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悟透「36計」中這一計,引客戶主動「上鉤」,賺錢不難!這一計非常之厲害,連千古智慧化身諸葛亮都曾中招,可能是諸葛亮一生唯一的一次上當,這一計便是「36計」中的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話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恰在此時,荊州劉表的長子劉琦深陷權力之爭,不知如何脫身,便多次求教於諸葛亮,可諸葛亮一直不肯幫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欣賞一本古書,將其引上一座高樓後,手下人就暗中拿走了梯子,劉琦對諸葛亮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人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這才知道中計,無可奈何之下,便給劉琦出主意讓他效仿公子重耳,領兵江夏,「在外而安」,終免於成為荊州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劉琦引諸葛亮「上屋」,是為了得到他的指點,「抽梯」,則是斷其後路,其實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上屋抽梯」是一種十分高明的誘敵之計,其核心在於,面對不容易對付的敵人,可以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他以方便,等其「上屋」,也就是進入自己布好的「口袋」後,即可拆掉「梯子」,讓其無反手之力。
「上屋抽梯」在經商做生意上也有廣泛的運用,來看一個經典的商業案例。
日本有一家山葉樂器公司,其董事長姓川上。川上此人,非常喜歡研究中國軍事謀略,對《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甚至是《三國演義》都有精心的研究,他認為,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商戰中求勝,要想贏得客戶,就必須事先先鋪好致勝的路,引客戶主動「上鉤」。
有一段時間,川上熱衷於在日本各地開辦音樂培訓班,積極地進行音樂推廣,收了幾千名學生,且為此「教育事業」先期投入了20多億日元的資金。這看上去是一項極為虧本的事,因為其中的盈利模式在外界很多人看來並不清晰,但川上卻痴心不改,其原因何在?
川上對外極力宣傳,自己的初衷就是純粹地想要在日本推行音樂教育的事業,希望不要沾染任何商業色彩,並鄭重聲明,在培訓課堂上絕不做山葉樂器的宣傳和推銷。那麼,川上真的只是為了推廣音樂教育嗎?真的不想賺錢嗎?當然不是,商人的行為不可能不和利益掛鈎,川上自有其打算,他所採用的正是「上屋抽梯」之計。
原來,川上的音樂培訓班分好幾級授課方式,學員下至3歲的孩童,上至家庭主婦,培訓範圍廣泛,有鋼琴版、長笛班、電子樂器班以及特殊人才訓練班等,其師資相當強大,資格考試也十分嚴格。在培訓課堂上,老師雖然不允許做山葉樂器的宣傳,但是他們會將學員名單送到山葉樂器公司的業務員手上,很明顯,這些名單中的家庭就成為業務員主要的促銷對象了。不僅如此,培訓班的教育課程都是由音樂振興會(山葉公司的另一個機構)編排的,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假如不用山葉的樂器就無法很好彈奏出來,而級別越高的班級,越需要用山葉的樂器才能演奏出符合該級別水準的音樂。所以,在不知不覺間,這些學員包括他們的家人都已經主動「上鉤」,成為了山葉樂器公司長期的客戶。所以,川上表面上雖然對外宣稱純粹是為了音樂事業,但實際上在其中所能得到的利潤,堪稱巨額,更為關鍵的是,他緊緊抓住了客戶的心。
讀罷上面這個案例,令人感到一股寒氣逼來,因為所有的學生包括其家庭都變成了川上「圈養」的消費者。由此看來,川上對「上屋抽梯」之計的運用,無疑是深得其中精髓的,而作為我國謀略文化的經典,我們的生意人也實在應該好好學習和揣摩「36計」,一旦精通,那賺錢真就不是難事。
再說到「上屋抽梯」之計,這一計在使用時,最為關鍵的一步是先安放「梯子」,做好這一步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人,要以利誘之;對驕傲之人,則示弱惑之;對莽撞無謀之人,則設下埋伏,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對於此一點,生意人不可不精心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