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
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紅磚砌成的學校走廊上,這是兩人的初次相遇。
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
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不過今天的牯嶺街,恐怕只有幾間破敗的舊書店與日式建築能夠證明它在60年代曾是一個凌亂但充滿「某種深邃的文化和思想氣息」的舊書市。
沿牯嶺街一直走,經過牯嶺街小劇場後便至南海路,左拐50米左右,便可見左手邊一座紅磚綠樹的古樸校園,門廊上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這便是電影中小四就讀的建中,也是小四的原型茅武與楊德昌的母校。
建中創建於1898年,是臺灣地區最早設立的公立學校,這所學校培養出許多社會精英,如馬英九、白先勇、郎鹹平、丁肇中、杜維明、賴聲川等。
在影片中反覆出現的西式建築紅樓是該校最有名的建築,它的一樓那條由連續的拱門構築而成的悠長走廊,像是一道時光之門,假若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像小四與小明那樣走在這道走廊上,或許可以體會到上世紀60年代的少年少女們壓抑而狂躁的心。
你聽,少年們正呼嘯著衝過走廊,忽然明白,全天下所有的青春,其實都是一樣的。
電影片段:03:04:56—03:05:29
電影畫面:一棵大樹下,身穿格子短袖襯衫的小四靠著白襯衫黑半裙的小明坐在大樹的樹根上,小四的二八自行車停在陽光下顯得異常孤獨,此時,已經被退學的小四讓小明等他。
電影片段:03:35:30—03:37:11
電影畫面:拿著尖刀去建中門口堵小馬(泡了小明的公子哥,小四的朋友),卻等來了小四,然而就像這個世界不會為他而改變一樣,小明也不會改變,經歷了心中偶像Honey死亡、家庭變故與小明背叛的小四,在絕望之下將手裡的尖刀一次一次地刺向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