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蘇聯大力發展核潛艇和戰略飛彈力量跟美軍相抗衡,兩者可謂在戰略武器打成平手,在海軍領域蘇聯一直存在落後狀態,再加上美軍核動力航母和先進艦載機,整體處在守勢。在建造航空母艦和核潛艇對決中,力挺核潛艇派逐漸佔據著上風,而航空母艦相對處在被限制狀態,後期航空母艦建造派逐漸佔據著上風,打造出1143型航空母艦、1123型航空母艦和1143.5型航空母艦,則是冷戰對抗美軍航母戰鬥群戰略產物。可是,蘇聯1143型航空母艦搭載Yak-38短距起降艦載機,根本無法對抗美軍航空母艦裝備F-14熊貓艦載機。其實,美海軍裝備著16艘航空母艦,還包括6艘核動力航母,每艘航空母艦裝備著70-80架艦載機、A-6E和A-7E攻擊機,F/A-18艦載機,F-14艦載機,S-3反潛飛機和E-2C預警機,採用蒸汽彈射器起飛,遠超過蘇聯建造基輔級航空母艦和Yak-38艦載機組合。
實力差距:促使蘇聯轉變戰略思維蘇聯紅海軍對航空母艦探討持續相當長時間,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軍事行動結果已經證明航空母艦對戰爭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依然無法改變蘇聯紅海軍建造航空母艦決心被冷落地位。隨著,美軍核潛艇服役,為限制美軍核潛艇部署同時掩蓋蘇聯紅海軍在敵方防空部隊面前蹤跡,打造出基輔級航空母艦和垂直起降艦載機Yak-38,Yak-38艦載機在性能存在著嚴重不足,航程相對偏短,攜帶飛彈射程也相對短,而且作戰半徑只有90-160公裡,這款艦載機也無法與艦載直升機競爭,再加上對地面和海上目標作戰效率低下,艦載機飛行性能、機載設備和武器根本無法解決蘇聯紅海軍防空重任,這也是確保蘇聯紅海軍作戰實力的關鍵。
1970年,當時蘇聯海軍建造Yak-38垂直起降艦載機,被發現由於航程和有效載荷而無法發揮作戰作用,嚴重妨礙蘇聯紅海軍進攻實力。因此,決心在1143型航空母艦基輔級上打造出更強大航母,攜帶短距起降艦載機。在建造新航空母艦期間,蘇聯對航空母艦項目進行評估和研究,存在著三種航母方案:1160型航母方案搭載米格-23海基版和蘇-24海基版戰機,但由於預算限制而被放棄;1153型航母方案可搭載蘇-25海基版,未來裝備米格-23海基版和蘇-27K(即蘇-33艦載機),也因為資金研製而作罷,最重要因素這是蘇-24戰鬥機最大起飛重量太重,而根據蘇聯航空母艦最大起飛重量只能保持25-30噸。第三種方案則是建造1143型航母基礎上打造出新型航母,即1143.5型航空母艦,跟蘇聯1143.5型航空母艦同時起步則是,蘇聯新型艦載機研製計劃。
蘇聯新型艦載機之爭:輕型OR重型蘇聯第四代艦載機始終繞不開話題則是米格設計局打造蘇-29輕型戰鬥機和蘇霍伊設計局打造蘇-27重型戰鬥機,這兩款戰鬥機是各自家族設計傑作,而蘇聯在打造艦載機也是基礎米格-29和蘇-27戰機改進,而打造出新型艦載機,在經過蘇聯紅海軍評估後,決定在蘇-27戰機基礎上打造出艦載版蘇-27K艦載機。其實,蘇聯紅海軍選擇重型艦載機很可能取決於美軍已經裝備F-14重型艦載機和FA-18艦載機,而米格-29輕型戰鬥機如果改裝艦載機,根本毫無任何優勢,而為保持艦載機平衡,特別是在進行空戰時獲得相對優勢,必須打造蘇-27戰機艦載版。畢竟,蘇-27戰機極佳的性能也為研發新型艦載機加分。蘇聯原本打算在新型航空母艦搭載蒸汽彈射器和制動裝置,可是由於難以逾越的鴻溝,導致蘇聯紅海軍最終放棄蒸汽彈射器系統,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確定蘇聯紅海軍新型艦載機規劃。
新型艦載機被確定,蘇-27戰機下海為保證蘇-27戰機在航空母艦滑躍起飛可能性,蘇聯在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建造陸基滑躍起飛跑道進行測試。第一階段則是驗證蘇-27艦載機滑躍起飛甲板最大長度和艦載機最大起飛重量。畢竟,蘇聯對蘇-27艦載機初期目標則是配備兩臺AL-31F發動機,每臺推力為12.5噸,艦載機正常起飛重量22.8噸,掛載武器增加到26.6噸,可攜帶兩枚K-73近距格鬥彈和六枚K-27E中程空空飛彈,作戰半徑1150-1270KM。第二階段則是驗證新型艦載機啟動外觀和在地面阻攔索測試以及精確降落電子和光學系統,以便艦載機尾鉤勾住阻攔索等,如果正確勾住第三根阻攔索,飛行員只能看到綠色的光線,否則只能看到黃色和紅色,這些前期陸基測試相當有必要,則是驗證新型艦載機上艦航空母艦最基礎保障。
此後,新型殲-27K艦載機在地面進行無數次測試,保證為艦載機上艦做準備。艦載機降落到飛行甲板上是駕駛飛機最困難事情。在1989年,蘇聯著名飛行員維克託·普加喬夫駕駛第二架蘇-27K(T-10K2)艦載機,成功按照常規方式降落到蘇聯紅海軍1143.5型航空母艦,蘇-27K歷史上降落到航空母艦甲板上,被命名為蘇-33艦載機。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蘇-33艦載機,不斷對蘇-33艦載機進行版本和換裝新設備,安裝AL-31-F-M1發動機和武器掛架,同時換裝相控陣雷達,推力矢量噴嘴發動機和遠程反艦飛彈,最終蘇-33艦載機在俄羅斯海軍規模急劇縮小情況下,只建造24架蘇-33艦載機,也宣告著蘇-33艦載機步入歷史。
成名作蘇-33戰機,差別蘇-27戰機為適應蘇-27戰機適應海軍作戰,同時部署在蘇聯紅海軍1143.5型航空母艦,採用加固機體結構和起落架結構,以承受艦載機著艦過程中造成的巨大壓力,在機翼進氣口安裝前水平鴨翼,基本保證蘇-27戰機整體布局;縱向和橫向通道均採用數位化控制系統;機翼和水平尾翼均採用可摺疊,縮短中央尾梁下方安裝尾鉤,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3噸,為保證航母編隊之間通信和降落到甲板上,安裝特殊機載通信和導航設備。蘇-33艦載機整體翼展保持不變,但前緣翼和襟副翼面積增加,保證在低速時提高升力和機動性。總體而言,蘇-33艦載機在增加機翼面積同時採取可摺疊方式,保證航空母艦容納更多數量艦載機,也是便於艦載機在航空母艦甲板上移動。
蘇-33艦載機安裝著先進航空電子子設備包括新型火控系統(FCS),機頭前錐體為搜索和跟蹤雷達中心,還裝備雷射測距儀和敵我識別系統,包括光學搜索和跟蹤站以及頭盔式目標指示系統。蘇-33艦載機整體作戰實力達到美國FA-18艦載機水平,也是蘇聯打造最為成功的重型艦載機,被稱為「海側衛」。
龍熊之爭:「海側衛」蘇-33艦載機VS「飛鯊」殲-15艦載機殲-15艦載機和蘇-33艦載機都源自蘇聯蘇-27戰機,都是蘇-27K(T-10K)艦載機演化而來,兩者在氣動外形非常接近,而且都是現今服役重型艦載機。相同點:殲-15艦載機都都採用前置鴨翼、裝備兩臺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機翼摺疊、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著艦鉤等系統。畢竟,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中國遼寧艦是姊妹艦,蘇-33艦載機和殲-15艦載機某種程度具有血緣關係,兩者在氣動布局和整體性能都較為相似。但是,殲-15艦載機包括發動機和航電設備全部都是中國國產化版本,安裝這種中國國產「太行」發動機,整體推力增加速度可達到2.4馬赫。相反,蘇-33艦載機採用AL-31改進型發動機,速度相對慢許多。
何況,殲-15艦載機可安裝國產精確制導武器,包括PL-12中程空對空飛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鷹擊-8空對艦飛彈、KD-88遠程空地飛彈等,再加上裝備著有源相控陣雷達等,整體作戰實力更加強勁。而俄羅斯在航電設備整體落後中國,導致蘇-33艦載機航電設備落後,作戰實力也下降不少。因此,殲-15艦載機整體性能優於蘇-33艦載機。
總體評價蘇-33艦載機作為目前現役最大艦載機,基本滿足蘇俄航空母艦的作戰指標,相對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等空優艦載機,蘇-33艦載機在最大速度和機動性都處在優勢地位。在空戰時面對美軍FA-18主力艦載機也不落下風,跟美軍F-14雄貓艦載機作戰性能不相上下,承擔起俄羅斯海軍航母編隊防空重任,協同艦載防空系統摧毀敵方空中目標。因此,蘇-33艦載機作為俄羅斯第四代重型艦載機,依靠著強大的作戰性能和最遠航程也是彰顯出蘇聯在艦載機出色設計和製造實力。可是,俄羅斯現在正由米格-29K艦載機替換蘇-33艦載機,在早期蘇霍伊設計局打敗米格設計局斬獲航母甲板上重型艦載機,如今結局正好相反也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