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20-12-18 梅咪子在流浪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

▲著名的牯嶺街

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再好的城市也有這樣冷清的角落

牯嶺街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自不用說。從街道兩旁的老舊建築和生意閒散的店面看,好像真找到「小公園」、「眷村幫」的感覺。但這次我真正更想安利的,倒是這家箱包店。

▲從前的臺北舊書市,如今蕭條異代

店主非常熱情,也相當專業。一開始,我們也比較警覺,感覺Google上的五星好評店,估計和大眾點評也差不多,還不是可以拿錢刷出來。店主一開始也是一頓常規操作猛如虎,一上來就給我們介紹新臺幣5位數的箱子。從拉杆到滾輪、從容量到材質,頭頭是道。一聽到我們不太能夠接受5位數的箱子,立馬開始拿出真正主打的幾款,並且非常耐心的講解,比較好壞箱子在運動中的穩定性和材質的抗壓性上到底有什麼不同,甚至哪些箱子在容量上更容易打擦邊球過檢,不必託運。

▲市井氣息在所有城市迅速退怯

總之,不虛此行。我們買到了真正合適自己的箱子,也從老闆那裡學到了不少箱包的知識。Google評價上有沒有託,我們不得而知,但臺灣人的服務意識真的不輸我們。洗腦大家都會,但是洗得幹不乾淨,專不專業,就能看出你在行業裡真正的匠心。

店名:牯嶺街

地址:臺北中正區

相關焦點

  • 《鏘鏘》遊臺灣牯嶺街舊貨市場
    核心提示:這裡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拍攝場地,這裡的小劇場曾是拷打犯人的日本憲兵局,這裡的松林書店吸引了張大千、臺靜農這些文人雅士,這裡的舊書、舊郵票市場隨處可尋。在牯嶺街,你可以感受到永康街所感受不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在這裡,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心平氣和,品味文字,感受過去的時光歲月。鳳凰衛視3月23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鏘鏘臺灣行。竇文濤:為什麼我們鏘鏘要到臺灣行呢?
  • 行走臺灣:牯嶺街,一條老街的文化嬗變(圖)
    「樟腦街」變「舊書街」  也許大多數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推自行車擠過人頭攢動的60年代的牯嶺街,沿路是擁堵的舊書攤,每個書攤都點著昏黃的燈……  早在日據時期,牯嶺街由於靠近樟腦工廠,擔負起宿舍區與文教區的職能,聚集了大批高級官員和教職人員。
  • 臺北牯嶺街:為了一縷書香
    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市2000」封街開賣,90多個攤位沿街而立,賣圖書、文具、玩具和手工飾品,還有保健諮詢、治安宣導以及意見徵求等公益服務。書鄉風光不再 舊書店猶如點綴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現實中的牯嶺街,則以舊書店和小劇場聞名。據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牯嶺街全盛時期,有上百家店,除了賣舊書還有字畫、唱片。
  • 曾經臺灣牯嶺街少年的故事
    1961年6月15日晚十點,被建國中學開除的16歲初二丙班學生茅武,在牯嶺街5巷10號連捅女友7刀,震驚了整個臺灣。茅武的一位校友,當時只有14歲,也深受震動。三十年後,這位校友從美國留學回到臺灣,成為了一名導演,將這件事搬上了銀幕。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曾說過:有些東西,寫不出來,才要拍成電影。是啊,總有一種電影讓人記憶深刻,欲罷不能,想評價卻遲遲不敢評價。《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
  • 牯嶺街少年楊德昌
    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希望女孩小明能為他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小明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以後的影片則充滿了這種陰霾無主的悲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第一部電影。
  • 靈感| 臺北牯嶺街,臺北人曾經的精神高地
    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不同的人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卻折射出人性的理想光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四屆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桶了最心愛的人7刀
    上世紀60年代,位於臺中市中正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駐地,戰後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晚上十點,負責值班的巡警接到報案,牯嶺街有學生被殺。在當時的臺灣,整個時代是灰色的,到處瀰漫著絕望和失落,悲哀迷茫充斥著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大都是「兵二代」,隨著長輩來到臺灣,來自四面八方全國各地的人,全部匯聚到臺灣,說著各種方言的人,為了生活在城市裡忙碌。隨軍的家屬自發的形成了一個個叫做「眷村」的村落,在臺中市的一個角落。
  • 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 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探訪臺北牯嶺街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  周末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牯嶺街。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街道上。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產地臺灣語言:中文片長:237分鐘編劇: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導演:楊德昌 製片:餘為彥主角:楊靜怡, 張震, 張國柱, 倪淑君, 徐明, 金世傑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但卻能夠印照我們的生活,小明這相貌的人我在現實中認識一個,非常輕賤自己,清高的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
  • 《再見瓦城》是曼谷的「牯嶺街故事」
    原標題:《再見瓦城》是曼谷的「牯嶺街故事」【聚焦·威尼斯電影節】除了「柯震東復出之作」這一話題性,《再見瓦城》作為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影片,本身就足夠驚豔。定居臺灣的緬甸漢族導演趙德胤,將自己早就精確把握的鄉土氣息,成功融入到一個曼谷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中,把一個看似波瀾不驚的移民故事,引向爆發性的震撼結尾。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日本公映 紀念楊德昌
    ­   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主演的臺灣經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今年迎來了上映25周年紀念。作為一部被世界範圍視作影史佳作的影片,《牯嶺街》今年也被進行了先進的4K修復,使得這部當年幾乎無法看清楚細節的電影畫質得到極大的提高,恢復了影片的原本魅力。
  • 《牯嶺街》25周年:一部華語神作是如何誕生的
    騰訊娛樂專稿(文/大齒膏 編輯/端梧)25年前的今天(7月27日),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臺灣上映。這是一部有關臺灣歷史、社會和人性的浩繁長卷。電影從一樁簡單的少年殺人案件出發,牽連出整個六十年代臺灣的社會圖景和人物群像。每個溫熱的人物背後,都有著徹骨的冷意慢慢發酵,湧上胸臆,最後化作口中一聲無奈的喟嘆:嘆個體的渺小,和時代的無情。
  • 十年前的今日臺灣導演楊德昌病逝,留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這樣,後世的人可以一步步接近並發現真理,尋回對人性的信任。這正是電影導演要為後人所做的事情。——楊德昌十年前的今日,臺灣導演楊德昌病逝,年僅60歲。他留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傑作,但沒來得及做完武俠動畫《追風》,他本來雄心勃勃地想從那開始建立華人的吉卜力。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
  • 臺北寫真:信息來源的多元化 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臺北一月二十日電 題: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記者 路梅 黃少華  兩三層高的臨街騎樓,各式各樣的小商鋪,零散的行人,呼嘯而過的機車......三、五百米長的牯嶺街看起來跟臺北市其它的小街道沒有什麼不同。但在臺北許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心裡,曾經瀰漫在牯嶺街上的書香卻相當值得懷念。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殘酷青春的祭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借一起社會案件,精準而冷靜 地星現了蒼白壓扣的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幫會糾葛肆虐、充滿白色恐怖的一 段歷史。故事發4在「脊村」這個小村落中,這是一個隨軍逃到臺灣地區的家眷們形成的聚居體在這裡,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而他們的的子小四、小明、小馬、老E、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也拉幫結派地出來道「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