地、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圍繞「三塊地」涉及改革包括「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 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個方面,其中非農建設用地不再必須國有、宅基地「三 權分置」管理制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改革的方向與重點。
  • 宜興敲響「農地入市」第一槌
    原標題:激活土地潛力 助力鄉村振興 宜興敲響「農地入市」第一槌   「445萬元成交!」12月7日,宜興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在省集體建設用地交易平臺正式破冰。這也是無錫地區首宗入市成交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土地。該宗土地出讓期限50年,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
  • 農村集體土地可直接入市
    第二,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這次是一個創新,改變了過去農村的土地必須徵為國有才能進入市場的問題,能夠為農民直接增加財產性的收入。同時在集體建設性用地入市的時候,法律要求必須由村民代表大會,或者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員同意才能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