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E/F與蘇-33同屬重型艦載機,這兩種飛機技戰術性能有可比性嗎?

2021-02-19 軍武速遞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蘇-33是俄羅斯海軍最後的榮光:蘇-33艦載機大概率已經涼了。不僅是沒有合適的上艦對象,這款艦載機落後的性能也很難看到未來。

說到蘇-33型艦載機沒有合適的上艦對象,咱們又要提到2018年的10月份摩爾曼斯克俄羅斯PD-50型浮船塢的斷電沉沒事故。從現在的情況來看,PD-50浮船塢的沉沒對俄羅斯海軍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沒了唯一具備航母修理能力的浮船塢,塌下來的重型塔吊還把航母甲板給砸了,完了還能看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有了明顯的變形。

當然從俄羅斯方面來說,一是肯定不承認他們已經沒了航母修造能力,二是肯定不承認他們的船可能有結構強度問題。但不管怎麼說,「事實勝於雄辯」,庫艦被砸了之後到現在還癱在碼頭上沒有挪窩,後續的改造工作也沒有繼續進行是板上釘釘的證據。現在儘管俄羅斯那個分管軍工的副總理鮑裡索夫一天一個說法,但按照最樂觀的狀態來估計,庫艦在2022年之前怕是回不了北方艦隊的戰鬥序列了——也許有可能它的後半生就這麼趴在北極圈裡的碼頭上默默無聞地度過了。(至於俄羅斯宣稱的核航母,那得等到什麼猴年馬月?)

就算是俄羅斯海軍的這艘「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后續被成功修復,重返俄海軍戰鬥序列,也根本無法改變蘇-33型艦載機在本質上已經被俄軍邊緣化的事實。

其實,如果相比較現在那個費拉不堪的米格-29K/KUB,俄羅斯海軍何嘗不想把蘇-33的生產線維持下去,繼續裝備重型艦載機呢?畢竟直到2018年,俄軍內部還有過一陣風潮,想盡最後的努力挽救蘇-33生產線,當時提出的改進方案是將蘇-33的航空電子系統與機體升級到蘇-35S或者起碼蘇-30SM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第三代戰鬥機後期改進型乃至三代半戰鬥機的戰力。

其實蘇-33有過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據報導,在2008年左右,中國曾有過引進蘇-33的意願,但因為俄羅斯坐地起價太嚴重而不了了之。相比之下還是我們的三哥顯得可愛的多了——看中了當時還僅僅停留在畫餅狀態的基於米格-29SMT米格-29K型艦載機,大方地出了資金幫俄羅斯人建立了生產線,結果自己拿到了45架到目前為止出勤率都有點不夠看的米格-29K,俄羅斯海軍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也只能將就著用,未來的航母艦載機就欽定米格-29K了。

因此,你要說蘇-33現在的狀態還跟美海軍航空兵的F/A-18E/F相比,其實很多方面壓根就用不著比較:蘇-33的絕大多數技戰術性能相比F/A-18E/F都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以雙方的空戰推重比而言,蘇-33型戰鬥機空重18.7噸,典型空戰構型下(攜帶4000千克燃油及2枚R-73E飛彈)空重23.2噸左右,空戰推重比約1.103;F/A-18E/F空重14噸,典型空戰構型下(攜帶3200千克燃油及2枚AIM-9X空對空飛彈)空重17.6噸,空戰推重比1.136。

再以雙方的航空電子系統而言,蘇-33到目前為止由於在俄羅斯海軍內機隊規模非常小,目前大約還有不到20架飛機處於可用狀態,因此一直沒聽說它有對航空電子系統進行升級的方案——換言之該型飛機直到現在大概率還停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約相當於我軍1992年買的最早那一批蘇-27SK的技術水準上。

主航電架構依然是N001E型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在軍宅嘴裡被戲稱為「倒卡神機」)與OLS-27型光電雷達(北約評估完了東德的米格-29後對蘇軍的此類光電探測系統評價不高)。當然相比較俄空天軍的蘇-27S,蘇-33起碼在火控系統上增加了一條邏輯電路,可以攜帶Kh-41型空射反艦飛彈(儘管在實際訓練中從來沒有見蘇-33這麼掛過,大概率也只是個噱頭)。

相比較蘇-33這款「充滿著80年代氣息的老飛機」,在2007年以後生產的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已經全部普及了圍繞著APG-79型有源相控陣雷達、AN/ALQ-224內置型ECM為核心搭建起來的三代半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儘管F/A-18E/F對APG-79的整合併不算太成功,時常出現供電問題,但是綜合戰鬥力方面甩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蘇-33型重型戰鬥機八條大街沒啥問題。

當然,要評價兩款飛機之間的技戰術性能,同種類系統之間的直接對比只是比較的一種手段,最關鍵的還是要看這兩種飛機要承擔何種類型的戰術任務,能否順利完成這一任務。

蘇聯紅海軍早期賦予蘇-33的戰術使命,是作為紅海軍特混艦隊的區域防空力量,同1144級和1164級巡洋艦上的S-300F(也就是著名的「裡夫-M」)型區域防空系統密切配合,作戰模式是在主要威脅方向上形成戰鬥巡邏區或者比較綿密的防空阻塞線,阻滯美海軍航空兵向紅海軍特混艦隊內部實施突擊並打出反艦飛彈。

因此,蘇-33在設計之初是作為一種截擊機/空優戰鬥機而設計的,在使用極限掛載構型的情況下可以攜帶6枚R-27ER型中程空對空飛彈,2枚R-27ET型中程空對空飛彈及4枚R-73格鬥彈。但是由於最大起飛重量與防空攔截線半徑的取捨問題,在實戰中往往無法做到極限掛載,只能以4中2近或者4中4近的構型出動。

而對於F/A-18E/F而言,作為F/A-18C/D的換代機型,在設計之初就要承擔美國海軍航空兵艦載機聯隊的全部戰術打擊任務,簡單來講就是負責空中戰鬥巡邏、實時戰術支援、戰場與戰役縱深遮斷等多元化任務,因此其掛載能力同樣十分強大,掛載構型也比蘇-33多樣許多。

即使是在承擔同蘇-33同類型的空優任務的情況下,F/A-18E也可以使用複合掛架攜帶4中2近或者6中2近,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做到攜帶10中2近(儘管做過此類彈射試驗,但是超級大黃蜂的掛架阻力較大一般不會這樣攜帶)。

更不用說F/A-18E/F還可以承擔更加多元化的對面任務,使用遠遠比蘇-33能夠攜帶彈藥種類多得多的各種對面、對海精確打擊彈藥。這都是單純作為防空攔截機的蘇-33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如果你要筆者給這兩種艦載機做個對比性評價,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蘇-33儘管在上世紀80年代還可以較好地執行紅海軍賦予其的戰術任務,但在現在其落後的性能已經不足以完成這一任務了。

至於F/A-18E/F,其技戰術性能橫向對比比蘇-33優秀,任務多元化能力比蘇-33優秀,儘管在個別性能(諸如跨音速區間與超音速區間機動性)不如蘇-33,但若把二者放在一起總體評價,筆者毫不猶豫地認為超級大黃蜂比蘇-33優秀太多。

相關焦點

  • 中國殲-15的性能,當真不如美國F/A-18E/F和法國「陣風」?丨大伊萬問答
    在文中大伊萬對「遼寧」、「山東」艦配套的殲-15型艦載機的性能進行了這樣的描述:「以殲-15型艦載機的性能來說,在各主要軍事強國列裝的航母艦載機上處於中下遊水平,只比俄羅斯海軍的蘇-33、米格-29KR以及印度海軍的米格-29K要稍微好一些,相比美國海軍的F/A-18E/F、法國海軍的「陣風」F3M都處於落後地位,遑論英國海軍已經列裝的F-35B了」,認為「以上諸多型號的艦載機,都是殲-15完全無力抗衡的
  • 蘇俄艦載機傑作,航母甲板重型超音速戰機,海側衛蘇-33艦載機
    隨著,美軍核潛艇服役,為限制美軍核潛艇部署同時掩蓋蘇聯紅海軍在敵方防空部隊面前蹤跡,打造出基輔級航空母艦和垂直起降艦載機Yak-38,Yak-38艦載機在性能存在著嚴重不足,航程相對偏短,攜帶飛彈射程也相對短,而且作戰半徑只有90-160公裡,這款艦載機也無法與艦載直升機競爭,再加上對地面和海上目標作戰效率低下,艦載機飛行性能、機載設備和武器根本無法解決蘇聯紅海軍防空重任,這也是確保蘇聯紅海軍作戰實力的關鍵
  • 中國艦載機有多強?
    因為殲-15戰鬥機分成好幾個型號,比如殲-15S雙座型艦載機,再比如殲-15彈射型艦載機,還有我國新改進的殲-15戰鬥機。具體來說,殲-15系列戰鬥機是目前全球艦載機中比較先進的型號,性能在蘇-33、陣風M、米格-29K之上,和美國的F/A-18E/F戰鬥機差不多,但是比美國最新的F-35C艦載機五代機要差。
  • F-5與米格-21:同為第二代戰鬥機標杆技戰術性能各有千秋
    黃植誠,是臺灣空軍少校飛行隊長,1981年8月8日,駕1架F-5F型戰鬥教練機,從臺灣桃園起飛飛臨福州機場,是駕駛第42架飛機回到人民懷抱的,第90個國民黨空軍人員。F-5「虎」戰鬥機,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一種超音速戰鬥機,有單座的A、E、RF-5E,以及雙座的B、F-5F等型號,G型是專供出口的,被重新命名為F-20「虎鯊」戰鬥機。其實,F-5系列屬於較為低檔的戰鬥機,爬升率略低於同時代非常著名的蘇聯研製的米格-21,穩定盤旋角速度優於米格-21戰鬥機。
  • F-5與米格-21:同為第二代戰鬥機標杆,技戰術性能各有千秋
    黃植誠,是臺灣空軍少校飛行隊長,1981年8月8日,駕1架F-5F型戰鬥教練機,從臺灣桃園起飛飛臨福州機場,是駕駛第42架飛機回到人民懷抱的,第90個國民黨空軍人員。F-5「虎」戰鬥機,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的一種超音速戰鬥機,有單座的A、E、RF-5E,以及雙座的B、F-5F等型號,G型是專供出口的,被重新命名為F-20「虎鯊」戰鬥機。其實,F-5系列屬於較為低檔的戰鬥機,爬升率略低於同時代非常著名的蘇聯研製的米格-21,穩定盤旋角速度優於米格-21戰鬥機。
  • 美日韓有F-35了,我們的殲-15還能應對嗎?
    儘管相比四代機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憑藉蘇-27這個優秀平臺,殲-15本身就已經是一架戰力強大的作戰兵器。在本期的《張召忠說》中,局座就對殲-15的性能和其他國家的艦載機進行了比較和點評。 在短時間內,將殲-15升級成不亞於蘇-35、「超級大黃蜂」的「超級三代機」,以及類似EA-18G的電子戰機「咆哮鯊」是完全可能的。
  • 有新歡就拋棄舊愛?拒絕繼續採購F/A-18E/F 原來F-35C開始上艦
    拒絕繼續採購F/A-18E/F 原來F-35C開始上艦美國海軍航母開始搭載F-35C艦載機在各種理由都很勉強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稱不願再繼續採購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機。美軍認為,這款戰機無法應對未來威脅,還拿出「在對抗東方大國方面的緊迫感」當做理由。
  • 不做中國版F-35C?雙發設計提升機動性能,殲35成制空艦載機
    但是實際上美國海軍並不想裝備F-35C隱形艦載機,主要原因還是因為F-35C單發設計,無論是安全性還是穩定性都不如雙發艦載機有優勢,並且在飛行性能和載彈量上也無法滿足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需求,只是在以F-22A隱形戰機為基礎改進的F-22B項目被暫停之後,海軍就只能去裝備F-35C艦載機。
  • F-15的再臨——為何還是這隻「鷹」?
    根據計劃,該項目將交付144架飛機以替換老化的F-15C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大部分在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中服役。由於F-15戰鬥機已成為美國空軍制空機隊的骨幹力量,後來又成為其重型打擊能力的支柱,部署在全國各地,所以國會越來越關注這種飛機的使用壽命,以及隨著機隊老化,其是否適合繼續使用的問題。1974年,美國空軍接收了第一架F-15「鷹」式制空戰鬥機。
  • 武器知多少 | 深度比較F/A-18E與殲-15的飛行性能
    撇開武器航電系統不談,飛行性能同樣是決定空戰勝負的重要一環。已經有很多愛好者用自己的理解給出了定性的分析,但在各種因素孰重孰輕等方面不可避免的有所偏頗,也無法給出定量描述。筆者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的相關知識,認為在大量飛機的操作手冊和性能測試報告已經解密的今天(尤其是F/A-18E和蘇-27的相關資料),較深入、定量的分析殲-15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較精確的估計出某些數據。
  • 你知道美軍的F-16、F-18戰鬥機都有了,那F-17去哪兒了?
    F-17戰鬥機,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款戰機呢?「大黃蜂」要說F-17戰鬥機去哪兒了,那得先從美國海軍現役的艦載機F-18「大黃蜂」開始說起。A-7「海盜II」美國國會將原本用於 VFAX 的資金轉移到一個新項目——NACF(Navy Air Combat Fighter,海軍空戰戰鬥機)上,並指示海軍密切關注美國空軍 LWF(Lightweight Fighter ,輕型戰鬥機)/ ACF 項目的競爭結果,並將參加競標的兩種飛機為
  • 美軍F-4B飛機鬧烏龍把自己打下來,中國將其打撈獲取技術研製殲-13艦載機
    根據國防科委的指示,研究所會同空一所赴海南地區,在當地駐軍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5天的努力,將F-4B飛機殘骸和「麻雀」Ⅲ型飛彈殘骸打撈上來,計有飛機、發動機、附件殘骸15項;飛彈及火力控制系統殘骸13項;資料及其他物品14項。該機殘骸於1965年6月2日運抵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 殲31戰機新照曝光,機體出現重大改進,這一性能比殲20還強
    ▲FC-31戰機試飛照在早期試飛時,所有飛機都會將空速管安裝在機頭,因為此時樣機沒有配套的雷達等電子設備,大量的數據採集工作需要空速管完成。FC-31將配備類似於殲-20的航空電子設備,結合FC-31隱形性能的優勢,其將能夠在超視距空戰中壓制傳統戰鬥機,如蘇-30、蘇-35、F16和F15。而且FC-31的空氣動力布局相當簡潔,機身面積也比殲-20小得多,其隱身性能可能優於殲-20。殲-20是重型戰鬥機性能更強大,但成本更高,因此不可能大量裝備。
  • 「奪取制空權不是一切」從航母的運用看什麼樣的艦載機才最適合?
    同樣航母和艦載機得匹配才能發揮出航母攻擊群的最大攻擊效能。  航母和艦載機得考量適配性,不是光艦載機技戰術指標強無敵就萬事OK的,要講究很多東西,比如航母配套系統對艦載機的維護及對武器彈藥的一體化保障,服務能力。
  • 科普 恆龍模型經典款德國 「虎式」重型坦克
    1937年4月2日,亨舍爾公司接到改進DW I的要求,即重33噸的DW II型,實際工作於1938年9月9日開始。它除改用IV號C型的炮塔外,又將車體裝甲改為整體式,另外在行走和傳動裝置上有細微變化。但以上兩種方案並沒有「突破」當時III號和IV號坦克的設計框架,但亨舍爾公司的確通過它們積累了製造重型坦克的經驗。
  • 專家:F-35與殲-20的可比性不強
    對於美國空軍這次「秀肌肉」,不少分析都將F-35與中國的殲-20、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進行對比。  所謂「大象漫步」,是指多架軍機起飛前以最小的間距首尾相連滑行,以便最短時間起飛最多架軍機。《空軍時報》網站稱,在這次任務中,35架戰機在11分鐘內全部起飛,創下同時起飛最多架F-35的新紀錄。
  • 俄媒稱殲15頻出事怪貪便宜買了烏克蘭蘇33半成品,真是這樣?
    他表示,原因為節約成本,當年中國大陸放棄購買俄羅斯蘇33戰機及其生產許可,轉而向烏克蘭低價買入用於測試的蘇33原型機T10K-7,再由中國工程師研發其改進版。殲-15被認為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的一款艦載機。自2012年11月首次在遼寧艦上進行了起降訓練後,據外界所知,殲-15至少墜毀過四架。
  • 從不相信到不高興,俄羅斯知道中國仿製蘇33艦載戰鬥機後的態度
    雙發殲10戰鬥機對單發殲10戰鬥機而言,完全可以說是全新開發的戰鬥機,中國缺乏設計艦載機的經驗,技術風險過大並且設計和試驗時間長,設計、研製、生產、試飛最後到定型可能需要8、10年,最樂觀的估計中國海軍獲得艦載戰鬥機的時間將會拖延10-12年,這是海軍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需要在未來三、五年內拿出成熟的艦載戰鬥機,因此只有仿製蘇-33重型戰鬥機,殲10雙發戰鬥機最終停留在設計紙面的階段,退一萬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