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級航母是美國海軍未來的支柱,但現在看來這根支柱似乎不大靠得住。
儘管5月剛過去一多半,但這個月對中美航母而言,註定是「冰火兩重天」。5月13日,美媒「BUSINESS INSIDER」披露五角大樓的報告稱,最新的「福特」級航母渾身是病,能保持4天連續作戰的可能性僅為9%。而在5月17日的電視節目中,中國最靠譜的軍事專家——尹卓表示,中國的電磁彈射技術解決了大量美國未解決的技術,在這方面我們強得多。
美國電磁彈射器很多的性能局限,實際上是美國自己人為造成的。
「BUSINESS INSIDER」披露的信息顯示,五角大樓遞交給國防部長馬蒂斯的報告這樣評價「福特」號航母「極差、可靠性不可預知」。被評價為「幾乎不可信任」的關鍵系統包括:電磁彈射、電磁攔阻、武器升降機、雷達。不僅如此,報告還表示,F/A-18F戰機在彈射過程中,其承力框架經受了過度的衝擊力,這表明電磁彈射系統,並沒有像設計中那樣能調整到最佳彈射力。而且電磁彈射與電磁攔阻裝置無法實現熱隔離,造成維修保養極為困難。
尹卓:我們的電磁彈射比美國的強得多。
相比之下,軍事專家尹卓在央視節目卻明確表示「我可以明白的告訴大家,我們的電磁彈射比美國現在用的『福特』級電磁彈射要好得多,它的很多重大問題現在還存在,我們早已解決」。與其他「軍事專家」不同,尹卓老師擁有相當珍貴的他國航母服役經歷(法國「克裡蒙梭」號),對於航母技術與技戰術的理解更加深刻,這在尹卓老師長期以來的節目風格中體現的相當明顯,因此此次尹卓老師對中美電磁彈射技術的評價應該是可信的。
電磁彈射/攔阻系統原本是「福特」級航母的亮點,現在卻成了缺陷的核心。
在報告中提及「福特」級航母的「幾乎不可信任」的關鍵系統中,武器升降機與雷達的問題解決起來相對簡單,「福特」級可靠性的局限實際上集中體現在電磁彈射/攔阻系統。按照美國此前的設想,電磁彈射/攔阻相比目前的蒸汽彈射/液壓阻攔系統,能將艦載機連隊的出擊頻率提升50-75%。而且能為不同類型的艦載機提供最佳的彈射/攔阻力度。但這實際上是被對高科技的痴迷濛住了雙眼,犯了兩個事倍功半的錯誤,而中國的做法要強得多。
在多款艦載機退役,搭載類型大減的今天,彈射器彈力可調已不是核心需求。
彈射力度可調,這項性能在傳統的蒸汽彈射器上也能實現,只是過程比較繁瑣,美國希望通過調整電壓等方式,能在電磁彈射上迅速調整彈射力度。但實際上這項功能的實際意義已經相當有限。美國之所以會關注這項性能,是因為美國航母在頂峰時期需要同時搭載超過7款艦載機,其中4款需要彈射,當艦載機需要高頻率出動時,標配的4臺彈射器就需要頻繁調整彈射力度已適應不同艦載的彈射需要,但隨著多款艦載機退役,這種需求已不再迫切。
在極端情況下,F/A-18這類並不年輕的艦載機可能被過大的彈射力「腰斬」。
但美國在電磁彈射系統研發過程中,始終將彈射力度可調視作核心指標,不僅增加了這個系統的研發難度,而且在可調技術出現瓶頸時,只能遵循彈射力度「寧大不小」的原則,從而造成了F/A-18F在測試時出現了其承力框架經受了過度的衝擊力情況,不僅浪費電力,也會大幅損耗艦載機壽命。相比之下,目前公布的消息顯示,中國並未強求電磁彈射的力度可調,各項技術指標設定更加理智,也更容易實現,從而避免了大量無用的高風險技術研發。
相比傳統液壓攔阻系統,電磁攔阻的性能提升並不如電磁彈射那麼明顯。
中國另一個比美國強的地方,就是謹慎發展電磁攔阻系統。根據美軍計算,在電磁彈射/攔阻系統對艦載機連隊50-75%出擊效率的提升中,電磁攔阻系統的效率貢獻僅為電磁彈射的1/3。電磁攔阻相比傳統液壓攔阻的性能提升並不明顯。但電磁攔阻卻需要設立專門的電力系統,而且要與彈射器的電力系統進行熱隔離,但在航母全艦統一的供電系統中,實現單一系統「熱隔離」並不容易,而這也成為目前「福特」級航母最大的技術瓶頸之一。
可見,至少在電磁彈射領域,使中國比美國強的原因,除了中國有馬偉明院士這樣的「技術大神」之外,面對高科技的誘惑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更現實,更實用的技術指標,也是中國在全新航母領域內保持高歌猛進的另一重要原因。在這方面,美國真需要向中國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