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F-5戰鬥機的認知,國內年齡稍長的人,可能來自於黃植誠,當時,國內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非常廣泛的報導,而黃植誠也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
黃植誠,是臺灣空軍少校飛行隊長,1981年8月8日,駕1架F-5F型戰鬥教練機,從臺灣桃園起飛飛臨福州機場,是駕駛第42架飛機回到人民懷抱的,第90個國民黨空軍人員。
F-5「虎」戰鬥機,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一種超音速戰鬥機,有單座的A、E、RF-5E,以及雙座的B、F-5F等型號,G型是專供出口的,被重新命名為F-20「虎鯊」戰鬥機。
其實,F-5系列屬於較為低檔的戰鬥機,爬升率略低於同時代非常著名的蘇聯研製的米格-21,穩定盤旋角速度優於米格-21戰鬥機。
F-5,實用升限15790米,最大飛行速度1.55馬赫,在這兩項性能指標上,就遠不如同時代競爭對手米格-21,其實用升限為18700米,最大飛行速度則為2.2馬赫。
但F-5最大航程和載彈量,這兩項戰鬥機主要的性能指標,要明顯優於米格-21,前者最大航程2800公裡,後者只有1300公裡;F-5最大載彈量約3噸,而米格-21隻有區區1噸。
由於F-5的主要作戰對象,就是蘇聯研發製造並大量出口社會主義陣營,以及大量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的米格-21,因此,就F-5的性能而言,用來對標米格-21,是最有說服力的。
米格-21,具備高空、高速的優勢,實際上是一種飛不遠的的前線截擊機,非常適合超音速截擊,執行本土防禦作戰。
F-5,在研發設計時,主要考慮的就是亞音速,以及跨音速區域的機動性能,因此,在雙方戰鬥機在近距離進入「狗鬥」狀態時,亞音速和跨音速區域機動能力出色的F-5,顯然具備對米格-21的空中優勢。
但雙方在遠距離遭遇戰中,米格-21能憑藉高空、高速的優勢,迅速地接近F-5,採取爬高居高臨下的戰術,用空空飛彈或是航空機炮,就能直接壓著F-5打,畢竟米格-21具備速度優勢,且實用升限大於F-5,米格-21飛得高,而F-5卻飛不高。
綜上,就其綜合性能來說,同為第二代戰鬥機的標杆,美制F-5和蘇制米格-21,在技戰術性能上,通過上述的比對,可謂各有千秋,性能可謂難分伯仲。
但米格-21戰鬥機,在全球的知名度,卻要遠超F-5戰鬥機,這個也是事實,米格-21戰鬥機最終生產數量超過了10000架,而F-5的產量尚不足2000架,兩者至少在數量上,不在一個等級上,這個就是差距。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