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際輿論對2018年這一年來,中國武器裝備建設和作戰訓練的情況專門做了梳理和評述。「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這款新近入列解放軍的裝備,嫣然成為媒體心目中的明星之一。它們普遍認為,「歐洲野牛」是名副其實的奪島利器,將極大提升解放軍兩棲作戰和近海登陸或登島作戰的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氣墊登陸艦?「歐洲野牛」究竟「野」在哪裡,能讓它享有如此聲望呢?
氣墊船是利用高壓空氣在船底與水面或地面之間形成氣墊,使船體全部或部分墊升,從而大大減小船體航行時的阻力,實現高速航行的一種船。所謂的氣墊,通常是用大功率鼓風機將空氣壓入船底,並由船體底部周圍的柔性圍裙或剛性側壁等氣封裝置,限制其逸出而形成的一種空氣層。其中,船體能全部墊升的全墊升氣墊船,它採用空氣螺旋槳推進,航行時船底離開水面,不受水阻力影響,所以不但船速快、適應性好,而且兩棲性優,是理想的登陸作戰運輸裝備,通常被製造成氣墊登陸艦(船)。
由於利用了全墊升的效果,氣墊登陸艦能在冰雪、沼澤、溼地、礁灘上航行,在無碼頭設施的島嶼、礁盤停靠,在淺灘、灘涂、島嶼間擔負巡邏警戒。而且作戰過程中,它基本不受水深、潮汐、風浪和岸邊礁石、海底坡度等環境的影響,不受水中雷障、木障、水泥障等反登陸障礙物的限制,因而可在全球70%以上海岸和灘頭(傳統的登陸艦隻有15%)實施快速登陸或登島作戰,大大縮短了部隊上陸或上島的速度,提高了官兵的生存能力,增加了完成作戰任務的勝算。
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於上世紀80年代初在蘇聯開始研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全墊升氣墊登陸艦。到蘇聯解體前,它共造出了8艘。蘇聯解體後,其中的5艘劃歸了俄羅斯,3艘移交了烏克蘭。公開報導表明,目前俄羅斯只有2艘「歐洲野牛」在役,而中國現在共有4艘——從烏克蘭引進2艘、國內自行組裝2艘,它們已經全部具備初始戰鬥力。
新近推出的「歐洲野牛」,除艦體外形得到改善、結構得到優化、工藝得到加強外,動力系統也有了較大提升,輸出功率達到了5.8萬馬力,因而不但隱身性、穩定性、適應性、可操控性更好,而且航程、船速、自持力和搭載重量也有了較大提升。總體看,與普通登陸艇或其他類型的氣墊登陸艦相比,目前的「歐洲野牛」的「野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首先是運載能力強。它滿載排水量達555噸,實際載重為150噸,可一次性運輸3輛主戰坦克或者8輛步兵戰車或者10輛裝甲運兵車,也可一次性運送一支500人的全裝海軍陸戰隊(4個登陸艙室搭載140名,武器運輸艙安裝可拆卸座椅後容納360人)。
其次是速度快、航程遠、運輸效率高。它航速最高可達63節,巡航速度55節,自持力5天,航程超過500海裡,即使在全員戰鬥裝載情況下,仍能依靠自身燃料以40節甚至更高的速度航行,也能以巡航速度將戰鬥裝備和登陸部隊運送到300海裡以外的地點。
第三是航行穩定、耐波性好、安全可靠。它艦體採用堅固的浮橋式構造,氣墊內部被分隔成許多區域(像艦船的水密隔艙一樣),且航行時能充分利用艦體與水面間形成一層氣墊,吸收波浪中的部分能量,有效減小波浪的衝擊力,更好地保證船體、人員和裝備的安全,即使其在浪高2米、風速12米/秒的海況下也能安全和平穩行駛。
第四是適應性好、可操控性優。它在登陸前的大多數時間都是離開水面航行的,且船體採用聲場弱、液壓場小、耐腐蝕好的複合材料,一般情況下受水中障礙物影響不大,因此不但可在水文狀況不好、地理環境複雜的海岸地區以及氣象惡劣的條件下使用,也基本不受水雷等水中爆炸物和普通反登陸障礙的威脅,輕易就能突破1.6米高的牆形水障,幾乎能適應全球近海大部分地區的登陸或登島作戰。
第五是艦載裝備齊全、火力猛、獨立作戰能力突出。它除了配備有完整的探測、通信、導航、指控、瞄準、火控、告警和電子對抗等設備,自動化、數位化程度很高外,還搭載有2套22管140毫米非制飛彈藥發射裝置,配置有8套近程防空飛彈系統,裝備有射速可達每分鐘3200發的2座6管旋轉機炮,儲存有在車輛甲板上並可從艦尾艙門自動施放的20~80枚水雷,以便用於近程海上防空、攔截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攻擊海上輕裝甲目標或漂浮的水雷以及灘頭防禦工事、布雷設障等,從而在登陸行動過程中有效應對來自空中或海上的威脅,為登島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和防護,更好地保證登陸任務的完成。
文字 | 王群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教授,<qun_w@126.com>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編輯 | 龍斌