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
取材於真實案件
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
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
1991年,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電影節一亮相就震驚了世界。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不同的人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卻折射出人性的理想光芒。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
▲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四屆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左起:楊德昌、張震、楊靜怡、餘為彥、張國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機儀式
回到現實中的牯嶺街,卻是曾經無數臺北人的「精神高地」。那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街道,並沒有那麼多秘密或陰鬱的氛圍。無論是在小說中,抑或是電影裡,那些場景都只是一時的部分真實。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配圖
1945年以前的臺北牯嶺街一帶被稱為「佐久間町」,散居著高等文官。二戰後,遭遣返的日本人就地擺攤,將古董及藏書等低價出售,成為市集的最早雛形。之後以牯嶺街為中心,延伸到鄰近的福州街、廈門街及南海路等處,過期雜誌、漫畫、月曆,各種雜書,古董字畫紛紛集中在這裡販賣,臺灣文化重要的一環就此形成。
那個特殊時期禁書頻頻,舊書成為知識流通的重要媒介,也有人把牯嶺街當成一個出版資源,翻譯很多舊書。牯嶺街由最初的幾個人幾張報紙一兩箱書,演變成一條街上有幾十上百的舊書攤位。最盛時期聚集了100多家攤商,攤位聚集在一起的景象,讓牯嶺街幾乎等同於舊書攤的代名詞。
▲ 榕樹下的牯嶺街書攤 1973年
▲ 牯嶺街曾經的盛況
▲ 牯嶺街書店一隅
曾有雜誌描述「置身舊書攤中,就如同置身在地下道;遇到陰天,更像在防空洞裡。又矮又簡陋的帳篷連綿『七百裡』……」
1974年臺北市政府以拓寬馬路為由,將牯嶺街舊書攤移到光華商場,以商場概念規劃攤位。但後期光華商場逐漸轉型,已經不是以舊書店聞名,而是以賣計算機、電子零件、手機為主。
舊書店是勞力密集的工作,又要收書又要整理,許多老人家做不動了,就把攤位租給人家。但也有許多人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
▲ 老店主與成堆的舊書
▲ 狹窄的舊書店空間
松林書局的店主稱這個店是1945年他父親開設的,「松林書局」四個字也是父親親筆提寫。
當時這條街相當繁華,大人小孩都會來這裡買書,熱門書常常一下子就賣掉,跟現在很不一樣。
一對街坊的老夫妻從店前走過,他熱情地打了聲招呼。
「去買東西喔!有空再來我這聊天啦!」
「對啊!」老先生也熱情的回覆。
他強調自己賣的是「古書」,是有故事的書,絕非二手書。
▲ 松林書局匾額
▲ 易林書局
▲ 舊書攤的今天
▲ 洪範書店
「人文書舍」老闆張銀昌已是耄耋之年,他總是窩在角落、像捧著珍寶一樣仔細小心地為舊書一一親手包上書封,在40年的歲月洪流中,他見證了整條街的興衰。曾風光一時的舊書攤,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演變成寥寥無幾的光景。
「怎麼能關店呢?我對書太有感情了,我希望一百年兩百年,即使我不在了,舊書店都能經營下去。」
門楣上直掛著泛黃的「舊書」兩字,「人文書舍」搭建在一條不足3米寬的狹長巷道穿堂間,沿著狹仄廊道的兩側舊書推的老高,幾乎只容一人轉身的空間。
人們總是懷念過去,因為曾經的美好已悄然流失。現代生活的節奏越快,人們越喜愛懷舊,藉此尋得安慰內心的庇護所。緩緩步入舊書店,猶如墜入時光回溯的神秘樹洞,帶著一絲黯然,遠方盡頭卻有微光……
「在有限的生命裡,種一棵無限的文學樹。」
因此,牯嶺街在今天依然是無數愛書人的心之所向。
▲ 牯嶺街今貌
▲ 牯嶺街的舊書店
編輯72孟憲輝
圖片源於72網絡
#《YT大藝術家》#
中國第一部世界級藝術家傳記紀錄片
由文化藝術傳播者YT CREATIVE MEDIA聯合小米科技出品《大藝術家》系列。 10位世界級藝術大師通過小米全渠道與YT新媒體,向1000萬年輕觀眾敞開心扉,展現藝術與青春的故事。 《大藝術家》讓公眾第一次讓走進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Contact Us
contact@ytcreativemedia.com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email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