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評論員周劼
每年的1月11日,網絡上都很熱鬧,特別是軍事迷們,像過節一般喜氣洋洋,今年也不例外。
11日,「殲20首飛10周年」一躍成為熱搜話題,大家一邊議論著殲20十年來從驗證到列裝,從驚鴻一瞥到司空見慣的不平凡的歷程;一邊如偵探般從官方圖片、文字中的蛛絲馬跡裡找到下一個可能曝光的「黑科技」軍事裝備。11日大家就為官方發布的一張飛行員頭盔的模糊倒影圖裡的神秘飛行器而討論得不亦樂乎。
為什麼1月11日會成為軍迷們的節日?因為細心的軍迷發現了我國尖端武器實驗的「慣例」,多年都有驚喜,於是「慣例」就成為軍迷們期盼的「黑科技展示節」。就像10年前殲20首次以模糊的身影亮相的那一刻,不僅讓世界大感意外,更讓全國的軍迷歡欣鼓舞。那種震撼,可能非軍迷體會不到,但軍迷們一定刻骨銘心。「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這是很多軍迷在被以殲20為代表的中國軍事科技跨越式發展所激動後的共同心聲。
網友們將這樣一個軍事「科技日」過成軍迷「狂歡節」,其實是在表達一個普通人的共情:對國家科技跨越式發展中,不斷取得重大成果的衷心喜悅。1·11像豎起的大拇指,是網友們自發為國家強大而「點讚」的節日。
回首這幾年我國科技發展,包括軍事科技,出現了「井噴」的勢頭,墨子「傳信」,神舟飛天,「天眼」探空,「蛟龍」探海,北鬥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量子、幹細胞研究深入「無人區」……如同日前發布的我國「十三五」期間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數據: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位列第14名,全國研發經費支出2.2萬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3.3件;2019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2.23%,超過歐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礎研究佔比大幅提高,已突破6%。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和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這些隨時刷屏的科技成就讓每個人都會感慨系之,充滿自豪,國家的強大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這種自豪和喜悅需要找到一個凝結點,1·11就成了承載國家強大與科技價值群體認同的符號。
1月11日,滿屏都是「殲20首飛10周年」的話題討論,一晃亮相時渾身未來感的殲20已經10歲了,有了伴隨一代人成長的歷史感。就像其總設計師楊偉曾說過:「到2035年,殲-20肯定是我們戰鷹系列裡面骨幹中的骨幹,並且還要繼續向前發展」,中國將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支撐,各種高新科技肯定還會像2011年初的殲20一樣,層出不窮,驚豔世人,成為國家「富強」支柱「骨幹中的骨幹」。正因為看到這樣的未來,軍迷們對每年的1·11都充滿期待、充滿好奇。
【編輯: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