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 臺北牯嶺街,臺北人曾經的精神高地

2020-12-18 藝術競爭力

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

取材於真實案件

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

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

1991年,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電影節一亮相就震驚了世界。這個發生在臺北牯嶺街的青春殺戮取材於真實案件,楊德昌透過這個故事穿越時代,賦予一群孩子宿命式的鮮明性格,不同的人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卻折射出人性的理想光芒。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

▲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四屆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左起:楊德昌、張震、楊靜怡、餘為彥、張國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機儀式

回到現實中的牯嶺街,卻是曾經無數臺北人的「精神高地」。那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街道,並沒有那麼多秘密或陰鬱的氛圍。無論是在小說中,抑或是電影裡,那些場景都只是一時的部分真實。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說配圖

1945年以前的臺北牯嶺街一帶被稱為「佐久間町」,散居著高等文官。二戰後,遭遣返的日本人就地擺攤,將古董及藏書等低價出售,成為市集的最早雛形。之後以牯嶺街為中心,延伸到鄰近的福州街、廈門街及南海路等處,過期雜誌、漫畫、月曆,各種雜書,古董字畫紛紛集中在這裡販賣,臺灣文化重要的一環就此形成。

那個特殊時期禁書頻頻,舊書成為知識流通的重要媒介,也有人把牯嶺街當成一個出版資源,翻譯很多舊書。牯嶺街由最初的幾個人幾張報紙一兩箱書,演變成一條街上有幾十上百的舊書攤位。最盛時期聚集了100多家攤商,攤位聚集在一起的景象,讓牯嶺街幾乎等同於舊書攤的代名詞。

▲ 榕樹下的牯嶺街書攤 1973年

▲ 牯嶺街曾經的盛況

▲ 牯嶺街書店一隅

曾有雜誌描述「置身舊書攤中,就如同置身在地下道;遇到陰天,更像在防空洞裡。又矮又簡陋的帳篷連綿『七百裡』……」

1974年臺北市政府以拓寬馬路為由,將牯嶺街舊書攤移到光華商場,以商場概念規劃攤位。但後期光華商場逐漸轉型,已經不是以舊書店聞名,而是以賣計算機、電子零件、手機為主。

舊書店是勞力密集的工作,又要收書又要整理,許多老人家做不動了,就把攤位租給人家。但也有許多人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

▲ 老店主與成堆的舊書

▲ 狹窄的舊書店空間

松林書局的店主稱這個店是1945年他父親開設的,「松林書局」四個字也是父親親筆提寫。

當時這條街相當繁華,大人小孩都會來這裡買書,熱門書常常一下子就賣掉,跟現在很不一樣。

一對街坊的老夫妻從店前走過,他熱情地打了聲招呼。

「去買東西喔!有空再來我這聊天啦!」

「對啊!」老先生也熱情的回覆。

他強調自己賣的是「古書」,是有故事的書,絕非二手書。

▲ 松林書局匾額

▲ 易林書局

▲ 舊書攤的今天

▲ 洪範書店

「人文書舍」老闆張銀昌已是耄耋之年,他總是窩在角落、像捧著珍寶一樣仔細小心地為舊書一一親手包上書封,在40年的歲月洪流中,他見證了整條街的興衰。曾風光一時的舊書攤,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演變成寥寥無幾的光景。

「怎麼能關店呢?我對書太有感情了,我希望一百年兩百年,即使我不在了,舊書店都能經營下去。」

門楣上直掛著泛黃的「舊書」兩字,「人文書舍」搭建在一條不足3米寬的狹長巷道穿堂間,沿著狹仄廊道的兩側舊書推的老高,幾乎只容一人轉身的空間。

人們總是懷念過去,因為曾經的美好已悄然流失。現代生活的節奏越快,人們越喜愛懷舊,藉此尋得安慰內心的庇護所。緩緩步入舊書店,猶如墜入時光回溯的神秘樹洞,帶著一絲黯然,遠方盡頭卻有微光……

「在有限的生命裡,種一棵無限的文學樹。」

因此,牯嶺街在今天依然是無數愛書人的心之所向。

▲ 牯嶺街今貌

▲ 牯嶺街的舊書店

編輯72孟憲輝

圖片源於72網絡

#《YT大藝術家》#

中國第一部世界級藝術家傳記紀錄片

由文化藝術傳播者YT CREATIVE MEDIA聯合小米科技出品《大藝術家》系列。 10位世界級藝術大師通過小米全渠道與YT新媒體,向1000萬年輕觀眾敞開心扉,展現藝術與青春的故事。 《大藝術家》讓公眾第一次讓走進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Contact Us

contact@ytcreativemedia.com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email我們吧

相關焦點

  • 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探訪臺北牯嶺街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  周末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牯嶺街。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街道上。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
  • 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1/3)
    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3) "← →"翻頁 12月15日至16日,臺北牯嶺街舉辦書香創意市集
  • 臺北寫真:信息來源的多元化 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臺北一月二十日電 題:牯嶺街上書香漸逝                 中新社記者 路梅 黃少華  兩三層高的臨街騎樓,各式各樣的小商鋪,零散的行人,呼嘯而過的機車......三、五百米長的牯嶺街看起來跟臺北市其它的小街道沒有什麼不同。但在臺北許多四十歲以上的人心裡,曾經瀰漫在牯嶺街上的書香卻相當值得懷念。
  • 臺北牯嶺街:為了一縷書香
    「現在哪還有人看書啊。」高老闆坐在「高老闆的店」門前吃便當。12月的臺北,寒流來襲,冷風習習。中正區的牯嶺街卻聚集了比往日更多的人氣。一年一度的「牯嶺街書市2000」封街開賣,90多個攤位沿街而立,賣圖書、文具、玩具和手工飾品,還有保健諮詢、治安宣導以及意見徵求等公益服務。書鄉風光不再 舊書店猶如點綴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現實中的牯嶺街,則以舊書店和小劇場聞名。據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牯嶺街全盛時期,有上百家店,除了賣舊書還有字畫、唱片。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 行走臺灣:牯嶺街,一條老街的文化嬗變(圖)
    臺北牯嶺街看似與其他老街沒什麼兩樣:深窄的馬路,低密的騎樓,稀疏的店家與行人掩映於老榕樹間。而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它的一磚一瓦背後都承載了這條老街不平凡的文化變遷。  「樟腦街」變「舊書街」  也許大多數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推自行車擠過人頭攢動的60年代的牯嶺街,沿路是擁堵的舊書攤,每個書攤都點著昏黃的燈……  早在日據時期,牯嶺街由於靠近樟腦工廠,擔負起宿舍區與文教區的職能,聚集了大批高級官員和教職人員。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朝霞、夕陽、彩虹,都是自然界轉瞬即逝的唯美景色,其美讓人心醉,其逝讓人留戀。其實,社會生活也有很多悄然逝去的美好景觀,其美讓人精神富有,其逝讓人唏噓不已。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 臺北舊書店曾經輝煌難維繫 數月難賣一本書(圖)
    位於臺北羅斯福路臺灣大學附近的茉莉二手書店,是臺北新式舊書店的代表。  牯嶺街上新舊書屋的李良儒說,現在他「有時候幾個月也難得賣出一本書」。  「書店在網絡時代裡似乎已經是夕陽餘暉。但是,我們依然看到許多人願意守著這一畝田,繼續耕耘閱讀的種子。」
  • 曾經臺灣牯嶺街少年的故事
    1961年6月15日晚十點,被建國中學開除的16歲初二丙班學生茅武,在牯嶺街5巷10號連捅女友7刀,震驚了整個臺灣。茅武的一位校友,當時只有14歲,也深受震動。三十年後,這位校友從美國留學回到臺灣,成為了一名導演,將這件事搬上了銀幕。
  • 用一日,感受臺北6個鮮為人知的有趣處
    曾經這些房子是沒有圍牆的,僅以七裡香作為綠籬,如今則改為紅磚牆,別有一番風情。永康青田,就是這麼一塊歷史和現代交匯的美妙之地,是品味臺北的最美散步路線。寶藏巖:隱藏在山裡的藝文社區誰也沒有想到曾經的佛教山寺以及附近的違章建築後來會發展成為臺北最有活力的藝文社區。
  •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樂園」
    4月1日至8日,「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在臺北城南舉辦。臺北重慶南路、海南路、泉州街、寧波西街一帶,14個場館與70多個店家展開了以親子為主軸的音樂、戲劇、電影、市集等系列活動,在清明假期獻上了一場春日「文化嘉年華」。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
  • 《鏘鏘》遊臺灣牯嶺街舊貨市場
    核心提示:這裡是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拍攝場地,這裡的小劇場曾是拷打犯人的日本憲兵局,這裡的松林書店吸引了張大千、臺靜農這些文人雅士,這裡的舊書、舊郵票市場隨處可尋。在牯嶺街,你可以感受到永康街所感受不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在這裡,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舊書,心平氣和,品味文字,感受過去的時光歲月。鳳凰衛視3月23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鏘鏘三人行。梁文道:鏘鏘臺灣行。竇文濤:為什麼我們鏘鏘要到臺灣行呢?
  • 臺北誠品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牯嶺街一代的舊書店以及重慶南路一代的書店街曾經最為有名。 日據時代,牯嶺街城南是當時的臺北文教中心,空氣裡夾雜的都是經史子集,章回線裝小說的黴爛味兒和剛出廠新書的印刷味兒。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大批日本人撤離,大堆大堆用得上用不上的書都被遺留下,並被人們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逐漸發展為舊書街。
  • 臺北市牯嶺街 周杰倫購5000萬豪宅
    周杰倫:私密性是最重要的  名氣度:★★★★★  八卦程度:★★★  豪宅價值:5000萬臺幣  熱點:傳說曾帶新女朋友侯佩岑參觀過此宅  故事:  據說,周杰倫在臺北市牯嶺街購買了「元大欽品」的豪宅,約花費5000萬臺幣,由4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一頁臺北:舊書店往事書店能不能代表一座城市?其他地方不知道,至少在臺北,書店是夠格的。臺北就像一隻貓,書店就是它的毛髮。牯嶺街一代的舊書店以及重慶南路一代的書店街曾經最為有名。日據時代,牯嶺街城南是當時的臺北文教中心,空氣裡夾雜的都是經史子集,章回線裝小說的黴爛味兒和剛出廠新書的印刷味兒。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網絡圖片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國民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要求各地「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兩個月內改正所有紀念日本人物、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一九四七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他拿出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坐標,分成上下左右四大塊,左上區以中國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則是中國的西南。依此類推,迪化街在臺北的西北部。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