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淮河路與伏牛路交叉口東北角的臨街店鋪 河南商報記者張鬱/攝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李興佳
由於住宅私改商鋪會帶來衛生安全、交通擁堵、消防隱患、影響周邊居民生活等問題,鄭州市近期對多條重點路段「住改商」涉嫌違規經營情況進行清理整治。
然而,隨著整治住改商的推進,一些問題開始浮現:如何既保證商戶生計又兼顧百姓生活,商戶搬往哪裡,有沒有統一規劃的承接地?
探訪
鄭州多家臨街商鋪被要求搬遷
王先生在鄭州市黃河路沿街開了家花店,已經營了16年。1月12日,相關部門用磚頭水泥,在其花店門口砌了半米高的磚牆,王先生的門頭也被拆除。更早前,整條街絕大部分商戶接到了「一樓臨街住宅私改商鋪,要求限期糾正違法行為」的通知。
位於緯四路臨街的一樓門面房,多家掛出了「店鋪搬遷、全場清貨」的促銷通知。曹女士在這條街上經營一家30平方米的服裝店,月租金1萬元,多年前掏了8萬元轉讓費接盤。不久前,相關部門給了她30天搬遷時間,理由同樣是「住改商」違規經營整治。「店裡的貨只能狠心打折處理。」曹女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去年11月,《鄭州市關於進一步改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案》印發:對「住改商」等違規改變住房性質、違法加建建築物、已過期的臨時建築以及道路兩側的違法建設等開展專項整治,用3年時間將全市「住改商」及違法建設全部整治到位。
建議
將存隱患的行業納入「住改商」負面清單
省政協委員、河南金犁風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今年帶來的提案,就是《關於加快推進我省城市「住改商」整治工作的建議》。
他認為,城區老式磚混結構的多層民房,年代久遠,房屋破舊,一些住戶為了增加收入,將臨街的磚牆砸開,改成餐飲店、民宿、教育培訓中心等,嚴重影響房屋結構安全。一樓臨街商鋪產生的油煙、廢氣、噪音等,給樓上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嚴重影響城市形象。
另外,「住改商」較低的租金會打亂城市規劃的功能布局,影響正常的商業租賃市場,導致不公平競爭。
他提出,市場監管部門在辦理註冊登記時,應督促經營主體提交《住所(經營場所)使用承諾書》並履行承諾。將餐飲、娛樂等可能造成噪音擾民、油煙汙染、存在安全隱患的行業納入「住改商」負面清單,市場監管部門不予辦理註冊登記;通過日常監管、投訴舉報或公示抽查等手段,市場監管部門依法處理市場主體登記住所(經營場所)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行為,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向社會公示。
聲音一:「住改商」治理應兼顧居民生活和商戶生計
現實中對於「住改商」的治理,社會上存在不同的聲音。一美容店經營者劉女士稱,小區臨街早餐店方便了業主的日常生活,拆除後,居民買胡辣湯、修鞋等成了問題,上了年紀的老人跑遠路採購更不現實。
還有商戶稱,去年剛花了十來萬元裝修,「本身指望這個店吃飯,這下養家餬口都是問題。」
一些「形象好」的商鋪的經營者說:「我們去年按照政府統一要求,自費升級了臺階、門頭、高度,不影響道路、衛生和小區居民生活;而且有些特色小店,很能體現城市氣質和生活氣息。我們不影響市容,不給城市建設拖後腿、抹黑,在『住改商』治理時,能否不一刀切?」
民盟鄭州市委提出建議,對「住改商」整治應當區別對待、分步推進,產生噪音和環境汙染的要堅決取締,有益服務市民並且未造成不良影響的、符合本商業布局規劃的,可以申請「住改商」,但需經過影響區2/3的產權人同意。
聲音二:建多元化、綜合性的便民場所,解決商戶搬遷難題
另外,一些人士建議政府主導建立多元化、綜合性的便民場所,來集中承接「住改商」整治中搬遷的商戶。這樣的便民場所裡,可以同時容納菜市場、藥店、服裝店、餐飲店等多種業態,以體現多元化、綜合性、便民性。這既解決了商鋪經營者的生計問題,又解除了百姓生活的後顧之憂。
事實上,2018年6月,鄭州市市場發展局(後更名為鄭州市市場發展中心)組織編制《鄭州市中心城區農貿市場專項規劃(2018~2035)》,規定至2035年,鄭州市主城區內共規劃農貿市場382處(含已批規劃內農貿市場92處、便民服務中心20處),規劃總建築面積93.69萬平方米。規劃期末,農貿市場的總建築面積達到120平方米/千人。其目的就是保障農副產品供應、維護食品安全、方便群眾生活。
一些業內人士建議,「住改商」治理中的商戶搬遷問題,可與該規劃結合,與規劃中的農貿市場、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結合推進,以解決商戶承接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