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2020-12-18 見字1Q81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

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紅磚砌成的學校走廊上,這是兩人的初次相遇。

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

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不過今天的牯嶺街,恐怕只有幾間破敗的舊書店與日式建築能夠證明它在60年代曾是一個凌亂但充滿「某種深邃的文化和思想氣息」的舊書市。

沿牯嶺街一直走,經過牯嶺街小劇場後便至南海路,左拐50米左右,便可見左手邊一座紅磚綠樹的古樸校園,門廊上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這便是電影中小四就讀的建中,也是小四的原型茅武與楊德昌的母校。

建中創建於1898年,是臺灣地區最早設立的公立學校,這所學校培養出許多社會精英,如馬英九、白先勇、郎鹹平、丁肇中、杜維明、賴聲川等。

在影片中反覆出現的西式建築紅樓是該校最有名的建築,它的一樓那條由連續的拱門構築而成的悠長走廊,像是一道時光之門,假若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像小四與小明那樣走在這道走廊上,或許可以體會到上世紀60年代的少年少女們壓抑而狂躁的心。

你聽,少年們正呼嘯著衝過走廊,忽然明白,全天下所有的青春,其實都是一樣的。

電影片段:03:04:56—03:05:29

電影畫面:一棵大樹下,身穿格子短袖襯衫的小四靠著白襯衫黑半裙的小明坐在大樹的樹根上,小四的二八自行車停在陽光下顯得異常孤獨,此時,已經被退學的小四讓小明等他。

電影片段:03:35:30—03:37:11

電影畫面:拿著尖刀去建中門口堵小馬(泡了小明的公子哥,小四的朋友),卻等來了小四,然而就像這個世界不會為他而改變一樣,小明也不會改變,經歷了心中偶像Honey死亡、家庭變故與小明背叛的小四,在絕望之下將手裡的尖刀一次一次地刺向小明……

相關焦點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靈感| 臺北牯嶺街,臺北人曾經的精神高地
    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1991年,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電影節一亮相就震驚了世界。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不同的人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卻折射出人性的理想光芒。▲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四屆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
  • 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探訪臺北牯嶺街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  周末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牯嶺街。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街道上。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
  • 行走臺灣:牯嶺街,一條老街的文化嬗變(圖)
    臺北牯嶺街看似與其他老街沒什麼兩樣:深窄的馬路,低密的騎樓,稀疏的店家與行人掩映於老榕樹間。而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它的一磚一瓦背後都承載了這條老街不平凡的文化變遷。  「樟腦街」變「舊書街」  也許大多數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推自行車擠過人頭攢動的60年代的牯嶺街,沿路是擁堵的舊書攤,每個書攤都點著昏黃的燈……  早在日據時期,牯嶺街由於靠近樟腦工廠,擔負起宿舍區與文教區的職能,聚集了大批高級官員和教職人員。
  • 臺北牯嶺街:為了一縷書香
    12月的臺北,寒流來襲,冷風習習。中正區的牯嶺街卻聚集了比往日更多的人氣。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市2000」封街開賣,90多個攤位沿街而立,賣圖書、文具、玩具和手工飾品,還有保健諮詢、治安宣導以及意見徵求等公益服務。書鄉風光不再 舊書店猶如點綴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現實中的牯嶺街,則以舊書店和小劇場聞名。
  •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1/3)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3) "← →"翻頁 12月15日至16日,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簡介
    影片以60年代初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60年代初的臺灣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裡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  在臺北,建國中學夜間部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1949年從大陸遷來臺北。家裡共有5個孩子,大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出國的願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張震是家裡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
  • 曾經臺灣牯嶺街少年的故事
    1961年6月15日晚十點,被建國中學開除的16歲初二丙班學生茅武,在牯嶺街5巷10號連捅女友7刀,震驚了整個臺灣。茅武的一位校友,當時只有14歲,也深受震動。三十年後,這位校友從美國留學回到臺灣,成為了一名導演,將這件事搬上了銀幕。
  • 臺北寫真:信息來源的多元化 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臺北一月二十日電 題: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記者 路梅 黃少華  兩三層高的臨街騎樓,各式各樣的小商鋪,零散的行人,呼嘯而過的機車......三、五百米長的牯嶺街看起來跟臺北市其它的小街道沒有什麼不同。但在臺北許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心裡,曾經瀰漫在牯嶺街上的書香卻相當值得懷念。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殘酷青春的祭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借一起社會案件,精準而冷靜 地星現了蒼白壓扣的20世紀60年代臺灣社會,幫會糾葛肆虐、充滿白色恐怖的一 段歷史。在臺北某中學就讀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立具泰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家裡共有五個孩子。大姐為了幫公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J出國的感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虛試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小四與定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
  • 高分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竟在街頭殺死自己暗戀女生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一部優質電影也和這個話題有關,它是根據青少年犯罪真實改編,豆瓣8.8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以60年代初的臺北為故事背景,有一股濃濃的時代氣息。當時的臺北還很混亂,和現在相比天差地別。
  • 《牯嶺街》25周年:一部華語神作是如何誕生的
    1986年,電影《恐怖分子》還沒開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的項目便已被楊德昌提上日程,甚至一度想要優先拍攝。在編劇小野的極力反對下,楊德昌最終選擇了前者。《恐怖分子》是一部尖銳的傑作,有著現代性的電影語法和批判性的社會議題。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臺灣導演楊德昌1991年的作品。本片獲1991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判團大獎及影評人大獎,法國三大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新加坡影展最佳導演獎,臺灣第28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這是一部根據臺北發生的真實案件改編的影片。
  • 《鏘鏘》遊臺灣牯嶺街舊貨市場
    核心提示:這裡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拍攝場地,這裡的小劇場曾是拷打犯人的日本憲兵局,這裡的松林書店吸引了張大千、臺靜農這些文人雅士,這裡的舊書、舊郵票市場隨處可尋。在牯嶺街,你可以感受到永康街所感受不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在這裡,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心平氣和,品味文字,感受過去的時光歲月。鳳凰衛視3月23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鏘鏘臺灣行。竇文濤:為什麼我們鏘鏘要到臺灣行呢?
  • 牯嶺街少年楊德昌
    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希望女孩小明能為他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小明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以後的影片則充滿了這種陰霾無主的悲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第一部電影。
  • 臺北市牯嶺街 周杰倫購5000萬豪宅
    周杰倫:私密性是最重要的  名氣度:★★★★★  八卦程度:★★★  豪宅價值:5000萬臺幣  熱點:傳說曾帶新女朋友侯佩岑參觀過此宅  故事:  據說,周杰倫在臺北市牯嶺街購買了「元大欽品」的豪宅,約花費5000萬臺幣,由4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什麼影史地位這麼高?
    影片以楊德昌中學時期發生在建中夜間部的一起少年殺人事件為題材,探討了青少年成長時期的心理問題及凝重的社會時代背景。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是導演的集大成之作,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整個臺北的社會畫卷,結構嚴謹,細節生動,人物關係龐雜而清晰,敘事線索繁複而不凌亂,體現了深厚的導演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