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陰德」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它指的是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好事。凡為善而欲為人知,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如果做了善事而刻意讓人知道,雖然也利益了他人,但是功利性太強,發心不純,可以享受世人的讚譽,但如果德不配位,容易引發禍事。相反,如果做善事不圖回報,只是純粹發心幫助他人,這樣得到的陰德福報無量。
比如社會上有個別慈善機構,借著行善的名義向一些窮苦之人發放福利,也確實讓一部分生活比較拮据的人緩解了囧境,但是這些行為的重點往往不在布施本身,而在宣揚自己的名氣,主要是自利,而後利他。這樣的行善有福德而無功德,可以享受到社會公眾給予的盛名,但卻沒有功德。
再給大家舉南北朝梁武帝的例子。南北朝梁武帝篤信佛法,自皈依佛門後,為了積攢功德,他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興建廟宇、建寺安僧、助印經書,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無量功德。禪宗祖師達摩大師東渡中國,並受到了梁武帝的盛情邀請,梁武帝歡喜地和達摩大師暢談佛法,並提及自己此前種種善行是否可以培植到諸多功德?
梁武帝本來興致衝衝,等待達摩大師的讚嘆。誰知,達摩大師沉默之後說道:毫無功德。梁武帝瞬間感覺被潑了一盆涼水。怎麼會沒有功德呢?因為他的發心不清淨,他做這些善事不是純粹地為眾生,他最終是為了自己,所以有福德,但無功德。功德也可以稱之為「陰德」,這4件事最積陰德,你能做到幾件?
一、樂善好施、救濟窮苦
佛門裡有句話: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布施是要你去「舍」,真誠清淨之心去布施,不求回報。「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人窮的時候還願意捨出自己僅有的那點東西給他人,這種布施的功德更是難量。布施從來不是富人的專屬,只要發心,儘自己所能去救濟他人就功德無量。布施也不僅限於財物布施,也可以是精神等無畏布施、法布施等等。人要學會吃虧,吃虧是福,須知福報皆有定數,萬事萬物皆有輪迴,你所付出的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甚至是加倍的補償。
二、守好自己的口業,不說人是非
有一句話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愛在背後扯是非、嚼舌根,惡意詆毀、侮辱、欺騙他人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小人」,這樣的人「傷人三分、自損七成」,愚痴沒有智慧,更沒有什麼福報。我們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更不要惡語相向、錙銖必較。若與小人爭,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小人」?各人自有因果,我們只需做好我們自己。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那是我們的因果;而我如何對待他人,那是我們的修行。「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懂得隨喜別人,也是在為自己積陰德。
三、不殺生,多護生放生
殺生最易結惡緣,「冤有頭債有主」,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切眾生皆為有情,冤冤相報何時了?殺業太重了,業障現前,疾病和災禍就容易出現。正所謂「禍福無門,為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切禍福皆在我們自己手裡。今日你的一份慈悲和放生,會成就來日的善緣;同樣,今日你的一份殘忍和殺害,換得的可能就是來日的惡緣。護生放生最積陰德,殺生也最損陰德。
四、孝順奉養父母
「凡事不順,皆為不孝」,一個不孝父母、不奉養父母,不知父母恩重的人,他也往往不會有什麼大福報。每逢過年過節、初一十五,有多少「佛前大孝子」,爭著搶著到廟堂燒高香、燒頭香,祈求佛菩薩加持自己發大財、鴻運當頭等等。你連自己家裡高堂上的父母都不管不顧,父母之恩都不報,更何談報佛恩。這樣不孝的人就是抱佛的大腿也是無用。孝順父母,既是為父母,也是為自己積攢陰德。
只要所行之事、所存之念為善,就會功不唐捐。錢財是流水,更是虛幻不實之假象,與其苦苦求取,不如廣作功德、多行善事,為自己,也為子孫後代積累不盡的厚重陰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