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蘇-33是俄羅斯海軍最後的榮光:蘇-33艦載機大概率已經涼了。不僅是沒有合適的上艦對象,這款艦載機落後的性能也很難看到未來。
說到蘇-33型艦載機沒有合適的上艦對象,咱們又要提到2018年的10月份摩爾曼斯克俄羅斯PD-50型浮船塢的斷電沉沒事故。從現在的情況來看,PD-50浮船塢的沉沒對俄羅斯海軍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沒了唯一具備航母修理能力的浮船塢,塌下來的重型塔吊還把航母甲板給砸了,完了還能看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有了明顯的變形。
當然從俄羅斯方面來說,一是肯定不承認他們已經沒了航母修造能力,二是肯定不承認他們的船可能有結構強度問題。但不管怎麼說,「事實勝於雄辯」,庫艦被砸了之後到現在還癱在碼頭上沒有挪窩,後續的改造工作也沒有繼續進行是板上釘釘的證據。現在儘管俄羅斯那個分管軍工的副總理鮑裡索夫一天一個說法,但按照最樂觀的狀態來估計,庫艦在2022年之前怕是回不了北方艦隊的戰鬥序列了——也許有可能它的後半生就這麼趴在北極圈裡的碼頭上默默無聞地度過了。(至於俄羅斯宣稱的核航母,那得等到什麼猴年馬月?)
就算是俄羅斯海軍的這艘「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后續被成功修復,重返俄海軍戰鬥序列,也根本無法改變蘇-33型艦載機在本質上已經被俄軍邊緣化的事實。
其實,如果相比較現在那個費拉不堪的米格-29K/KUB,俄羅斯海軍何嘗不想把蘇-33的生產線維持下去,繼續裝備重型艦載機呢?畢竟直到2018年,俄軍內部還有過一陣風潮,想盡最後的努力挽救蘇-33生產線,當時提出的改進方案是將蘇-33的航空電子系統與機體升級到蘇-35S或者起碼蘇-30SM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第三代戰鬥機後期改進型乃至三代半戰鬥機的戰力。
其實蘇-33有過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據報導,在2008年左右,中國曾有過引進蘇-33的意願,但因為俄羅斯坐地起價太嚴重而不了了之。相比之下還是我們的三哥顯得可愛的多了——看中了當時還僅僅停留在畫餅狀態的基於米格-29SMT米格-29K型艦載機,大方地出了資金幫俄羅斯人建立了生產線,結果自己拿到了45架到目前為止出勤率都有點不夠看的米格-29K,俄羅斯海軍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也只能將就著用,未來的航母艦載機就欽定米格-29K了。
因此,你要說蘇-33現在的狀態還跟美海軍航空兵的F/A-18E/F相比,其實很多方面壓根就用不著比較:蘇-33的絕大多數技戰術性能相比F/A-18E/F都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以雙方的空戰推重比而言,蘇-33型戰鬥機空重18.7噸,典型空戰構型下(攜帶4000千克燃油及2枚R-73E飛彈)空重23.2噸左右,空戰推重比約1.103;F/A-18E/F空重14噸,典型空戰構型下(攜帶3200千克燃油及2枚AIM-9X空對空飛彈)空重17.6噸,空戰推重比1.136。
再以雙方的航空電子系統而言,蘇-33到目前為止由於在俄羅斯海軍內機隊規模非常小,目前大約還有不到20架飛機處於可用狀態,因此一直沒聽說它有對航空電子系統進行升級的方案——換言之該型飛機直到現在大概率還停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約相當於我軍1992年買的最早那一批蘇-27SK的技術水準上。
主航電架構依然是N001E型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在軍宅嘴裡被戲稱為「倒卡神機」)與OLS-27型光電雷達(北約評估完了東德的米格-29後對蘇軍的此類光電探測系統評價不高)。當然相比較俄空天軍的蘇-27S,蘇-33起碼在火控系統上增加了一條邏輯電路,可以攜帶Kh-41型空射反艦飛彈(儘管在實際訓練中從來沒有見蘇-33這麼掛過,大概率也只是個噱頭)。
相比較蘇-33這款「充滿著80年代氣息的老飛機」,在2007年以後生產的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已經全部普及了圍繞著APG-79型有源相控陣雷達、AN/ALQ-224內置型ECM為核心搭建起來的三代半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儘管F/A-18E/F對APG-79的整合併不算太成功,時常出現供電問題,但是綜合戰鬥力方面甩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蘇-33型重型戰鬥機八條大街沒啥問題。
當然,要評價兩款飛機之間的技戰術性能,同種類系統之間的直接對比只是比較的一種手段,最關鍵的還是要看這兩種飛機要承擔何種類型的戰術任務,能否順利完成這一任務。
蘇聯紅海軍早期賦予蘇-33的戰術使命,是作為紅海軍特混艦隊的區域防空力量,同1144級和1164級巡洋艦上的S-300F(也就是著名的「裡夫-M」)型區域防空系統密切配合,作戰模式是在主要威脅方向上形成戰鬥巡邏區或者比較綿密的防空阻塞線,阻滯美海軍航空兵向紅海軍特混艦隊內部實施突擊並打出反艦飛彈。
因此,蘇-33在設計之初是作為一種截擊機/空優戰鬥機而設計的,在使用極限掛載構型的情況下可以攜帶6枚R-27ER型中程空對空飛彈,2枚R-27ET型中程空對空飛彈及4枚R-73格鬥彈。但是由於最大起飛重量與防空攔截線半徑的取捨問題,在實戰中往往無法做到極限掛載,只能以4中2近或者4中4近的構型出動。
而對於F/A-18E/F而言,作為F/A-18C/D的換代機型,在設計之初就要承擔美國海軍航空兵艦載機聯隊的全部戰術打擊任務,簡單來講就是負責空中戰鬥巡邏、實時戰術支援、戰場與戰役縱深遮斷等多元化任務,因此其掛載能力同樣十分強大,掛載構型也比蘇-33多樣許多。
即使是在承擔同蘇-33同類型的空優任務的情況下,F/A-18E也可以使用複合掛架攜帶4中2近或者6中2近,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做到攜帶10中2近(儘管做過此類彈射試驗,但是超級大黃蜂的掛架阻力較大一般不會這樣攜帶)。
更不用說F/A-18E/F還可以承擔更加多元化的對面任務,使用遠遠比蘇-33能夠攜帶彈藥種類多得多的各種對面、對海精確打擊彈藥。這都是單純作為防空攔截機的蘇-33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如果你要筆者給這兩種艦載機做個對比性評價,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蘇-33儘管在上世紀80年代還可以較好地執行紅海軍賦予其的戰術任務,但在現在其落後的性能已經不足以完成這一任務了。
至於F/A-18E/F,其技戰術性能橫向對比比蘇-33優秀,任務多元化能力比蘇-33優秀,儘管在個別性能(諸如跨音速區間與超音速區間機動性)不如蘇-33,但若把二者放在一起總體評價,筆者毫不猶豫地認為超級大黃蜂比蘇-33優秀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