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一輩人教誨子孫,做人要坐得端、行得正,多多做善事,積累陰德。提到「陰德」,這個詞可能許多人還是比較陌生的,為什麼是「陰」德,難道還有「陽」嗎?其實,陰德在佛教裡也稱為「功德」,在民間也有「陰功」一說,就是說在陰間被記功的善事。與「陰德」相對應的是「陽善」,它在佛教裡相當於「功德」之下的「福德」。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裡就說道:凡為善而人知之,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即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如果做善事,希望被他人所知,帶有功利性質,希望獲得他人到底稱讚,這種行善雖然目的不純粹,但也切實利益到他人,被稱為「陽善」,有福德但無功德。
陽善之人可以享受到世人給予的讚譽和榮耀,也是一種福報。但如果「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則易被造物所忌,多有奇禍」。就是說如果只是表面上行善,暗地裡卻存有壞心,享受到的世名與所行之事嚴重背離,那就不但無任何福德,反而造下惡業,易感召禍事,是極為不利的。
與「陽善」相對應的就是我們本篇文章主要談及的話題「陰德」。陰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不貪功名,暗中所作的有德於人的善事。「陰德天報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雖然行善不為人所知,但所作的一切都已經記在了我們的陰德裡,種下了豐碩的善因。「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陰德」所積累下來的福報,不僅自己可以享受得到,還會庇佑子孫後代。
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改變不了命運,我們就要廣積陰德,積累福報。「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立榮名不如種陰德」,與其為子孫留有萬貫家財,不如給他們留有陰德。其實,「陰德」和佛教所說的「因果」息息相關。佛教最重視因果業力,你自身的命運及周圍的環境,都是你自身因果業力感召而來的。陰德福報不夠,就會感召來不好的風水。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最好的風水不在外境,而在人的心念和行為。我們自身的因果決定和影響著自身的命運。有那麼句話: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陰德厚不厚,從一個人的面相裡就可以看出來。 「常做善事心清淨」,行善之人必是慈悲良善之人,善事積累得多了,容顏自然改變。一個人最好的相貌就是修成菩薩相,如果能夠依菩薩修行,廣行善業,容顏自然莊嚴美好。
《太上感應篇》裡說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世上之事,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禍事也是自找的。作為修行人,就要懂得持五戒十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想積累陰德,就要做到:
一、戒殺放生。
《大智度論》中說道:諸餘罪中,殺生為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殺生最損陰德,而護生放生功德第一。救助有情生命,並為它們受持三皈依、離苦得樂。
二、廣行布施。
布施有三種,即財物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物布施是最簡單易行的,法布施即布施正法於他人,令他人能夠與佛法結緣,遇佛得渡。「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弘揚佛法的功德遠勝一切其它布施。
三、戒除邪淫,修清淨心。
佛門裡講:萬惡淫為首。邪淫為萬惡之首 最消耗人們的陰德,斷人的法身慧命。要想積陰德,首先要斷淫心。如《楞嚴經》裡所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邪淫心若不除,再修多少年也無法出來離輪迴之苦。
四、清淨口業,說吉祥語。
人的口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著人生運勢。中國自古就非常注重口德,嘴上尖酸刻薄之人,陰德也必定薄。人的嘴也是風水,口業嚴重了,風水也就壞了。佛教裡常說要止語,「不妄語」也是佛門五大戒律之一,不說是非、不造謠詆毀,常說吉祥、讚嘆的話,陰德才會越來越厚重。
積累陰德的方式還有很多,但總歸一點:行善。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陰德所帶來的無量福報惠及子孫後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願大家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所希望的好運都在路上。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