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牯嶺街:為了一縷書香

2020-12-18 環球網

「現在哪還有人看書啊。」高老闆坐在「高老闆的店」門前吃便當。

12月的臺北,寒流來襲,冷風習習。中正區的牯嶺街卻聚集了比往日更多的人氣。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市2000」封街開賣,90多個攤位沿街而立,賣圖書、文具、玩具和手工飾品,還有保健諮詢、治安宣導以及意見徵求等公益服務。

書鄉風光不再 舊書店猶如點綴

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現實中的牯嶺街,則以舊書店和小劇場聞名。據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牯嶺街全盛時期,有上百家店,除了賣舊書還有字畫、唱片。「那時候,大家窮,小孩子來買舊課本、課外書。」高先生說,大人小孩都來牯嶺街買書。

後來因為市政規劃,舊書店很多被遷往光華市場,牯嶺街從此一蹶不振。等到電子產品風行、網絡售書越來越夯,牯嶺街就更加沒落。幾年前,就只剩下三四家苦撐門面。到今年「書香市集」第一天,就只看到兩家舊書店開門迎客了。

「牯嶺街書市」的口號是「重溫舊書鄉牯嶺街風華再現」,但這很難做到。「高老闆的店」,店面已經隔成不足兩米寬的窄窄長條,兩壁是高及天棚的書架,中間過道兩人便轉不開身。另一個稍微寬敞的隔間已貼出招租告示。高先生說,他10年前從父親手裡接下店面,平時有自己的工作,只有逢周末才會開張。之所以還撐著,也不全是為了承缽,「自己也有興趣,讀讀書,和買書的人聊聊天。」

「松林書局」則是最老的一家店,隨便在網上搜搜,都可以找到關於這家店的文章。83歲的老闆蔡鏡輝,也是第二代。他的父親蔡木林1945年創辦書店。門楣上,蔡木林手寫的「松林書局」招牌仍在,成捆的舊書塞滿了門面。遠看十分凌亂,但老店畢竟是老店,走近細看,亂中有序,圖書成集整套地被綑紮在一起。市集時畢竟客人要多一些,蔡鏡輝就在門口吃著簡單的午飯,一頭白髮的蔡太太則坐在書攤前招呼客人。

辦了十幾年市集 希望重振老街

和很多臺灣裡長一樣,已過60的鄭珍珍直率、熱情。她一邊和鄰居打著招呼,一邊忙進忙出。1998年她當選龍福裡裡長。她說,2000年,他們決定創辦牯嶺街書市「也不曉得效果會怎樣,就那麼莽撞地想辦出社區特色」。結果沒想到,第一屆書市格外受到好評,「人潮擠到爆,太感動了!原本只辦一天,到第二屆就延長到兩天。到現在,已經舉辦了十幾屆了,成為中正區重大的藝文活動之一。」

龍福裡希望重振牯嶺街往日榮華,辛苦經營著書市。鄭珍珍說,他們不但邀請一些出版社到市集銷售積壓書籍,還去拜託當年那些搬走的舊書店回來擺攤,最初「像請祖先一樣求他們回來」。每年的書市,還花心思設計主題,儘可能創出新意。

今年因為臺灣爆發「黑心油」風波,書市主題就定位「食安、健康」,邀請商家售賣有健康理念的商品,比如手工皂、首烏茶等。為了吸引人氣,龍福裡辦公室前的空地上,還搭建了小舞臺,邀請中山女高等學校社團定時演出。

重振老街也是當地人共同的心願,當地也相當配合市集。中正區是郵政博物館所在地,牯嶺街上有10多家郵幣社,都是歷史悠久的老店。書市上,郵幣社展售郵幣、郵票,郵政博物館則推出一項有趣的活動「時光信」——邀請遊客寫信給一年後的自己,郵政博物館會幫忙一年後投進郵筒。

鄭珍珍介紹,這項活動「人氣非常旺」,之前已經辦過兩屆。「去年一拉開郵筒,裡面好幾百封。」今年也很受歡迎,雖然天氣冷,很多人都忍不住駐足,坐下來寫信。還沒上學的小朋友就信手塗鴉,畫一幅畫給未來的自己。一個男孩子更好奇地拉開郵筒,想看看信是怎麼進入「時光隧道」。

不管書街興衰 愛書情懷總在

要說書市集聚攏了多少人氣,那是誇張。沒有摩肩接踵,甚至稱不上川流不息,只是有些畫面散發溫情,讓人回想起人人愛書的昔日時光。

93歲的退役海軍將領在女兒陪伴下,來到「書香市集」。在「高老闆的店」裡,老先生看中了一套兩冊的《王安石文集》。他高聲詢價,高老闆伸出手說:「600元。」老先生嫌貴,搖搖頭。他女兒在後面和高老闆說:「你告訴他60元,我給你錢。」最後,老先生「便宜」地買到了心愛的書,高興地走了。

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婦問高老闆:「可有關於商代銘刻的書?」雖然沒有找到目標,老夫婦低聲討論半晌,還是忍不住出手買了一本厚厚的舊書——林語堂著的《當代漢英詞典》。年近90的易老先生獨自來逛「書香市集」,他最近在寫一本關於末代狀元的書,想到牯嶺街找些資料。雖然沒找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沒有空手,提著淘到的兩三本舊書離開。

更多的來客是年輕父母帶著小朋友。要麼親手用軟陶做一隻小蛋糕;要麼揮動木錘,砸制小皮飾;要麼選一本他們喜愛的童書,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父母也忙裡偷閒,看一兩眼舊書攤上的書。

在牯嶺街小劇場附近,南海藝廊的幾位工作人員受託徵集民眾對於當地都市更新的意見。他們請市民在地圖上寫下自己對文化設施選址的願望,人們大多選擇了自家附近。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的願望是這樣的:希望有「市圖閱覽室」、希望有「學生書局」、希望有「市圖分館」……也可能這答案不具代表性,喜歡到牯嶺街逛書市的多半都是愛書人吧。即使書鄉的昔日風採再難重現,愛書的情懷總還留在很多人的心間。張遜文/圖

相關焦點

  •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1/3)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3) "← →"翻頁 12月15日至16日,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 臺北寫真:信息來源的多元化 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臺北一月二十日電 題: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記者 路梅 黃少華  兩三層高的臨街騎樓,各式各樣的小商鋪,零散的行人,呼嘯而過的機車......三、五百米長的牯嶺街看起來跟臺北市其它的小街道沒有什麼不同。但在臺北許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心裡,曾經瀰漫在牯嶺街上的書香卻相當值得懷念。
  • 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探訪臺北牯嶺街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  周末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牯嶺街。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街道上。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
  • 靈感| 臺北牯嶺街,臺北人曾經的精神高地
    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1991年,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電影節一亮相就震驚了世界。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不同的人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卻折射出人性的理想光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四屆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
  • 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 行走臺灣:牯嶺街,一條老街的文化嬗變(圖)
    臺北牯嶺街看似與其他老街沒什麼兩樣:深窄的馬路,低密的騎樓,稀疏的店家與行人掩映於老榕樹間。而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它的一磚一瓦背後都承載了這條老街不平凡的文化變遷。牯嶺街旁的建國中學在第96期《校史稿》中有這樣的記載:「置身舊書攤中,就如同置身在地下道;又矮又簡陋的帳篷連綿『數百裡』……」可見當時牯嶺街舊書攤多而雜的景象。  1973年,臺北市政府為了整頓市容,將牯嶺街的舊書攤遷入八德路的光華商場,鱗次櫛比的書攤漸漸消失,牯嶺街的光輝也隨之褪去。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 《鏘鏘》遊臺灣牯嶺街舊貨市場
    核心提示:這裡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拍攝場地,這裡的小劇場曾是拷打犯人的日本憲兵局,這裡的松林書店吸引了張大千、臺靜農這些文人雅士,這裡的舊書、舊郵票市場隨處可尋。在牯嶺街,你可以感受到永康街所感受不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在這裡,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心平氣和,品味文字,感受過去的時光歲月。鳳凰衛視3月23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鏘鏘臺灣行。竇文濤:為什麼我們鏘鏘要到臺灣行呢?
  • 《牯嶺街》25周年:一部華語神作是如何誕生的
    1986年,電影《恐怖分子》還沒開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的項目便已被楊德昌提上日程,甚至一度想要優先拍攝。在編劇小野的極力反對下,楊德昌最終選擇了前者。《恐怖分子》是一部尖銳的傑作,有著現代性的電影語法和批判性的社會議題。
  • 曾經臺灣牯嶺街少年的故事
    1961年6月15日晚十點,被建國中學開除的16歲初二丙班學生茅武,在牯嶺街5巷10號連捅女友7刀,震驚了整個臺灣。茅武的一位校友,當時只有14歲,也深受震動。三十年後,這位校友從美國留學回到臺灣,成為了一名導演,將這件事搬上了銀幕。
  • 牯嶺街少年楊德昌
    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希望女孩小明能為他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小明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以後的影片則充滿了這種陰霾無主的悲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第一部電影。
  • 差點拍不成《牯嶺街》!張震自曝當年為了「她」差點放棄出演
    導讀:熟悉臺灣電影的朋友,想必一定對一部電影印象深刻,那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是導演楊德昌的代表作,也是演員張震出道作品,最近,張震在訪談中表示,自己當初對電影完全不了解,為了談戀愛,差點推掉《牯嶺街》的演出。
  • 臺北市牯嶺街 周杰倫購5000萬豪宅
    周杰倫:私密性是最重要的  名氣度:★★★★★  八卦程度:★★★  豪宅價值:5000萬臺幣  熱點:傳說曾帶新女朋友侯佩岑參觀過此宅  故事:  據說,周杰倫在臺北市牯嶺街購買了「元大欽品」的豪宅,約花費5000萬臺幣,由4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殘酷青春的祭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借一起社會案件,精準而冷靜 地星現了蒼白壓扣的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幫會糾葛肆虐、充滿白色恐怖的一 段歷史。在臺北某中學就讀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立具泰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家裡共有五個孩子。大姐為了幫公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J出國的感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虛試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小四與定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簡介
    影片以60年代初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60年代初的臺灣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裡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  在臺北,建國中學夜間部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1949年從大陸遷來臺北。家裡共有5個孩子,大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出國的願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張震是家裡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
  • 《牯嶺街》:一個少年就此改變,終究是命運的改變
    昨晚無事,拿出片長四個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來看。記得為楊德昌寫悼念文章的時候,我僅僅看過他的《一一》而已。也是在一個靜寂無事的夜晚,在屏幕前入神地坐了好幾個小時。很早以前見到牯嶺街的海報時,它的影像風格和片名都讓我望而卻步。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桶了最心愛的人7刀
    上世紀60年代,位於臺中市中正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駐地,戰後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晚上十點,負責值班的巡警接到報案,牯嶺街有學生被殺。在當時的臺灣,整個時代是灰色的,到處瀰漫著絕望和失落,悲哀迷茫充斥著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大都是「兵二代」,隨著長輩來到臺灣,來自四面八方全國各地的人,全部匯聚到臺灣,說著各種方言的人,為了生活在城市裡忙碌。隨軍的家屬自發的形成了一個個叫做「眷村」的村落,在臺中市的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