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臺灣:牯嶺街,一條老街的文化嬗變(圖)

2020-11-21 中國新聞網

  臺北牯嶺街看似與其他老街沒什麼兩樣:深窄的馬路,低密的騎樓,稀疏的店家與行人掩映於老榕樹間。而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它的一磚一瓦背後都承載了這條老街不平凡的文化變遷。

  「樟腦街」變「舊書街」

  也許大多數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推自行車擠過人頭攢動的60年代的牯嶺街,沿路是擁堵的舊書攤,每個書攤都點著昏黃的燈……

  早在日據時期,牯嶺街由於靠近樟腦工廠,擔負起宿舍區與文教區的職能,聚集了大批高級官員和教職人員。1945年臺灣光復,日本人返回前在牯嶺街擺起了「跳蚤市場」,出賣大小家什,尤以書籍為盛。從那以後,牯嶺街的舊書市場蔚然成風。

  老店「松林書店」的老闆蔡秉和說,舊書攤在60年代初開始繁榮,那時「樹下、牆邊到處都摞起一堆堆的書,連走都走不過去」;另一位書店老闆張銀昌回憶說,1966年後牯嶺街最為興旺。牯嶺街旁的建國中學在第96期《校史稿》中有這樣的記載:「置身舊書攤中,就如同置身在地下道;又矮又簡陋的帳篷連綿『數百裡』……」可見當時牯嶺街舊書攤多而雜的景象。

  1973年,臺北市政府為了整頓市容,將牯嶺街的舊書攤遷入八德路的光華商場,鱗次櫛比的書攤漸漸消失,牯嶺街的光輝也隨之褪去。如今,牯嶺街上堅守下來的舊書攤只有四五家了,接待的也大多是熟人舊客,昔日忙個不停的老闆,此時坐在門口的躺椅上曬著太陽,悠閒中不免落寞。

  小劇場破陳土而出新

  不想,位於牯嶺街與南海路交叉口的一棟三層小洋樓,打破了老街的沉寂。牯嶺街5巷2號——牯嶺街小劇場,臺灣最重要的實驗性、前衛性演出劇場之一。

  劇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座小洋樓建於1906年,是當時的日本憲兵分隊所;1958年被改建為警察局中正區二分局。直至中正區二分局遷離,陳梅毛、江世芳等劇場界有識之士看中牯嶺街交通便利,此處又空間寬大,適合發展小劇場。經過他們的努力,臺北市政府於1996年指定此處為劇場空間,並委託「臺北市小劇場聯盟」經營管理。2002年,「牯嶺街小劇場」對外開放。

  與大型劇場不同,牯嶺街小劇場的表演空間像一個黑匣子,只能容納不超過80人,但燈光、音響、升降杆一應齊備,空間又靈活機動,給實驗戲劇提供了無限的創造可能。來表演的戲劇都帶有較大的實驗性,前衛、顛覆、跨界、多元、互動,從牯嶺街小劇場走出了不少入選世界級藝術節的好戲。

  劇場的檔期幾乎天天排滿,劇場經理說,如果想在這裡演出,一般需要提前一年預約。幾位排練間隙的演員聊到,他們在大學畢業前開始籌備這個戲,獻給自己和相處4年的話劇社。導演黎煥雄說,他的戲裡有很多遊戲的成分。小劇場節目經理郭鎮維說,做小劇場的都是一幫有熱情的人,幾乎不會掙錢,但還是在堅持做。這也許就是牯嶺街小劇場能出新的原因:有理想、有熱情、敢突破。

  從「路邊攤」走向創意市集

  牯嶺街畢竟還是以書聞名的老街。2000年,循著對以往書市的懷念,牯嶺街社區與居民開始舉辦「重溫舊書鄉——牯嶺街書市」活動。臺北市文化局也把當年「出走」的舊書商請回來,把臺北文學獎的頒獎典禮與文學家講座搬到舊書市中。2005年,南海藝廊和牯嶺街小劇場的加入,讓「擺書攤」增添了更豐富的創意文化。

  每年春秋各「開業」一次的牯嶺街創意市集,除了能看到特色鮮明的舊書攤錯落有致地「昨日重現」,還會看到許多有趣的「新面孔」:草編的明信片、木炭雕刻的小飛機、鐵絲織成的奧特曼、可以郵寄的植物種子……攤主們大都是有著創意夢的年輕人,他們的貨物沒有華麗的包裝,卻富有濃鬱的人情味與創意性。

  市集主辦者還用舊紙盒、舊沙發等廢棄物品布置成街道劇場,邀請一些大學生戲劇社團進行街頭表演。如果你正在欣賞一件工藝品時,身邊突然出現一個身穿戲服、引吭高歌的「怪人」,不要被嚇到,因為表演社的成員們往往會走街串巷地即興表演,或者在休息時間自己也去市集中「淘」點「寶」。

  「書香創意市集」已成為臺灣大規模創意市集的濫觴,牯嶺街用新生的文化形態拒絕了像許多其他老街那樣被人遺忘的命運。這方擁有著舊有集體記憶的公共空間,在創意市集中滋生出全新的生活體驗。(王力可 孫立極)

相關焦點

  • 臺北牯嶺街:為了一縷書香
    中正區的牯嶺街卻聚集了比往日更多的人氣。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市2000」封街開賣,90多個攤位沿街而立,賣圖書、文具、玩具和手工飾品,還有保健諮詢、治安宣導以及意見徵求等公益服務。書鄉風光不再 舊書店猶如點綴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現實中的牯嶺街,則以舊書店和小劇場聞名。
  • 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探訪臺北牯嶺街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  周末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牯嶺街。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街道上。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
  • 《鏘鏘》遊臺灣牯嶺街舊貨市場
    核心提示:這裡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拍攝場地,這裡的小劇場曾是拷打犯人的日本憲兵局,這裡的松林書店吸引了張大千、臺靜農這些文人雅士,這裡的舊書、舊郵票市場隨處可尋。在牯嶺街,你可以感受到永康街所感受不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在這裡,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心平氣和,品味文字,感受過去的時光歲月。鳳凰衛視3月23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鏘鏘臺灣行。竇文濤:為什麼我們鏘鏘要到臺灣行呢?
  • 曾經臺灣牯嶺街少年的故事
    1961年6月15日晚十點,被建國中學開除的16歲初二丙班學生茅武,在牯嶺街5巷10號連捅女友7刀,震驚了整個臺灣。茅武的一位校友,當時只有14歲,也深受震動。三十年後,這位校友從美國留學回到臺灣,成為了一名導演,將這件事搬上了銀幕。
  • 靈感| 臺北牯嶺街,臺北人曾經的精神高地
    左起:楊德昌、張震、楊靜怡、餘為彥、張國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機儀式回到現實中的牯嶺街,卻是曾經無數臺北人的「精神高地」。那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街道,並沒有那麼多秘密或陰鬱的氛圍。無論是在小說中,抑或是電影裡,那些場景都只是一時的部分真實。
  • 牯嶺街少年楊德昌
    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希望女孩小明能為他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小明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以後的影片則充滿了這種陰霾無主的悲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第一部電影。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 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終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和楊德昌老師的付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然,很多青春電影都涉及青少年衝動殺人的橋段,哪怕是臺灣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也不足以吸人眼球。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產地臺灣語言:中文片長:237分鐘編劇: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導演:楊德昌 製片:餘為彥主角:楊靜怡, 張震, 張國柱, 倪淑君, 徐明, 金世傑
  • 文化名街-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是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築風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屯溪老街與北京國子監街、蘇州平江路一同當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 十年前的今日臺灣導演楊德昌病逝,留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十年前的今日,臺灣導演楊德昌病逝,年僅60歲。他留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傑作,但沒來得及做完武俠動畫《追風》,他本來雄心勃勃地想從那開始建立華人的吉卜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工作照下面還放了這條視頻,是之前採訪了臺灣資深文化人詹宏志,他回憶了為《牯嶺街》做製片人的經歷,比較了楊德昌和侯孝賢的不同……打開以下連結觀看視頻:https://v.qq.com/x/cover/q4ihsus9crxzzuf/i03941o76iw.html你是在什麼時候看到他的作品,最觸動你的是什麼?
  • 高淳老街打造「楹聯一條街」 徵集活動啟動
    中國江蘇網6月29日南京訊 近日, 2020年首屆高淳胥河文化帶暨「楹聯一條街」全國徵聯大賽正式啟動。據了解,此次徵集是配合高淳老街「楹聯一條街」的打造而進行的,徵集活動面向全國,重點是圍繞高淳區的胥河文化、高淳老街文化等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等進行創作。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日本公映 紀念楊德昌
    ­   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主演的臺灣經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今年迎來了上映25周年紀念。作為一部被世界範圍視作影史佳作的影片,《牯嶺街》今年也被進行了先進的4K修復,使得這部當年幾乎無法看清楚細節的電影畫質得到極大的提高,恢復了影片的原本魅力。
  • 《再見瓦城》是曼谷的「牯嶺街故事」
    原標題:《再見瓦城》是曼谷的「牯嶺街故事」【聚焦·威尼斯電影節】除了「柯震東復出之作」這一話題性,《再見瓦城》作為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影片,本身就足夠驚豔。定居臺灣的緬甸漢族導演趙德胤,將自己早就精確把握的鄉土氣息,成功融入到一個曼谷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中,把一個看似波瀾不驚的移民故事,引向爆發性的震撼結尾。
  • 臺灣舊書店:頑強生長的文化種子(圖)
    在「2014臺灣書店地圖冊」的扉頁上,臺灣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這樣寫道。  「2014臺灣書店地圖冊」匯集了全臺各式書店130多家,裡面有特色介紹、簡易地圖和聯繫電話。雖然書中找不到臺灣誠品,但裡面圈出的臺北書店,就有63家。  這些書店,儼然是臺北文化中生長於街巷的文化根脈和「種子」。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殘酷青春的祭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借一起社會案件,精準而冷靜 地星現了蒼白壓扣的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幫會糾葛肆虐、充滿白色恐怖的一 段歷史。故事發4在「脊村」這個小村落中,這是一個隨軍逃到臺灣地區的家眷們形成的聚居體在這裡,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而他們的的子小四、小明、小馬、老E、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也拉幫結派地出來道「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這個角度看,目的在「溯舊」而非「懷舊」,楊德昌仍然是一位相當知性化的創作者,他企圖從舊日經驗中,尋取一個屬於九O年代的歷史批評觀點,事實上,在整部電影中的風格導向上仍然保持相當適度的距離和客觀性。楊德昌總然處理如此切身的素材,如此虔敬的六O年代,也保持其一貫拒絕濫情懷舊的態度,無疑是臺灣新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知性社會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