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宗斌
項目建設一派你追我趕、如火如荼的熱烈場面,昔日的古老鄉村正漸次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熠熠生輝。
伴隨新《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一重大變革引發廣泛關注。長垣市,作為全省唯一一個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經驗做法被寫入了國務院總結報告和國家政策規定,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或將開闢土地改革新天地。
從「小心翼翼」到「漸入佳境」
改革的春風吹來。
2015年,全國確定33個縣(市)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長垣市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試點縣(市),陸續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任務。
改革,無先例可循。怎麼改?事關重大。「土地是祖輩世代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制度改革將對社會變革和發展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長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俊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國有土地徵收出讓,會不會此消彼長,關係如何平衡?」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只要不觸碰三條紅線,任何改革舉措都可以大膽嘗試。」國家對試點改革的政策支持如一劑強心針,引領改革漸入「快車道」。
在一次次實踐與完善中,數十個配套文件、一系列政策舉措先後出臺。
以城市規劃區為界,明確劃分國有土地徵收出讓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區域範圍,保障兩種用地形式互不幹擾。
聘請20家設計機構提供規劃「菜單」,村民「點餐」商定村莊規劃,集全縣土地利用、村莊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等多規合一的村級規劃編制工作有序展開,目前長垣市501個應編制村級規劃的村莊編制已經完成。
通過「入市+住宅開發、入市+創業園區、入市+扶貧車間、入市+新興產業、入市+公共設施項目」,使改革的收益「遍地開花」。「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率先在全省確立。
組建完成的601個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被賦予市場主體地位,負責對集體資源、資產、資金進行運營、管理和處置。
改革,正漸入佳境。
引得「活水」入渠來
「丁欒鎮政府通過組織宅地騰退、拆舊復耕共產生600多畝土地,部分通過調整入市用於創業園。」李俊介紹,僅一期項目用地112畝,投資4.8億元,建成標準化廠房21萬平方米,吸納80餘家衛生材料民營企業入駐,安置就業2000人,預計實現年營業收入8億元以上。
借入市「東風」,長垣市13個鄉鎮結合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打造小微企業孵化園,建成標準化廠房86萬平方米,吸引221家企業投資入駐。「鄉鎮創業園的建設,有效解決了民營企業用地難、用地成本高的問題,同時規範了管理,促進了產業集聚,助推了產業轉型升級。」李俊說。
24米高、存貨近8萬立方米的倉庫內,從電腦發出指令到取出貨物,90秒即可完成,完成這些步驟,只需要3個人。這是駝人集團的立體智能倉庫。
「這個倉庫所在位置是長垣市第一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至今,駝人新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喜仍為「拿下」該地塊欣喜不已。「入市時企業急需擴大貨物存儲空間,從提出申請到拿到產權證還不足一個月,真是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陳文喜說,智能倉庫的落成,使企業配送、存儲效能提升了50%。
縣城北端,處於兩省、三市交界地帶的一個小村莊正在嶄露新姿。趙堤鎮大浪口村,原由4個自然村組成,全村960口人。曾經,村裡房屋破舊,滿目荒蕪。如今,機遇從改革開始。
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土地入市、「宅基地+鄉村旅遊」、盤活利用村內廢棄宅基地和閒置坑塘等舉措,一個集民宿、餐飲、娛樂、採摘、農業科普於一體的大浪口風俗文化旅遊度假村「閃亮登場」。
微風起漣漪,荷花舞清波。漫步古老青石板街道,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到農業休閒娛樂區感受農耕文化,來大浪口風俗文化旅遊度假村休閒的人們感受到難得的愜意。
如今,大浪口風俗文化旅遊度假村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吸引了40多家外來商戶入駐,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230餘人,村民每年可收益80餘萬元。「按照長垣市鄉村振興『星級示範村』的要求,2020年,大浪口村打算衝刺最高標準的三星示範村,這項評選包含57項標準,我們很有信心。」大浪口村黨支部書記朱志行說。
「長垣模式」引發關注
長垣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都有哪些成效?經歷了改革全過程的李俊這樣解讀:
改活了資源。沉睡多年的土地資源被盤活,鄉村振興有了啟動資金,已成交的306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交總金額5.17億元,178個村集體和群眾獲得可觀收益。
改活了空間。騰退的土地規劃建設村室、養老服務中心、「四點半」課堂;騰退復墾的耕地建成花園、遊園、果園、菜園,汙水處理站、垃圾中轉站、水衝式公廁等,改善農村生態和人居生活環境;利用騰退的宅基地和閒置房屋建設村史館、圖書館和文體廣場,補上鄉村文化生活貧乏的短板。
改活了產業。通過激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幫助企業盤活資產47.7億元,實現年產值130.2億元,帶動就業2.6萬人。扶貧車間內,1206名貧困群眾依靠入市收益和工資收入穩定脫貧。
改出了秩序。村民宅基地私有的觀念發生改變,公有制意識得到加強,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提升,「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集體討論、集體決策、集體監督」的參與機制形成,土地管理秩序愈發規範,社會治理成效大幅提升。
成果引發關注。長垣市「通過集體建設用地調整入市建設鄉(鎮)工業園區」等經驗做法寫入國務院總結報告,作為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起草組5個成員單位之一,長垣市的改革經驗和實踐做法被全面寫入國家政策規定。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礙得以破解,國有土地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現「同權同價」的改革推動下,我們堅信,「長垣模式」必將在我市開花結果,助力全市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王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