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事關重大。目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已在武進全面制度化推開。武進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並且「形成了可推廣的成果,為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提供了支撐」。
8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公布獲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決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從此入法。「武進改革」中的入市程序和方式等,被吸收進法律條款。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從艱難起步,到全面制度化推開,歷經3年。3年,為全國蹚出了一條路。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期間,國務院向會議作有關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情況總結報告。國務院在報告中指出:「江蘇武進以出讓方式取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資產成功上市,首次在最高層級資本市場上得到認可。」
自然資源部今年元旦前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33個改革試點地區共完成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11180宗。其中,武進區完成9831宗,佔全國的87.9%。武進區還完整建立了「一主幹、八配套」制度體系。
9月5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公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被寫入法律。「武進改革」中的入市程序和方式等,被吸收進法律條款。
一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具有生產經營性質的農村建設用地,主要包括原來的鄉鎮企業用地和招商引資用地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所有權屬於集體,一直不得入市交易。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也因此受阻。
自武進區啟動這項重大改革後,率先突破的是一宗7200.3平方米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宗地在禮嘉鎮蒲岸村,2017年2月掛牌後被常州雙盛精密鍛造有限公司競得。
雙盛公司董事長何銀慶說,此前公司一直租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辦廠,生產農機鍛造件。他早就想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配件生產,但是,幾次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都行不通,一直無法進行新的投入。
入市後,這宗地有了與國有建設用地相同的權能,競得者同樣擁有50年使用權,在使用期限內還能將它轉讓、出租或用作抵押。競得這宗地後的第7天,何銀慶就拿到了不動產權證,隨即在銀行辦成了低息抵押貸款。公司一舉投資近5000萬元,上馬新能源汽車配件項目。目前,已建成4條生產線。明年公司產值將新增1.5億元。
更大的突破,發生在遙觀鎮。
多年來,坐落在這個鎮的江蘇雷利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為當地提供4000多個就業崗位,去年產值達到16億元,利稅達到1.5億元。2010年,該公司就著手做上市準備工作,計劃通過募投項目取得更大發展。但是,由於項目規劃用地屬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市的夢想始終無法實現。
2017年4月,這宗地終於被掛牌出讓。它的面積是13393.5平方米,被雷利公司以1005.52萬元競得。該公司7年的上市夢想,在競得這宗地後的1個多月內就實現了。
當年6月2日,該公司在深交所舉行上市儀式。儀式現場深交所負責人指出:「雷利公司的上市,開啟了全國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而實現企業上市的破冰之旅,意義非同尋常!」
改革,在不斷深化。2017年9月22日,巴西獨資企業新亞電機有限公司競得洛陽鎮一宗44023平方米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該地塊被用於高效變頻電機生產線建設。從當時的江蘇省國土資源廳獲悉,新亞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家競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外資企業。
此舉在眾多外資企業中引起極大反響。常州中德創新園區負責人路琦說:「這是優化營商環境和吸引外資的最有力舉措之一。」
到上月底,武進區共完成10220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些地被9900多家企業競得。
二
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項深層次改革,並且涉及面很廣。
武進早先是一個縣,現在是常州市最大的區,面積有106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超過140萬。為穩妥推進改革,武進區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不斷調整,使制度體系和作業系統都逐步完善。
該區按照中央精神,仔細研究法律法規,經過反覆調研和全面論證,出臺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並相繼出臺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規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淨收益管理辦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開發項目審批管理辦法》等八項配套政策,建立了完整的制度體系。這些政策,不但明確規定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主體、入市範圍、入市途徑,而且對入市土地收益調節金徵收和使用、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和管理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
在程序和操作上,該區做好頂層設計,實現了村級規劃編制、管控和實施「一張圖」運行。各個片區的基準價,都被標註在「一張圖」上。同時,建立了專門的交易平臺,並且與江蘇省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系統同網運行、同網競價、同網交易。
在改革進程中,該區逐步加大力度,不斷向縱深挺進。幾年來,全區既通過出讓、租賃、入股等方式,加大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一級市場的力度,也通過轉讓、抵押等方式,加大了進入二級市場的力度。
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督察組表示,武進區的改革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並且「形成了可推廣的成果,為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提供了支撐」。
從武進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原來全區各地不斷出現自發流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行為,由於各鎮、村流轉方式不一、收費缺乏規範,造成了用地權屬不清、金融風險難以防範等一系列問題。現在,這些問題也已不再存在。
三
這項改革,讓廣大農民得到了應有的經濟利益,並且在整個過程中享受到了公平公正。
已入市的10220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分布在259個行政村。改革前,這些地有的被出租,有的被閒置,總體收益不高。改革後,僅出讓入市一項,相關村就獲得40.48億元收入。
武進區這項改革,共惠及農民67萬人。
蒲岸村黨總支書記殷德強說:「我們村出讓給雙盛公司的那一宗地的單價,已經與鎮工業園區國有土地的單價差不多了。」他說,掛牌之前,村委會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在區相關部門協助下,確定了底價。按照有關規定,出讓金在按比例向政府上繳收益調節金後,劃出一部分給鎮裡用於全鎮統籌,其餘的,都留在村裡。村裡拿出一部分建造標準廠房,通過廠房出租增加集體收入,每年給村民分紅。
遙觀鎮政府負責人說,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就會帶來公平公正。雷利公司競得的那一宗地,出讓金比50年的預期租賃收益至少高出1倍。
農民,成了直接受益者。
洛陽鎮湯墅村村民朱福興騎著一輛舊的鳳凰牌自行車去上班。他說,他每天都這樣,習慣了,一路騎,一路看看,挺好的。
湯墅村把一宗6500平方米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租賃方式入市。這宗地被江蘇漢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拿到,連同土地上的廠房等,每年租金80萬元。
朱福興在漢凌集團改制時曾投入5.6萬元,是漢凌集團的小股東。漢凌集團拿到這宗地後得到發展,使子公司——洛凱機電公司實現上市,並為更多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
朱福興在漢凌集團物管部工作。作為企業的股東,他每年可得到企業的分紅;作為湯墅村村民,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每年能享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帶來的利益分配。他說:「現在,我不但拿工資,而且成了『雙料股東』。」
朱福興說:「別看我天天騎著舊自行車,我家有汽車!給兒子開。」
據統計,湯墅村這宗地入市後共讓1200多名村民得益。
據了解,全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嚴守四條底線。這四條底線是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利益不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