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修路上,如何積累陰德?

2020-12-18 同覺寺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行善積德」「積陰德」等話語。佛教也一直倡導要行善積德,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讓我們共同來了解,學修路上如何積累陰德,從而更好地將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不執著於功德,用實際行動自利利他。

陰德是什麼?

關於陰德,明朝袁了凡居士在《了凡四訓》中說到:「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意思是說,做善事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就叫陰德。

人的一生境況如何,需要依賴於福德。廣結善緣、行善積德是對福德的培植,是消除業障、消災抵禍的修行方式,也是改變命運和運氣的關鍵之一。

行善積德,得大福報

因果法則是自然法則,是佛教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世出世間一切法,也都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不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我們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報。

行善積德,是因上努力,是通過後天努力去改變命運的一個方式。再壞的命運也能通過行善轉好,再好的命運也會因作惡而轉壞。

行善之人,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作惡之人,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若能在生活中常常積累陰德,福德自然會越積越厚、越來越大,非但能夠自己受用,更能夠福澤子孫。

該如何積累陰德?

學修路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積累陰德。

譬如深信因果防非止惡、精進持戒護持三寶、孝養父母恭敬師長、等視眾生廣結善緣等等,乃至當下發願令眾生離苦得樂、遠離煩惱,都是在積陰德。

積累陰德,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將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不執著於功德,常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多看自己的過失、讚嘆他人的功德。如同無相布施一樣,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改變自己、轉變三業、修正三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使自己的命運走向更好,就要深信因果認識命運的真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廣積陰德用實際行動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 來自 珠海普陀寺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是陰德?如何積累陰德?
    常聽老一輩人教誨子孫,做人要坐得端、行得正,多多做善事,積累陰德。提到「陰德」,這個詞可能許多人還是比較陌生的,為什麼是「陰」德,難道還有「陽」嗎?其實,陰德在佛教裡也稱為「功德」,在民間也有「陰功」一說,就是說在陰間被記功的善事。
  • 「陰德」是什麼意思,如何積累陰德?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意思是說,留金銀給後人,難保無不肖子孫;留家書給後人,子孫又未必肯讀。倒不如在冥冥之中累積陰德,才是為子孫做長遠打算。那麼「陰德」究竟是何意,又該如何累積陰德呢?《大方廣佛華嚴經 淨行品》中開示,想要積累世出世間的福德資糧,那麼平日生活,不論行、住、坐、臥,都應發願利益眾生,使其永離一切苦惱,早證菩提。
  • 佛教:「陰德」是什麼意思,怎樣積累陰德?
    但是,究竟什麼是陰德,為何積陰德不能等,怎樣才能積陰德呢?首先,我們通過一則公案來解釋「陰德」這一佛門術語。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達摩祖師一葦渡江而來,眼見漢地「一派大乘景象」,隨即開啟了東土禪宗一脈的門庭。當時,佛教最大的護法者,也是達摩祖師最大的供養者,就是梁武帝。
  • 陰德厚重的女人面相特徵有哪些?
    從相術學的角度來說,陰德厚重女人的面相特徵就是陰鷙紋、額頭飽滿以及下巴圓潤,生有以上三種面容的女人可謂是從外貌上就會顯現出超凡脫俗之相,如果其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份昌順先天命理的話,那麼一定會一生順遂、衣食無憂,而且其家人的運勢也會隨之提升。
  • 做這2件積累「陰德」的事,享一生富貴,看看你做過嗎?
    對於行善來講,積陰德是最好的方式,常做以下這2件積累「陰德」的事,享一生富貴,看看你做過嗎? 第一、廣行布施,結善緣。 布施就是給予,布施的功德也並不是在於錢財的多少,給陌生人一個微笑,安慰孤寡老人都是布施。功德的大小就在於布施的存心,布施就是行善,那行善不為人知,就是陰德。行善圖名利,想到得到別人的讚揚,就是陽德。
  • 陰德是最好的福報
    從字面上理解是暗中有德行於人,就是「偷偷的做好事」,我們一般認為偷著做的都是壞事,能偷著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這個功德是了不得的,是要被記錄在案的,那麼被誰記錄在案呢?《太上感應篇》上說:「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為什麼有司過之神呢?就是因為人們往往偷著做的都是壞事,起心動念都是噁心惡念,所以才有專門的司過之神。
  • 「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有這三種行為,看看你是嗎
    古語云:「有陰德者,必有陽報。」陰德是指暗中施德於人,行善不留名。積陰德之人,哪怕默默無聞,也會收穫福運,讓自己人生得福。有人或許會認為這些是迷信,但從佛學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迷信,而是因果之道。這種行善積德的福報,並不是自己做了善事,就會給予,而是萬物的自然規律。
  • 淺談陽善與陰德的不同果報
    古人認為,行善分為陽善和陰德。並且特別重視積累陰德。不看重當下名和利,更著重為子孫後代長遠著想。明代《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明確區分了陽善和陰德。何謂陽善呢?做善事讓人知道,謂陽善。陽善享世名。比如高調捐款、捐物做慈善,捐款名錄榜上有名,大家讚譽。
  • 這3件事,既讓人心不清淨,又損陰德,儘量不要做了
    對於如何脫離苦海,佛家教導世人:「行善積德。」多做好事,多結善緣,德就能越積越厚,越來越多的人感激自己,幫助自己,自己也就越來越有福。陰德是指做好事不留名,這是播種在別人內心感恩的種子,在自己有難的時候才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 佛說,這4件事最積陰德,你能做到幾件?
    提起「陰德」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它指的是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好事。凡為善而欲為人知,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如果做了善事而刻意讓人知道,雖然也利益了他人,但是功利性太強,發心不純,可以享受世人的讚譽,但如果德不配位,容易引發禍事。
  • 10種行為,會慢慢消耗你的「陰德」,要警醒!
    而你如果還不知道反抗,那就只能承受這種無休止的折磨,甚至命都可能搭上。你以為他會改,實際上他心量狹窄,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受一次傷就吆喝別人都是王八蛋,實際上他自己成了王八蛋。遇到這種心量狹小的男人,你要是想救贖他,那等於玩命。頭腦清醒,及時止損,保命為上。古人云:「量大福大。」
  • 陰德深厚之人,都有哪些福報?
    我們平日裡講求積德行善,其實就是給自己和家人積累陰德。 因此,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生活中自己做過的那些不起眼的善行,以及無人知道的好事,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帶給我們驚喜。那麼,積陰德究竟有哪些福報體現呢? 貴人相助
  • 「陰德」這個詞,到底來源於佛教還是道教?
    這個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陰德」最早其實是道家思想,佛教是很少提及這個詞的,所以末學從來不敢打著佛教的旗號,去寫「積陰德」的文章。下面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個詞的來龍去脈。陰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最早出自於《禮記.昏義》:「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治。」鄭玄註:「陰德,謂主陰事、陰令也。」
  • 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會有這五大特徵,你身上有嗎?
    導讀 這些「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會表現出與「常人」不一樣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特點,正是由於這些特徵,才使得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都能福祿綿長。
  • 易損陰德的十件事,你做過幾件?哪怕做過一件,都可能招來災禍
    如果一個人想要子孫滿堂,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積陰德是少不了的事情。古語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所以,多積陰德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在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做福報。一個人是否會得到福報,還是迎來災禍,其實都跟自己有關。如果經常做的是積陰德的事情,福報自然而來。
  • 4件最積陰德的事,哪怕做了一件,也一定有好報!
    大家在勸人的時候,經常會說「多積點陰德吧」,什麼是陰德呢?就是做了善事,不被人知道,就是陰德;被人知道了,就叫陽善。陽善無法積累,因為大家看到你行善,就會讚嘆你、報答你,善果就消掉了。只有陰德才能積累得住,所以叫積陰德。 下面這四件事,最能積陰德,哪怕做過一件,也功德無量,定有好報。
  • 中國人常說積德要積陰德,那什麼是「陰德」?
    中國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這「陰功」指的就是「陰德的功勞」那麼我們嘗嘗掛在口頭的「陰德」到底是什麼呢?有了陰德,必定就有陽德,這是我們的陰陽文化,那麼陰德和陽德又有什麼不同呢?反之,就是陰德。沒人知道這個好事是你做的,深知沒人知道這個事情。陰德的善,善事,不是為自己做的。陽德,好事為別人做了,但是自己得到了聲譽,因此這個好事是為自己做的,間接的為自己做了。這就是所謂的:「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那麼我做了好事,沒人知道,這陰德的福報,我是怎麼享受的呢?要注意,我們這裡說的是世人不知道,世人就是在世的人,人世間的人。社會上的人。那麼世人不知道,誰知道?
  • 常積陰德,必得大福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常聽老人說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無福不可求也。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善念、善行,都是積善,積德。但為什麼要說積陰德呢,陰德和陽德有什麼不同,這裡就說到了行善的大小了,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
  • 最積「陰德」的五件事,儘量多做,福報才會綿長!
    為善之初心是「無所求」,這樣再去成就善事、好事,才會積陰德;縱然他人對你不解、甚至白眼奚落,你還能心不罣礙(gua ai),這樣才是積陰德。要廣積陰德,才能轉化受用,從而達到命運的轉變,這五件事最積陰德,有一件能做好就很了不起了,儘量多做福報綿長潤澤後世。
  • 「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