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上了幼兒園後,每天晚上我都會給她講一講唐詩宋詞。
前天晚上,我和她念起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段唐詩名句。
突然,邊上的拙荊大吼一聲,說我讀錯了,一騎(jì)應該讀 「一(qí)」。
我一下愣住了,然後說她沒文化。她反而說我沒文化,說是她剛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說是這個「騎」的讀音已經被改了。
這下,我楞了一個晚上。
時隔一千多年,自己詩句裡的讀音被後人改了,不知道詩人杜牧會作何感想。
「長安回望繡成,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必,對於這首詩,大多數人都十分熟悉。
公元723年,唐玄宗花費巨資,修建了華清宮用來與楊貴妃醉生夢死。為博美人歡心,唐玄宗還不惜勞命傷財,窮奢極欲,專門從西南為楊貴妃供應荔枝。
對此,詩人杜牧有感而發,寫下《過華清宮絕句》。他借古諷今,表達了對窮奢極欲、荒誕誤國的憤慨之情。
這「一騎」就是「一人一馬」,說的是由人騎著馬運送荔枝,從南跑到北。加急快遞的那種。
誰都沒想到,一千多年後,「一騎(jì)」被人改成了「一(qí)」。
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這位大詩人詩句裡字的讀音被後人更改,還有一處。
其名作「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裡的「斜」,讀了一千多年的「xiá」,現在突然成了「xié」。
值得注意的是,不單獨是杜牧,其他幾位詩人名作裡字的讀音也被改了。
比如詩人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裡的「衰」,讀了一千多年的「cuī」,現在變成了「shuāi。」
我們都知道,古詩古詞是講究韻律的,這點上就讓詩人破費心思。
流傳了上千年的名句的讀音,怎麼說改就被改了?這都是因為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給鬧的。
這兩天,來源為「中國播音主持網」的《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這篇文章火了。
文章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告誡我們,現在不少漢字的讀音被改了,需要糾正過來。至於更改的依據是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
在文章中,你還會發現,曾經語文老師們辛辛苦苦地教我們避免的錯誤讀音,現在一下子成為正確的了。
文章中稱,除了上述詩句裡的字讀音變得面目全非外,其他字的讀音也被改的你懷疑人生。
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蕁(qián)麻疹則被改為蕁(xún)麻疹。
另外,文章說,為了尊重大眾的習慣,有些字也被改了讀音。比如「呆板」的「呆」本來讀 「ái」,但現在讀「 dāi」。 「咱」,統讀「zán」,取消「zá」的讀音 「下載」的「載」讀三聲,不準讀四聲了。
不少字的拼音被改,這篇文章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很多人認為,過去的自己估計是上了個假學。
因為,如果按照這篇文章的說法來看,那麼,我們在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高中和大學讀書時期,辛辛苦苦學的「規範讀音」,現在是成了錯誤的讀音。而在過去,自己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成被扶正,成為了對的。
不少人覺得,這不光是令人發懵,甚至是無所適從。出門時聊天,考試時做題,到底改怎麼辦?
對此,網上有不少專家站出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有的專家說,我們的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文字的讀音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相應的對普通話的讀音進行修改,也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很快就有人出來「打假」,說是《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這篇文章其實是在炒作,而且還是炒的冷飯。因為,它在去年的時候就出現了。
關於此事,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確實在2016年出具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並公開向大眾徵求意見。這個「修訂稿」中確實有些異讀詞的拼音顛覆了人們原由的認知,但因為收到了各界不少反對的意見,所以至今也未進行正式的發布。
從媒體的報導來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表示,目前詞典裡使用的還是以前的發音標準,相關異讀詞的審音表並沒有最終定稿。
這也就是說,一篇該拼音的文章雖然激起了千層浪,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一起炒作。
我們知道,一方面,古詩古詞是十分講究韻律的,不能因為讀的順,而就更改。如果真改了,那麼讀古詩古詞的時候意境美感全無,毫無墨水味。這是典型的文化反而向「文盲」妥協。
另一方面,對傳統文字的讀音進行更改,勢必影響整個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不光是在國內,還有一個華人圈。試想,今後和其他漢文化圈的人交流時,人家會如何看待被改的古詩古詞?約定俗成沒問題,但是這種事情不易過於頻繁。否則人們就真的無所適從了
歸根到底,文化的傳承是延續性的,系統性的。
揚花楚南認為,很多字的讀音的改變削弱了其原有意境的「魂」,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傷害。
誠然,當下是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都只注重「形」,反而忘了本。鮮有人去關心不同讀音下的實際意義。
文化更新,與時俱進固然是好事,但不要遺失了原有的美好。
(請多關注和指正留言,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